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索
2008年第4期
(总第70期)
漳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J0URNALOF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
(PhilosophY&SocialSciences)
No.4.2008
GeneralNo.70
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索
林野
(福建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l012)
[摘要】以历史学方法审视女娲神话传说,系统地从女娲神话的史前社会特征,先秦典籍相关记载,女娲补天
传说内容.神话的原始宗教属性四个方面考察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真实性.
[关键词】女娲;神话传说;史前学研究;原始宗教;史前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8X(2008)04—115一o6
对于本民族的历史.人类有着无休止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这是历史学研究永不枯竭的原动力.这种
热情,也体现了人们探索和传承民族精神,以承担时代历史责任的一种抱负.
在远古时期,人神不分,巫史相通.人类历史以巫咒的方式保存,以神话的形式传承.作为实质内容,
史前原生神话包含了各氏族长期形成,拥有和珍视的核心信息.而中华早期文明的宗法制特征,浓厚的人
本主义彩和祖先崇拜传统,更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神话传说大量蕴涵先民们的业绩.可惜的是,进
入文明之后华夏史前文化遭到极大摧残…(蹦书),并被排斥于主流文化之外.加上各时期好事者们的夸饰和
杜撰:更使原已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的神话传说罩上了浓重的伪彩.几经周折进入典籍后,事过境迁,更难
解读.女娲等大批史前传说至今被定格在神话范畴[2](嗍),势所必然.于是,史前史工作者们就象寻矿藏
一
样,不断丰富和更新着理论,方法和视角,对其真实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本文探讨女娲神话传说蕴涵
的历史真实性.
一
,女娲传说的早期文献及其神迹
早期女娲传说出现于《山海经》,《楚辞》,《列子》(暂定),《世本》和《礼记》等典籍中.长沙子弹库楚帛
书经同位素测定为战国中后期文物,是我国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其中女娲和伏羲被崇奉为创世祖
神[2_3].这些说明在战国以前,女娲故事已经广泛流传.
两汉以来有关女娲的着述大量出现.《淮南子》,《论衡》,《补三皇本纪》等记述了补天事迹;《风俗通
义》,《华阳国志》记载了专土造人;并不断有一日七十化,置婚姻,梅神等神话记述出现;伏羲女娲交尾和
规矩图几乎成了东部汉祠汉墓的一个特征[3].至今在各地尚有大量治所,宫殿,陵寝,祠堂,庙会,风俗等遗
存;除西南地区外,在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山西,陕西,河南,以及河北,山东,湖南等地最多.
二,女娲传说的史前社会特征考察
女娲传说具有鲜明的史前社会特征.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类似看法,却被目为进化论者予以否定.
可能由于某种集体无意识,很快又有一批论着[8-9]涉及这一问题.本文试作如下考察与论证——
(一)特立独行,奋斗牺牲的女性主神只能产生于史前社会
和文学作品相同,神话也是人类的创造.神的形象和人物形象一样,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尤其是主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林野(1949一).男,福建省安溪县人.福建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15?
伏羲女娲的故事20o8年漳州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
神形象.女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伟大的女神,她具备特立独行,奋斗牺牲的神性,化育万物,拯救人类于
水火的功德.综合考量其性别,道德,功业和主神地位,使人们趋向这一结论:这种女神只能形成于母系氏
族某个辉煌时期.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失去主导历史的权利;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统治需要,统治者更有
意识地压制,贬低女性.这时的社会文化不断产生男性神,他们是权力,利益,功业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化
身,再也没有有独立意义的女神出现.原有的女神要么消失,或转变为男神,要么被贬低为男性神的附庸.
希腊神话,埃及文明,圣经故事,印度教教义等多如此.反观中华神话中的其他女性,都不具备这种综合属
性.如西王母是西域神秘力量的象征,嫦娥作为男性心中的美丽而流传,何仙姑不过是八仙的点缀,其他
女神则多以帝王们的母子和夫妻关系而存在.
(二)女娲独有的"化生"神格符合于史前社会的生存课题
先诠释"化生".学者倾向于"化生"指世界万物的和谐发展,具体可指人口繁衍,五谷丰登,并在人或神
干预下实现.有社会学和自然学者认为,在人类最初的100多万年间,各原始氏族处于蒙昧状况,经常遭受
饥饿,寒冷和疾病威胁,普遍存在人口增长缓慢,寿命低下的现象.于是,一旦大环境异常,灾害出现,各种
隐患都可能被全面激化,他们将难逃灭顶之灾.因此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就成了评价各部族综合实力的首
要指标.
既然求生存是原始社会面临的首要课题,那么"化生"就应是初民们对作出杰出贡献的氏部族及其首领
的至高评价."化生"是女娲的主神格,反映现实中的女娲族正处于这一时代,得以化育人类,才获此殊荣.
(三)女娲补天传说榫合于洪水灾难
洪水神话这一世界性神话母题显示,史前人类确曾普遍面临灭绝的威胁,并且主要由洪灾引起.广泛
的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传说,都有伦理冲突的情节,其背景也应是周边氏族已经灭绝,不得已由族外婚倒退
为血婚制.女娲补天神话与此截然不同,反映出她领导氏族避免了洪水的危害.与周边遭受重创和灭绝的
氏族相比.人口必然加快繁衍,一消一长,很自然地获得了"化生"的赞誉.
(四)关于史前存在以女神为象征的原始宗教,在许多国家已有定论.1963年后在我国北方新石器遗
址中.也陆续出土了一批女神塑像[t们.这些佐证都支持了女娲作为史前女主神的看法.
(五)女娲神话具有明确的原始宗教特征
经过多方面考察.发现女娲神话具有明确的原始宗教特征.这留待本文第五部分进行阐述.
三,先秦典籍中女娲传说的历史学信息辨析
除了女娲传说内容,其最初记载年代也是判断真实性的依据.考证结论愈接近史前期,传说的可信程度
就愈高,即后人杜撰的可能性愈小.而逐代发现流传线索,也是其真实性和重要影响的证据.另外,着作性
质.记述流派的多寡和着述者的尊崇态度也是重要考察内容.以下对有关先秦典籍和文献逐一加以考察.
几千年来,《山海经》没有明确地位.儒家的非礼不闻,司马迁的另作别论,以及充斥其中的神怪内容等,
常使后世史家欲说还休.由于其仅存性和信息量,几千年来人们对其兴趣有增无减,并在近20余年取得大
量成果.国内以历史学角度的研究为主流,普遍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上古百科全书¨】甚至于信史州.其
中记载女娲传说的《大荒西经》,则在1956年就有胡厚宣论证了它的远古性质.基于此,女娲传说出现年
代判断可大幅度前推.
相传《列子》系列御寇所撰,其中《汤问》篇多述史前故事,载有补天传说.后被人指责为伪书,近代笔
讼又起.尚无定论.
《天问》的作者和时代特点明确,主要考察其尊崇程度及涵义,和传说的久远性.屈子通晓各类典籍;
116?
林野:女娲神话传说的历史学思索第4期
两度使齐,听取稷下先生们的议论;又在前后17年流放中行吟泽畔,熟悉楚国各地原始宗教.《天问》是对
当时整个中华文明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只有在多种记述中可溯源久远,以及对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
人物故事,才可能纳入《天问》的视野.东汉王逸认为,屈原仅以"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两句提及;今人受闻
一
多等启发,多认为可前推为四句[】甚至八句,其尊崇程度自然不同.增加前面"登立为帝,孰道行之"两
句,清楚折射出女娲在早期商周文明中的创世地位.
战国中后期长沙子弹库帛书完整记述女娲伏羲共同创造宇宙和人类[3].如果理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