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词——精选推荐
同源词
⼀、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
语⾔中的词是⾳和义的结合体,在语⾔产⽣的初始阶段,⾳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什么样的语⾳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同⼀个语⾳可以表达多种⽆关的意义,语⾔中因此产⽣了⼤量意义⽆关的同⾳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不同的语⾳来记录,语⾔中因此⼜产⽣了⼤量的同义词,语⾔中的同⾳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义联系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中的词汇不断丰富。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新词时,有⼀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独⽴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由同⼀语源派⽣出来的新词,⾳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了⾳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语源派⽣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近义通的⼀组词叫同源词。例如:“⾔”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和“谚”、“唁”同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语”的同源词有“御”“”、“圄”、“”,“御”、“”、“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相反的动作; “”是⼀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这⼏个词都具有“相对”这⼀特点。由“⾔”和“语”各⾃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是主动说话,“语”是与⼈对答,互相交谈,这⼀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造成的。
“缺”指器⽫有缺⼝;“决”指⽔有了缺⼝;“珏”是有缺⼝的圆形佩⽟;“阙”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这四个词都指“有缺⼝”。
“崖”指⼭边;“涯”是⽔边。
“枯”是草⽊缺⽔;“涸”是江河缺⽔;“渴”是⼈缺⽔。
“张”是张开⼸;“涨”是⽔涨;“胀”是腹胀。
“浓”是⽔厚;“”是酒厚;“脓”是汁厚;“”是⾐厚;“”是花⽊厚。
“⽿”是听觉器官;“”是⼀种⽿饰;“”是割⽿的⼀种刑罚。
“颈”是脖⼦:“刭”是割脖⼦。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个相同的意义中⼼,声⾳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近义通的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个条件:
1⼀组词必须语⾳相同或相近。判定语⾳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法是利⽤古⾳学的研究成果,从上古⾳表中确定⼀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声母相类指发⾳部位相同,发⾳⽅法稍有不同,例如d和l,发⾳部位都
是⾆尖前,⽽发⾳⽅法稍异,d是塞⾳,l是边⾳,d和l可以称作声母相类。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般认为同韵部就算同⾳,韵部相近就算⾳近。所谓韵部,是指在韵⽂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起,就算⼀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个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组词必须意义相通。所谓意义相通是⼀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例如: 半:《说⽂解字?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解字?部》:“分瑞⽟也”。
判:《说⽂解字?⼑部》:“分也”。
别:《说⽂解字?部》:“分解也”。
辨:《说⽂解字?⼑部》:“判也”。
⽚:《说⽂解字?⽚部》:“判⽊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特点,读⾳相近,意义相通,因
此是同源词。这⾥⼀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样的。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时不可置换,⽽同义词是使⽤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在使⽤时可以连⽤或交替使⽤。《史记?苏秦列传》:“此⼀⼈之⾝,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个条件,下⾯举⼏组同源词加以分析:
