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有哪些航空公司举旗塑魂勇于担当 重组改革破浪前行
——访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良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2010年初正式履新就任现职的,您对黎阳的历史和现实有着怎样的判断?
    王良:从历史上看,原黎阳公司“三厂、一所、一库”均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45年了。它的历史,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几十年来,它承担了很多历史使命。上世纪80至90年代,在国家资金投入很少的情况下,黎阳公司在同行业中规模最小,国家投入最少,环境条件最差,历史包袱最重,然而在20多年间,发动机产品在同类市场所占有的份额最大,出口量最多,为国家创造的利税也最多。第二,它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40项,部省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240余项,六次被省部评为“航空工业有重大贡献单位”,某型发动机获得国家对航空发动机颁发的最高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防武器装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它也经历了很多磨难。在这个过程中,黎阳形成了“艰苦创业、敢打硬仗、求实创新、质量至上”的精神,正是这个精神,铸就了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座座丰碑。
    然而,历史在发展,转眼进入了21世纪,过去“靠山、分散、隐蔽”的三线建设布局,各自为政,政企不分,计划体制已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变革。我们企业原有的那种条块分割格局和小而全的经营规模,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记者:那么,您接手时,随即掀起黎阳旗下5家成员单位重组改革,通过对优良资产进行整合、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成立一家集团化性质的公司,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王良:首先,国家产业政策面前,我们别无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推动军工体制改革,督促军工企业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国家对军工企业的改革大政方针已定,军工行业相对封闭的格局必将打破,“铁饭碗”时代将一去不返,取而代之以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新体系。
    其次,落实中航工业发展战略,我们坚定不移。中航工业重组以来,格局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尤其是随着“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逐步深入实施,旗下的各分、子公司以及实体企业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在2010年集团公司峰会上,林左鸣总经理要求今年所有子公司都必须完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尽快完善以母子公司体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全力推动子公司整体或主要业务上市,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
    第三,在我们周围,对手林立,危机四伏。现在,当我们还在进行无谓的内耗时,黎明已研制生产出太行发动机,标志着我国从此跨入了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家的行列;西航动力上市后,从事“秦岭”、“太行”、“昆仑”发动机零部件及航空发动机的衍生产品——大功率燃气轮机的批量生产,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外贸转包企业,他们大有垄断中国航空发动机市场的势头。此外,近两年来,发动机公司在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坚定不移、成效显著。特别是改革,在股份制运作、推行“两融”,除了跟贵阳的合作,跟无锡、北京、株洲市的合作都全面推进。我们与行业兄弟单位相比,黎阳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越来越被边缘化。国外的超大型企业更不用说,美国的通用、俄罗斯的“礼炮”、英国的罗罗、加拿大的普惠、法国的斯奈克玛……人家的实力不知道要强大我们多少倍。严格来讲,我们在过去几年中,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国家直接或间接输血下取得的,钱是国家给的,不是自己挣的。对此,或许有人不太愿意面对,但却是残酷的事实。我们落后得实在是太多了,再不奋起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以说,黎阳的体制改革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箭在弦上。在这一大趋势下,按照建立市场化体制机制的要求对黎阳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其目的,一是要调整过去由于“三线”备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分散布局,扭转“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内耗式竞争严重的局面,
形成黎阳整体合力;二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国家资金投入为主、型号牵引、渠道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减少躺在“国家怀抱”中的依赖性,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和资本市场来取得商业成功。
    企业的逻辑就是成长的逻辑,大不一定强,但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整合企业资源和打牌道理一样,缺一张牌只好出单张,添一张在别人手里看似无关紧要的牌,在你这里就是一条龙,哗啦一下就出去了,赢了!这就是理论,这就是决策者的高屋建瓴。对黎阳实行整合与重组,是大势所趋,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