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
*
Face 1995年,身处贵州大山腹地的草王坝村,迎来命运的转折——绝壁之上,一条天河般的水渠倾泻而下,生命之水终于流入草王坝。
这条天河般的水渠,历经36年的波折,凭借人力,硬生生地绕过三重大山,接通草王坝与水源地,村民叫它“大发渠”。大发,取自村中老人黄大发的名字。
村民说,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如果没有修好水渠,草王坝村或许已消失在近年易地搬迁扶贫的进程中——不可否认的是,黄大发与草王坝村,创造了另一种闪耀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光彩的中国式奇迹。
低头 不为山峦折腰
失败
草王坝村,深处贵州省遵义市大山腹地。
没有什么词比“山高水远”更适合描述它。最高的山海拔1400米,最低的600米。西面的螺蛳水河,距村子不过6公里,但一层层屏障,将水源生生隔开。面对巍巍山,人们穷得无可奈何。
直到1992年,村民仍然不知道白米饭的滋味。因为缺水,他们只能在干裂的土地上种下玉米,年复一年喝带着黄泥的“望天井”水,一日三餐吃着“包谷沙”——玉米粒磨碎蒸的“饭”。
黄大发,土生土长的草王坝村人。“让村里通水,让大伙能吃上大米饭”,多年的穷困凝结成这个简单朴素的想法。
1958年,黄大发23岁,出任草王坝村大队长。当了“官”,梦想迎来实现契机。20世纪60年代初,他第一次带领村民兴建水渠。
这一修就是10年。
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村民们用的是土办法:没有测量仪,全靠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水一来,直接冲垮。屡战屡败,士气也就渐渐泄了。跟着黄大发上山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直到不了了之。
山间的那道废渠,像黄大发心头的
82岁老共产党员黄大发,2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至2004年,历任野彪公社草王坝村大队大队长、草王坝村村主任、草王坝村支书。作为一名老党员,黄大发老支书会时刻阅读党章,一直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疤。
草王坝的日子继续穷着过。村民们依然去山下的“望天井”排队取水,一来一回两个小时。1990年遵义大旱,整整4个月几乎没有雨水,水井自然也无法“望天”。全村的包谷尽数枯死,地里一片焦黄。
“要是当年水渠修通了多好!”勒紧裤腰带的时候,有村民会这样想。一转念又觉得自己是说梦话,“试过了,就是修不通嘛。”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要想吃大米,三十晚兮(晚兮,方言,即晚上,编者注)才有米汤喝。”修渠的事,渐渐被抛到脑后。
坚持
黄大发不愿接受贫穷的“宿命”。
1989年,时年54岁的黄大发被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他大字不识几个,学着别人看工程图纸,费很大劲才搞明白啥是分洪沟。工程图一般用“+”代表增高,“-”代表降低,他追着同学问才学会。
“他当时特别着急,搞明白了之后还说‘直接说高高低低不就行了嘛’,我们都笑。”多年以后,同班同学雷关刚还记得,黄大发年纪大,却最爱提问。
区里伙食好,有米饭吃。学习期间的一次聚餐,有人跟黄大发开玩笑:“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谷沙好吃?”