空孔⼝
空空⽳。《说⽂解字》:“空,也”。段⽟裁《说⽂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也。”《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不厌,⾐⼜穿空。”
孔⼩洞、窟窿。《尔雅?释诂》:“孔,间也。”郭璞《尔雅注》:“孔,⽳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嘴。《说⽂解字》:“⼝,⼈所以⾔⾷也。”王充《论衡?实知》:“不⽬见⼝问,不能尽知也。”“嘴”的特点是有孔,能⾃由进出。
中空、空处。《⼴雅?释诂》:“,空也。”《淮南⼦?说⼭训》:“见⽊浮⽽知为⾈”。
从语⾳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k〕,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o〕,“⼝”为侯部〔o〕,“”为元部〔an〕,韵部相近。
⽣性姓
⽣出⽣,⽣长。《⼴雅?释诂》:“⽣,出也。”《⼴韵》:“⽣,⽣长也。”《⼴雅?释亲》:“(⼈)⼗⽉⽽⽣。”《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性天性,本性,是天⽣就有的素质。《庄⼦?庚桑楚》:“性者,⽣之质也。”《孟⼦?告⼦上》:“⽣之谓性。”《论衡?本性》:“性,⽣⽽然者也。”
姓姓⽒,上古凭出⽣的由来赐姓。《说⽂解字》:“姓,⼈所⽣也。《春秋传》⽈:‘天⼦因⽣赐姓。’”《⽩虎通》:“姓者,⽣也。”
“⽣”、“性”、“姓”三个词同为⼼母〔s〕耕韵〔e 〕,古⾳相同。
包胞保抱褓
包包裹,裹束。《说⽂解字》:“包,象⼈怀妊,巳(⼦)在中,象⼦未成形也。”《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王祭不共,⽆以缩酒。”
胞胎⾐,即包裹胎⼉的膜囊。《说⽂解字》:“胞,⼉⽣裹也”。何坦《西畴⽼⼈常⾔》:“⼉脱胞⽽乳已⽣。”《汉书?外戚传》:“善臧我⼉胞。”
保以⼿抱持。《说⽂解字》:“保,养也。”《尚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
抱怀抱。《说⽂解字》:“,怀也。”“”即今天的“抱”。《诗?⼤雅》:“亦既抱⼦。”
褓襁褓,⽤来裹覆婴⼉的被。《说⽂解字》:“,⼩⼉⾐也。”“”也写作“褓”。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 u〕,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帮”母〔p〕,“抱”为“”母〔b〕。
⼆、推源和系源
同源词是由同⼀语源派⽣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词。最早开始派⽣出它词的原⽣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它词的词叫源词,如“⽴”是“位”的源词。脱离开词的书写形式的局囿⽽以声⾳为线索,寻同源派⽣词的⾳义来源,分析同源派⽣词的词义特点,这需要做两⽅⾯的⼯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作为⼀系列派⽣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
由于语⾔产⽣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常久远,我们已⽆法考查⽂字产⽣之前的语⾔是什么状态,⽆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字产⽣以后新派⽣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个。这种不出最早的根词,⽽只是把直接派⽣某词的源词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种不完全推源。例如:
古⼈席地⽽坐,放置器⽫的家具是很矮的“⼏”,后来⼈们的⽣活⽅式发⽣了变化,⼈们的坐席升⾼,放置器⽫的供⼈伏凭的家具也随之升⾼,于是语⾔中产⽣了“凳”和“桌”这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桌”来源于“卓”,特点是⽐“⼏”⾼。后来⼜出现了⼀种有靠背的凳⼦,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此我们可以进⾏不完全推源:登(源词)派⽣→凳(派⽣词)
卓(源词)派⽣→桌(派⽣词)
倚(源词)派⽣→椅(派⽣词)
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词归纳、系联出来。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系源。实际上,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般所作的只是局部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例如上⾯所提的“凳”、“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与“桌”有⾳近义通关系的
还有“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般”;与“椅”有⾳近义通关系的有“⾐”、“依”、“”、“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登、凳、升、蒸、腾、乘
卓、桌、越、超
倚、椅、⾐、依、、披
⼜如“元”是指⼈的脑袋,⼈头是⼈体的最⾼处;“原”指⾼⽽上平之地,如⾼原;“源”指⽔源,⽔的发源地常常在⾼原;“泉”是⽔源涌出,“泉”即⽔源。经过考查,我们发现以上这⼏个词⾳近义通,都具有“⾼、始”的意义特点,是⼀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来:
