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 ...
文阅读教学——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郭沫若
  红烛 /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 昌耀
  致云雀 / 雪莱
文阅读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
1.积累关于诗歌作者、背景、意象、抒情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2.完成诗歌语言赏析的口头表达与交流和书面清晰表达的呈现。
3.引发对自身青春年华的关注,加深对青春生命的认识,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青春理想的追求。
4.能够进行简单的现代诗歌创作。
【学习重点】
1.四首诗歌的诵读实践,意象把握,抒情方式。
2.在读写实践过程中,激发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具体思考。
【学习难点】
1.读写实践任务的全面、具体落实。
2.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的努力呈现。
【教法与学法】诵读、讨论、点拨、实践
【学习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学校决定为高一学生出一本诗集——《青春》,计划在里面收录教材中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以及《致云雀》,同时选编同学们的作品。今天,你接到了学校的邀请,邀请你成为诗集的编辑。
任务一:介绍四首诗的基本信息
    学生自主介绍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形式,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1925年,徐志摩接编北京《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创办《诗刊》,和闻一多一起积极提倡现代格律诗,团结了一大批新诗人,如刘梦苇、朱湘、饶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诗派。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
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 年9、10 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诗人闻一多正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红烛》他在回
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
  《致云雀》写于1820年, 当时, 由于政治原因,诗人被迫旅居意大利。法国大革命的失败,英国国内的混乱, 激起诗人内心的层层波澜。如果《西风颂》表现了诗人对旧的一切充满强烈的破坏欲望的话,那么,《致云雀》则表明,诗人渴望在严冬之后能出现一个崭新的天地。所以,从云雀这个追 求自由、迎接光明、永不倦怠的鸟儿身上,人们看到了诗人的形象
任务二:为诗集制作书签,里面包含人像和物象画。
活动一:绘人逆志
根据诗歌文本为其各配一幅人物画,请你任选其一,用几句话描述画中的人物特征,并附上绘制意图。提示:人物特征可包括年龄气质、神态外貌、行为动作等。
(1)教师分享示例,供学生参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个体画:一个约莫二三十岁的青年巨人,浓眉大眼,有着异于常人的魁梧身形,迈开双脚立于地球边上,仰首吹奏着号角。
创作意图:展现一位代表激情与力量的新青年,激情澎湃地吹响着摧毁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的号角,吹响着催生一切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的号角。
(2)学生分享作品。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共同优化创作意图与画面内容的表述。言之有理即可。下例供参考:
《红烛》
个体画:一位瘦削而挺拔的青年,眉头紧蹙,眼含深思,抿着嘴角,向前方张开怀抱。
创作意图:抒情主人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有着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想象是通过红烛的意象展现出来的。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个体画:一位登山勇士在双手抓着岩壁,看向两侧,脸上略带彷徨惊恐,但坚定攀爬。
创作意图:赞颂强大的生命力,显示出对生存的渴望与生命崇高。
《致云雀》
个体画:一位青春奔放的青年,站在高山上,任风拂过,满含笑意,眺望远方。
创作意图: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勇于承担责任。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活动二:青春诵读
诵读诗歌,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与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律。
小组朗诵,交流诗歌诵读的技巧。
青春有你2怎么投票课堂小结
诗人内心处于高度的情绪状态,所以才有强烈的诗情表达《文心雕龙·情采》:“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认为情、文互相依存,无文则情不能表现,无情则文无所附丽,以情为主.作者须有真实饱满的思想感情,作品才能文辞精炼,真实动人,达到真与美的统一。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抒情主体的把握,感受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
课后作业
    你喜欢哪一位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塑造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写一篇心得,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为诗集绘制了四篇插画,添加了诗歌的基本信息,通过对两个抒情主体的刻画,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诗篇中抒情主体的不同,情感的不同。而这四位抒情主体的表现,都借助了一定的意象,他们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活动一:意象的选择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彩。抒情主体对意向的排列组合有着个人的方式,作者通常会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事物赋予新的内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描绘的意象宏伟壮丽、气势磅礴。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意境。
《峨日朵雪峰之侧》描绘的意象具体,营造了一幅壮美、崇高的意境。
总结意象“红烛”“云雀”的象征意义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他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云雀是诗人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化身;追求光明、善良和美好,勇于承担责任。
诗人借云雀的形象教导人们要在痛苦中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活动二:理解青春的价值(选录缘由)
诗集为何要选择这四首诗,不少同学还有疑惑。作为编辑,我们有义务为这部分同学答惑。
(1)展示作者创作这篇作品时的年龄,探讨每个人对青春的价值理解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通过了解抒情主体的整体印象,我们能够体会到,抒情主体身上,往往都有创作者的影子。
一般来说,抒情主体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是等同关系,创作者即为抒情主体,抒情主体的情感抒发也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二是代言关系,创作者为抒情主体代笔,对抒情主体所流露的情感不一定认同。 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抒情主体,特别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作者的其他创作来了解。
活动三:青春诵读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青春,体会诗歌的韵律。
课后作业
  如果让你选择意象来表现自己的青春,你会选择些什么?请你借这些意象,写一首自己的青春之诗。
第三课时
情境导入
    除了教材上的诗歌摘录外,诗集还要收录同学们自己写作的青春诗歌。
活动一  体会诗歌中的青春
通过四首诗歌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四位诗人,对待青春有着不同的见解。青春一直以来就是一个美好的话题,我们欣赏几篇关于青春的诗篇。
汪国真先生在《挡不住的青春》中告诉我们,应该抱着对青春的冲劲,去排除遇到的每个困难,去努力挥洒汗水,燃烧青春的激情,就算付出很高的代价,也要让青春活出自己的样子。
席慕蓉的《青春》描写了诗人走过青春之后,回首缅怀那逝去的美好而潸然泪下、感慨万千
的情景。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甚多, 席慕蓉这首《青春》,是独出机杼之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