一句话,说得黄大发如鲠在喉。他讪笑着没有说话,心里却堵满了气。他气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遭到这样的当众嘲笑;他更气草王坝穷,穷得远近闻名,过不好日子还要被人看不起。
“还是要把水引到村里来。只有通了水,村里才能脱贫。”时任村支书的黄大发,有了水利方面的知识储备,再次把修建水渠提上村委会的议事日程。
修渠,最大障碍不是高山绝壁,是钱。为了争取资金,黄大发一次次往县里跑。50多公里的路程,他拿不出钱坐车,一路靠双脚跋涉。但当年的南白县(今遵义市播州区),同样面临着财政困难的窘境,这使得政府对草王坝的支持“有心无力”。黄大发到处领导,一点点磨。有年冬天,他到县水利局没到人,干脆一路打听到副局长家等
着。副局长回到家时,见到的是脸发青的
黄大发——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冻坏了。
1991年,黄大发终于给村里带回来好消
息:县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拨付6万
元现金。因为无法拿出更多的钱,另外拨付
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水利局也会派
技术人员过去,不过,水利局要村里留1万元
的押金。
1万元钱,全村900多人,人均10多元,
有的一家就得出80多元。那时候,草王坝村
的人均年产值才80元。“70%支持,20%犹
豫,10%反对”,村民徐国太清楚记得,村里
的人心并不齐,“第一次修渠失败了嘛,有些
人没信心”。
黄大发家家户户地劝。家里有鸡有猪
的,卖了换钱。实在拿不出来的,借钱也要
交上。钱终于凑齐了,但难免有人交得不情
不愿。
“黄支书受的委屈多了。”徐国太说,
那之后,黄大发的家里就屡次遭到破坏。杜
仲树的树皮被刮掉,过冬草被烧,猪被偷。
但徐国太没见过黄大发生气。他抓到偷猪
的人送去派出所,黄大发对他说:“我知道
是谁就行了,你们别打他。”
开山
1992年春,水渠正式动工。
所有人都要投工投劳,领了钢钎、铁锤
等各种工具,每天去工地上班。300多吨水
泥,黄大发亲自从160多里远的龙坑一车一
车运回草王坝,村民们再一袋一袋地背到山
上的工地去。
“累,肯定比干农活累。自家地里干
活,我随时能休息,工地上不行。”村民
黄兵凯说。
困难四面八方地来。修渠要经过邻村
土地,放炮的山石掉下去,砸到别人家的房
子或田地,又免不了起纷争。被砸的乡亲
上门来要赔偿,都是黄大发出面顶住。
其中一些人难缠,腰间别着刀上山
阻挠,说要跟黄大发拼命。“没怕过。就给
他们做工作嘛。”回想起来,黄大发不怒
反笑。最后,乡党委书记出来为草王坝“撑
腰”:砸到邻村房屋的石头,草王坝村赔;砸
到地里的,就自行解决。
从水源地螺蛳水河至草王坝,经过
大小七个悬岩,十多条峻岭,其中以大土湾
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想开凿水渠
通道,需从百丈悬崖峭壁上先打出半隧洞。
图片 ︳村民们在擦耳岩段用钢钎凿开岩石,当年就是靠着这些简单的工具,他们得以在峭壁开出一条水渠
没有任何专业设施,村民们就用箩篼把人吊下去,半靠着绝壁打炮眼,两天、三
天打成一个。放炮,凿岩,砌沟,和水泥灰浆,一丁点一丁点地炸开岩石,水渠一尺一尺、一米一米地延伸。
悬崖上修渠道,黄大发担心出事,便把一些施工段包给了村外的专业工程队。在转拐岩,山体像刀削般直立,工程队也怕了,没人愿意下去打炮眼。徐国太急了,被黄大发拦住:“我来。”
“你们不要怕。我下去安全得很,没问题,没问题。”黄大发把绳子系在腰上,晃晃悠悠地消失在悬崖边。绳子另一头系在树上,几个年轻人拖着慢慢下放。
四丈长的绳子合13米,大约半个小时才放到头。只听黄大发在底下喊:“绳子放下来,还没到!”徐国太探头下去看:黄大发把绳子系在另一棵树上,又放了四丈,才到标记的位置。
安全确认了。工程队也先后跟着下去。
通水
在黄大发二儿子黄彬权印象中,父亲始终为村里的事情忙碌,极少过问家里。“他出门从来不打招呼的,说走就走了。”
要是到了晚饭时黄大发还没回来,黄彬权就得去家门口地势高的地方,对着山大喊“爸爸”。山间传来回应,远方有手电筒的光点一动一动,家人就知道,黄大发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
黄彬权理解父亲的梦想:“集体的事情太多了,他无法考虑家里面。”
1995年春,第二次修渠开工仅三年,7200米主干渠、2200米支渠全线通水。