元、原、源、泉
字是词的书写形式,传统语⾔学研究同源词时,往往⽤同源字来顶替,固然同源词是靠它的书写形式⽽存在于书⾯语之中,字和字的关系也有⼀部分反映了词和词的关系,但是,字和词毕竟不是同⼀概念,同源词的研究,⽴⾜于寻求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作推源和系源⼯作时,⼀定要冲破⽂字形体的局囿,顺着声⾳的线索去进⾏。例如,“洲”指⽔中⼩岛,其特点是四周被⽔围绕,如《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周”是⼀圈的意思,《⼩尔雅?⼴⾔》:“周,也。”《国语?晋语》:“三周华不注之⼭。
”意思是把华不注⼭包围了三圈。今有“圆周”、“周围”等;“⾈”指船,古代“⾈”的形制如同圆盘,特点是在⽔中绕圈。“州”、“周”、“⾈”三个词,书写形式不同,但⾳近义通,三词同源。
⼜如在汉语的双⾳词中,常常有同字异词的情况,如“零落”、“流落”、“冷落”、“村落”、“院落”的“落”,都是“离”的同源词,都
有“掉下来”、“离开”、“隔开”的意义,⽽“落难”的“落”不是“离”的同源词,它是“罹”的同⾳词,是“遭遇”的意思。以上例⼦⾜以说明,确定、分析同源词,⼀定不要受词的书写形式的⼲扰,⽽要透过汉字去观察词。
三、学习同源词的意义
1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词语命名的由来,了解词义的民族特点。例如:《诗?周南?》:“采采,薄⾔采之。”这⾥
的“”是指⼀种“宜怀妊”的草药,为什么这种草药命名为“”? 这可以从它的同源词得到解释。“”与“不”、“丕”、“胚”同源,“”与“胎”同源,“”的命名与胚胎有关。诗⼈写妇⼥“采”,正是与《诗序》所归纳的“和平则妇⼈乐有⼦”这⼀主题相应。
“梳”和“篦”是两种梳头⼯具。“梳”和“疏”同源,梳的名称来源于“疏”,其特点是梳齿较稀;“篦”和“密”同源,
“篦”的命名来源
于“密”,其特点是篦齿较密。
新组词语“”、“霞”、“瑕”、“”同源。这⼏个词共同的特点是“略有红⾊”。《说⽂解字》:“霞,⾚云⽓也。”⼜“瑕、⽟⼩⾚也”。⼜“,马⽩杂⽑。⾊似鱼(即现在的“”)。这⼀组同源词的命名都是来源于“⾚”。
“门”和“闻”同源,“窗”与“聪”同源,“灵”与“棂”(窗户格⼉)同源。“门”、“窗”、“棂”是建筑物通道通⽓之处,它们与表⽰智慧的“闻”、“聪”、“灵”同出⼀源,说明汉族⼈对智慧的看法是头脑通达
2学习同源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词义特点。例如:
“缺”、“”、“决”是⼀组同源词。“缺”指⽡器损坏,“”是有缺⼝的环形⽟璧,“决”指堤坝有了决⼝,这三个词都有“有缺⼝”的意义,这⼀共同的意义因素来源于“”,《说⽂解字》:“,分决也。”是分开的意思,“分开”⾃然就有了缺⼝,“”把这个含义带进了以它作声符的词义之中。通过同源词的系联、类⽐,我们既了解了它们相通的因素,也掌握了各⾃的意义特点。
“村”与“屯”同源。“屯”有聚集的意义,如屯兵、屯粮,“村”是⼈聚居的地⽅,“村”的异体字“”写作“”,“”就是“屯”,“村落”这⼀意义正来源于⼈们
集聚这⼀特点。
“布”、“”、“铺”同源,三个词都有“铺陈”的意义,“店铺”的“铺”正是取的“铺陈”这个含义,意思是集市上的货摊铺陈罗列繁密。“丽”与“联”、“络”同源,“萋”与“”同源。如⽩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岁⼀枯荣。野⽕烧不尽,春风吹⼜⽣。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离离原上草”中的“离”,是“丽”的同⾳借⽤字,“丽”与“联”、“络”等词同源,有“连接”、“附着”的意义特点。“离离”即“丽丽”,是说草⼀稞连着⼀稞,⼀直蔓延到远⽅。“萋”与“”同源,“萋萋”草⽊茂盛绵延的样⼦,“”是悲愁绵延的样⼦。
“离离”与“萋萋”相互呼应,既是描绘草的绵延不绝,同时也指缠绵不绝的离别之情。
3学习同源词,有助于把握词族和词义系统。
词义系统是指⼀个词经过引申之后,具有了众多义位,把这些义位按照⼀定的引申轨迹归纳、系联起来,就形成了⼀个词⾃⾝的词义系统。词族系统是由源词不断分化出派⽣词,源词和派⽣词之间虽然存在着意义上的联系,但已不再是同⼀个词,把这些词归纳起来,就形成了词族系统。
学习研究同源词有助于掌握词义系统和词族系统,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例如:“轮”本指车轮, 其特点是旋转,以这个特点为引申起点,它引申指⼀切能旋转的东西,如“飞轮”、“车轮”、“齿轮”、“滑轮”等; ⼜“车轮”的外部形状是圆形的,从这个特点出发,引申指树⼲的“年轮”、事物外部的“轮廓”等;⼜依据车轮总要转动这⼀特点,引申出“轮流”、“轮换”、“轮班”、“轮回”、“轮
休”等,这众多的义位就构成了“轮”⾃⾝的词义系统。归纳“轮”的词族系统,就要系联它的同源词,经过探寻,我们归纳
出“轮”、“沦”、“论”、“伦”等是⼀组同源词。“轮”的辐条的排列,车轮的转动,都⾮常有条理;“沦”是有条理的⽔的波纹;“论”是有条理有层次的语⾔;“伦”是⼈的不可混淆的辈份、长幼次序。“轮”、“沦”、“论”、“伦”这⼀词族系统,其意义特点来源于“仑”(
),“仑”是把某物按⼀定规则和次序排列在⼀起。掌握了“轮”⾃⾝的词义系统与词族系统,对它的意义理解得就深刻了。
4 学习同源词,有助于从不同的特点来辨析同义词。例如:
“货”和“资”在“财物”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者并不同源,意义特点也不相同。它们各⾃的特点,可以从它们的同源词中看出来。“货”和“化”同源,“化”有“变化”的意思,“货”也有“变化”这个特点,不是掌握在⾃⼰⼿中⽤来消费⽽⽤于交换;“资”与“次”同源,“次”本指古代⾏军供停歇⽤的帐蓬,故可作驻扎讲,“资”和“次”的特点相同,是指供⾃⼰使⽤的聚积备⽤的财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