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命名
从中国古代女性名字的演变看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
摘 要:中国古代妇女的命名有其特殊的发展过程。姓名中的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文化赋予的,女性气质名字的从无到有反映了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刻影响和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先秦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尚未建立,妇女称谓与命名主要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及附属于男性的社会身份,并不具备女性气肾功能下降的人,腰的两边会有疼痛,这个甚至包括慢性肾炎的人。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排不干净(也就是小便),久而久之会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者会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便会变转为大便干燥,三五天也不来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质;两汉时代,随着以儒家纲常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文化的建立,女性气质的名字开始凸显出来;在魏晋六朝时代,社会性别文化已经确立,女性气质的名字成为妇女命名的主流。
关键词:女性名字;女性气质;性别文化
2011-07-14 13:16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3楼
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男女两性的差别由简单的生理差别演化为复杂的社会差别。这些差别受传统文化习俗的熏陶,已经变得根深蒂固。以名字为例,人们普遍认为男孩要有男孩的名字,女孩要有女孩的名字。所谓男孩名字就是说该名字表达的内容要体现出男性气质,而女孩名字也要表现出女性气质。从女性命名用词上讲,传统女性名字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好用带女偏旁部首的字眼,二是喜用花草珠玉景物之类的词语,三是多用象征传统女性道德标准的名词。这类名词或字眼往往表现了这样肾功能下降的人,腰的两边会有疼痛,这个甚至包括慢性肾炎的人。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排不干净(也就是小便),久而久之会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者会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便会变转为大便干燥,三五天也不来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几个含义:一是女性与男性不同,二是女性在外貌上应具有观赏性,三是女性的性格与品行应有一定的模式。那么女性是否就应该具有上述三种特征吗?这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们为女性命名时是根据其天生的气质,还是另有所据?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要仔细考察分析一下妇女命名的发展过程,就可一目了然。
2011-07-14 13:16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4楼
一、先秦妇女的称谓、名字与社会性别文化
先秦时期女性的称谓和名字在很多人的文章及著作中都已经谈到,但他们通常是从妇女命名的特点来谈的,涉及到性别意识的只有田恒金先生的《从〈春秋〉〈左传〉看先秦时期女性的名字及其文化内涵》一文他认为先秦女性肾功能下降的人,腰的两边会有疼痛,这个甚至包括慢性肾炎的人。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排不干净(也就是小便),久而久之会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者会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便会变转为大便干燥,三五天也不来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的名字、称谓是由母家国名、夫家国名、母家氏、排行、夫谥、自谥等
材料组成,从她们的名字与称谓能看出她们的籍贯、家庭背景、血缘关系、婚姻状况。这些名字和称谓就像标签一样,具有标识其身份的作用。女性名字所具有的这种特点,一方面是为满足同姓不婚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性依附男性的社会地位[1]。