“县委、县人民政府、县各单位都来支持我们,应该表示一下。”手头没什么能拿出来的物件,心怀感激的黄大发带领村民,凑了几十斤黄豆做谢礼。他说,这次的成功,离不开县里的支持,尤其是水利局的技术支持。
据统计,村民们共挖掘、搬运土石8200
多立方米,在百丈悬崖上打通半隧洞渠道500多米。放了多少炮,炸了多少石,打烂了多少瓦,已经无法计算。
通水当天,村民们聚在一起开庆功会。县里的领导也来了。山崖上、田地边,人山人海。从水源地到村里,水渠的沿线挤满了人。村里变得比过年还热闹,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跟人们的笑声混杂在一起。
黄大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哗啦哗啦的,晚上睡觉也能听见。”水声让他欢喜。
村里随即开始搞“坡改梯”,把山崖开垦成梯田。到1997年春天,全村坡改田约300
不够高却不为权折腰什么歌2017.5
F
面孔*
*Face 亩,人均粮食增至千斤,人均产值则从80元翻至300元。
“田太多了。”村民黄兵凯发出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叹。
办学
通水后,黄大发带领村民盖起了小
学。
黄彬权从1997年起在村里当代课教师,待遇不高。2003年,他到县里去打工,两天的工资就抵得上当老师一个月图片 ︳嵌在半山腰中的“大发渠”。此段山脉为擦耳岩段,当地又叫擦耳山。
的工资。
哪知道没过多久,黄大发来县里他了。因为从来没到乡里坐过长途汽车,已经68岁的老人还坐反了方向,听到售票员报站才急忙喊停下车,再摸索着抵达县里儿子的住处。
“说村里面缺老师,让我回去。”黄彬权不想回,但更不愿为难父亲,最终还是跟黄大发回了家。2006年,因为待遇问题,他再次进城打工,又被黄大发劝回。自此,黄彬权没有再离开草王坝村。
通了水,多了田,村里的经济状况渐渐好转。有编制的正式老师也逐渐进驻。
黄彬权下岗了。年纪已大的他没有再动打工的念头,转而务农。生活自给自足,盖起了二层楼房,但也仅此而已,家里并没有更多的积蓄。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坚决不回村里,生活不会是现在这样。
不过,黄彬权从未对父亲说起过这些。“当时已经做出选择的事情,就不能怪罪别人了。”
20世纪90年代至今,村里考出了20多个大学生。“没钱,哪里供得起大学生?”有村民说得直白,“水通人发。
”牵挂
2004年,黄大发离任村支书,不再担任村干部职务。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护渠修渠,时不时就到渠上看看。
“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这就是我的梦想,我一直没有放弃。”今年,黄大发82岁了。村里的水、电、路都已修通,村民们到县城区可以坐车,不用再像他当年一样纯靠走路。
他还住在多年前盖好的木板房里。家里没什么摆设,墙纸处处洇出黄渍。多年来的工程图纸和获奖证书,包得好好地放在靠墙的麻袋里。有台彩电,是五六年前女儿出嫁后给买的。
看新闻是黄大发唯一的休闲活动。“习主席好啊,反腐败,想吃便宜的都整下去了。”他背得出来党章,逢人就讲共产党员的使命。
绵延30多年的修渠往事,在他眼里反而不值一提:“想吃大米饭,我们就要大家干。我是党员,我带头,全力以赴,敢于担当。”
去年底,乡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帮助村民们重新修缮房屋,政府出大头,村民自己承担一部分资金。
“一说要出钱,又有人不干了,都不愿意出钱怎么办嘛。我来出。”集体会议上,黄大发第一个举手同意。
他有更多的想法待实现。水渠让塌方砸坏了多处,得重新翻修。村里的路通了,但还有好些地方是黄泥路面、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毛路”,能都改成水泥路就好了。村民还未全部脱贫,要重视起来,帮大家增收。
草王坝村现有205户11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341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后,贵州省已作出多方部署,定下目标。
“猛抓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说到这里,黄大发挥挥拳头,挺直了胸膛,“到2020年,全国人民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