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暨阳初中教育共同体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阅读上面文字,填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前言』
“我国地域广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民间信仰等方面。从偏pì__________地区到通达区域,从江南水镇的船_______到黄土高原回响在脑pàn______的脚步声,再到蕴满人情shì________故的一盏灯笼……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地域文化更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实际,它也包含了先民的智慧。”
——葛剑雄谈地域文化(有删改)
二、名著阅读
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③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④春秋时通行赋诗,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
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便指教化而言。
(节选自《经典常谈》之《诗经》,有删改)
『任务一:与经典常谈』
『谈理论』
2.《毛诗序》是阐释《诗经》的经典,其中写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对应了节选文本原句,请摘录:
『谈常识』
3.某同学重点阅读完《经典常谈》中的《诗经》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以下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
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
『谈育人』
4.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用心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原句
原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们做事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2)
三、句子默写
5.『任务二:与经典相知』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初见惊艳,再见倾心。请你填写下列古诗文名句,品出浓浓的文化味。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6)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葵(汪曾祺)
①小时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非常感动。
②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③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词句也明白如话,不事雕饰,真不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写出的作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完全能读懂。我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
④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为羹呢?我的家乡人只知道向日葵,我们那里叫做葵花。这东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叶子?向日葵的叶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叶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盐,煮熟之后也还是很难下咽的。另外有一种秋葵,开淡黄薄瓣的大花,叶如鸡脚,又名鸡爪葵。这东西也似不能做羹。还有一种蜀葵,又名锦葵,内蒙、山西一带叫做蜀蓟。我们那里叫做端午花,因为在端午节前后盛开。我从来也没听说过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叶、茎和花。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⑤后来我读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他的著作是我国十九世纪植物学极重要的专著。直到现在,西方的植物学家还认为他绘的画十分精确。吴其浚在《图考》中把葵列为蔬类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
⑥然而冬苋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见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的叶菜做的汤。这种菜吃到嘴是滑的,有点像莼菜。但我知道这不是莼菜,因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样子也不像。我问服务员:这是什么菜?——
冬苋菜!第二天我过到一个巷子,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在井边洗菜。这种菜我没有见过。叶片圆如猪耳,颜正绿,叶梗也是绿的。我走过去问她洗的这是什么菜,——今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2022“冬苋菜!我这才明白:这就是冬苋菜,这就是葵!那么,这种菜作羹正合适,——即使是旅生的。从此,我才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⑦吴其浚为什么那样激动呢?因为在他成书的时候,已经几乎没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⑧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见其普遍。后魏《齐民要术》以《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采葵莫伤根松下清斋折露葵,时时见于篇咏。元代王祯的《农书》还称葵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来,它就变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已经将它列入草类,压根儿不承认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够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为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齐白石题画中曾提出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中之王,何也?其实大白菜实际上已经成菜之王了。
⑨幸亏南方几省还有冬苋菜,否则吴其浚就死无对证,好像葵已经绝了种似的。吴其浚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乡大概早已经没有葵了,都种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当巡抚,大概也
弄不清葵是啥。吴其浚那样激动,是为葵鸣不平。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东西;它并没有绝种!它就是冬苋菜!您到南方来尝尝这种菜,就知道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