我基本上同意上述观点,不过还想补充一些。先秦妇女的称谓与名字除了具有识血缘、别婚姻的特殊功能和表现女性依附于男性的文化象征以外,还具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并没有体现出传统社会性别文化所要求女性的气质。这就是说女性的称谓与名字在先秦仅是一个标签,标明她们所属的社会体,但没有标示出她们作为女性而应该具有某种气质。中国古代的名字习惯上有大名、小名和字的分别。通常小名是按出生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并不考虑很多因素。如《左传》卷六“桓公六年”载:“肾功能下降的人,腰的两边会有疼痛,这个甚至包括慢性肾炎的人。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排不干净(也就是小便),久而久之会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者会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便会变转为大便干燥,三五天也不来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2](P1571)这种起名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女性。先秦文献中保存有一些为女性命名的故事,最有名的要数齐平公一位名叫弃的夫人。据《左传》卷三十七“襄公二十
六年”载,弃出生时因身体呈赤、通体长毛而被她的父母“弃诸堤下”,幸亏“共姬之妾,取以入,名之曰弃”[2](P1990)。这就是典型的“以生命名”。
2011-07-14 13:17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5楼
由于文献的缺乏,很多古人都认为古代妇女是没有名字的。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就说:“古者妇人无名,以姓为名,或系之字,则如仲子、季姜之类;或系之谥,则如戴妫、成风之类,各不同。周人称‘王姬’、‘伯姬’,盖周姬姓,故云。而后世相承,遂以‘姬’为妇人通称。以戚夫人为戚姬,虞美人为虞姬。”[3](P56—57)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古代妇女的的确确是有名字的,只是妇女一般只有小名而无大名,或者虽有大名但因女性名字习惯上是秘不示众的,正如男子成年以后只以字行世的道理一样,因而只好就按照她母家的国名、夫家国名、母家氏、排行、夫
谥、自谥等材料对其身份进行说明。这种称谓方法正如田恒金先生所说反映了女性附属于男性的社会现实。
事实上,我们通过各种文献还是可以知道一些先秦妇女的名字,如女娲、姜嫄、简狄、钟离春、西施、郑旦、东施、妹喜、妲己,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以及女节、嫫母,另外还有窃符救赵的如姬,及刘向《列女传》所载鲍苏妻子女宗、楚武王夫人邓曼、楚成王夫人郑瞀、齐威王虞姬娟之、赵武灵王王后吴孟姚、齐相管仲妾婧、赵国掌渡官员之女娟、楚倾襄王夫人处庄侄等[4]。我们从性别视角来分析这些名字,除了婧、娟、娟之、邓肾功能下降的人,腰的两边会有疼痛,这个甚至包括慢性肾炎的人。肾阴虚就会影响膀胱排毒,膀胱里的毒素排不干净(也就是小便),久而久之会腐蚀膀胱造成尿道炎、膀胱炎、严重者会尿频尿急,后来就尿急,最后变成尿毒症。肾阳虚就会造成大便不成形,如果心火旺、肺火旺便会变转为大便干燥,三五天也不来大便,形成内痔疮和外痔疮曼、孟姚具有所谓女性气质以外,其他名字极少带有这个特点。尽管女娲、姜嫄、女节、嫫母、妹喜、妲己、如姬、女宗等女性彩很强,但是性别含义并不突出,仅是表明其女性身份而已;简狄、嫘祖、钟离春、郑旦、郑瞀、庄侄则没有任何性别含义(西施、东施的“施”不过是姓而已,西施之别名“夷光”毫无女性气质)。学勤先生指出,先秦妇女称谓与男子的不同仅在于妇女要称姓,而男子不称姓,而称氏、称谥的用法
两者一样,同时妇女的命名规律也与男子大致相同[5]。这说明先秦人对女性命名并不太考虑气质因素。
2011-07-14 13:17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6楼
由此可见,先秦女性的名字以及文献中对她们的称谓,主要是在于标明女性身份,或从生理身份标明,或从社会身份标明,并不包涵女性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女性气质的含义。这一特点与后世是截然不同的。其实,先秦女性名字与称谓的这个特点在商代卜辞中表现得也很明显。称妻子时,商代妇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妇”字,如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称母时又在名字前加“母”字,如妇好之名有时又写做“母辛”;称祖时则在名字前加“妣”字,如妣庚、妣丙等。这种称谓和名字比较注重对女性身份的界定,只是标明她们的生理性别和她们与占卜者或主祭者的关系。同样,尽管
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名字和称谓比商代时要复杂,表现的文化内涵也更多,但却是以标明女性身份为目的的,而不是标明女性的所谓气质。
为什么先秦时期女性称谓与名字没有后世所谓的女性气质呢?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当时的社会性别文化还不发达,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还没有形成深不可逾的鸿沟;二是当时的男女差别仅仅是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主外、女主内,虽然丈夫地位高于妻子,但并不强调妻子一定要服从丈夫,而是各行其事,妻子不能干涉丈夫在外的事务,丈夫也不应对家内事务指手画脚;三是声伎业还未大规模兴起,女性还未被视为供人享乐的性的所有物。正因为当时的社会性别文化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一时期的女性名字就显得非常古朴。
2011-07-14 13:18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7楼
二、两汉妇女名字特点与社会性别文化
中国美女排行前十名两汉时代,妇女有了比较正规的名字。在当时的文献中,只要出现的妇女有名字,往往就会直书其名字。但是,假如该女未婚,往往先说明她的父亲是谁;假如已婚,则先说明她的丈夫是谁。这种称谓方式就是继承了前代妇女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现实。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们从性别角度来看汉代女性的名字,就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一是许多女性的名字非常男性化。张孟伦先生的《汉魏人名考》第九章之《女子男名,男子女名》,专讲汉代女子命名男性化的倾向。一种是以男性指代名词命名,如高祖姬赵子儿、女医淳于衍字少夫、卫皇后卫子夫、息夫躬夫人充汉、江都公主之女少夫、顺帝乳母王男等[6]。我们在《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里还可以看到武德长公主名男、冠军长公主名成男[7]。另一种是男性气质的名字。张孟伦先生列举出的有平阳侯家侍者卫少儿、长沙王之母唐儿、景帝王皇后的母亲臧儿、孝女叔先雄等。其实除叔先雄以外,前三者并非是男名,很可能是昵称。像这种充满男性气质的名字,在《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俯拾皆是。如《汉书》卷九七《外戚传》载汉武帝同母异父金俗、汉宣帝母翁须[8];《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载光武帝皇后郭圣通、和熹邓皇后绥,《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载孝崇皇后汉桓帝母
明、梁冀妻孙寿、桓帝时后宫采女田圣、汉献帝伏皇后名寿,《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中梁鸿妻字德曜名孟光等。女名男性化的风气连美女们也不能免俗,如成帝宠妃赵合德等。
2011-07-14 13:18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8楼
二是许多妇女的名字比较中性化。这类名字我们熟悉的有王昭君、卓文君、班昭、蔡琰等。另外据《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记载尚有鲍宣妻桓少君、马融之女马伦、许升妻吕荣等,《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记载有曹操长女宪,《汉书》卷九八《元后传》记载有王莽之姑孝元皇后王政君及其三个妹君侠、君力、君弟。此外,《后汉书•皇后纪下》所载公主名字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呈男性或中性气质。
三是许多妇女的名字颇具女性气质的彩。张孟伦先生的《汉魏人名考》第九章之《几种特
殊的女子的名字》指出:当时女性常用的名字有姬、姜、贞、娥、娆、罗敷、丽、华、珠、玉等,分别用来形容女子妖冶风流、美貌端庄、贞静守礼的几个特点,其中馆陶公主名嫖、梁竦女梁嫕还带有狎昵的味道。除了表示女性端庄、贞静特点以外,大部分名字都刻意表现女性具有妖艳的特性,或视女性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类似女名尚有大家很熟悉的吕雉、赵飞燕、《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列女传》中的缇萦,及《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中所载桓帝梁皇后女莹等。有的名字虽然表明其女性身份,但却明显带有反性别文化的含义,如《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所载的桓帝邓皇后名猛女就是如此。
四是带女字偏旁部首的词语成为汉代妇女命名的常用字,上述馆陶公主嫖、梁竦女梁嫕即是此类。另据《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载还有景帝王皇后之妹儿姁、顺成侯姊君姁,《汉书》卷九七下《外戚传》载成帝许皇后许孊,《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载顺烈梁皇后妠、桓思窦皇后妙等。这类名字虽然带有女性气质的含义,但显然更着重指代女性与男性不同的生理性别。
2011-07-14 13:19 回复 
落英缤纷 
紫宸洛影
9楼
长沙出土的汉代竹简资料也反映了汉代女名的上述特点。王子今指出,汉代下层社会的妇女称谓常按她与户主的关系来确定,假如户人(即我们今天所谓的户主)健在,妇女名字的前面常被冠以“母”、“妻”、“小妻”、“子女”、“户下婢”等,但没有她们的母姓;假如妇女以户人身份出现,则称其姓[9]。但此姓是母姓还是夫姓,王子今并没有说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