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发展研究
——以抖音APP为例
程聪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4G网络的普及应用,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得以应用和快速发展,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移动短视频在其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而本文将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分析用户对其使用与满足情况的同时,试图探析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抖音;使用与满足;移动短视频
根据去年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的DAU(日活跃量)目前已经超过6亿,日均视频搜索量更是高达4亿。成功引起学界对移动短视频的广泛关注,目前学者对移动短视频的研究已涉猎到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而本研究将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立足于受众的视角,分析用户对其使用与满足情况的同时、探析抖音目前所暴露的问题,以及可发展的路径对策。
1974年,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总结出其媒介接触行为,并提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一些列环节产生的反应。“使用与满足”主要是将兴趣受众成员视为 “需求”的个人,把他们在媒介接触的过程看作基于某种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对于短视频新媒体来说让受众受益,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是移动短视频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最终目的[2]。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用户使用心理需求分析
从用户参与的角度来说,抖音短视频流行的视频不但趣味性高,传播效果广泛,而且操作和使用门槛较低。使得众多用户使用与参与到抖音短视频中来,从而获取不同的需求。
1.满足社交心理需求,满足娱乐,精神减压
抖音APP在极大程度上已满足当代人对于社交心理的需求,同时在大范围传播之下,形成一种主流的融合效应,不仅给用户展现自我的平台更是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得益于产出门槛较低,通常制作一个精美的视频,借助抖音的一键生成等功能即可生成,使得用户在公众平台充分展示自己,满足自己的娱乐生活。诸如在抖音上对口型、模范秀的视频,得到大范围的效仿,一度掀起“秀点”狂潮。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普通用户皆可“做演员”,年轻体渴望被了解被认知,期待有体支持,然而抖音能够在兴趣上为年轻人构建桥梁,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分享交流,满足年轻人强大的社交需求。
2.受众影响内容生态,娱乐作品推陈出新,老少皆宜
从开发探索阶段,到如今的全面化,抖音不断进行风格化探索,随着受众体的不断扩大,抖音APP也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从而适应满足了更多用户的需求。
由于抖音刚兴起时目标体主要定位在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为了迎合年轻用户体,相应的内容生态也相对较为年轻、单一,而如今随着抖音的急速发展,用户市场开始有所下沉,用户体也逐渐扩大,使得中小型城市人们、乡镇用户、中老年用户体渐渐使用融入抖音中来,为了迎合这部分体,也融入一些相应的内容生态形式,诸如经典的艺术形式,如武术、书法、京剧等,不但丰富了抖音APP的内容生态,而且还借助该平台将价值文化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播。此外,由于抖音App操作简单,只要上下滑动视频,即可切换,从简易的操作成本上也大大满足了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尤其是对大龄用户体而言,更方便了解当今年轻人的喜爱,从而他们也更容易参与年轻一代的娱乐生活中来。
3.媒介对个体自我实现价值的满足性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在接触媒介时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受众在使用媒介时的感受及反馈将影响着媒介后续的发展方向[3]。在抖音APP兴起的阶段中,网红经济应运而生,很多素人借此机会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偶像,这一现象的产生,不但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影响,也体现了新媒体行业对一个时代之间的影响。得益于门槛较低,社交性以及娱乐属性较高,使得众多UGC参与进来,以不同的“人设定位”
展示自己,对用户个体而言,恰恰满足了其个体自我展示的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庞大用户体的使用及反馈,也影响着抖音APP的发展及策略调整。
人类有两类公认社会目标:学习知识和控制情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可以相互沟通交换信息,获得知识。短视频在社交中充当一个中介的身份,既能够发出信息又可以接收信息,有更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并且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其他人的视频当中,以此获得了社交存在感。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是否能满足自身某种需求是受众进行媒介选择的主要依据,也是引发受众进行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行为的主要动力[4] 。
总结来说,抖音APP的诞生和发展,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为用户充分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移动短视频的盈利模式
以往短视频媒体的盈利方式主要分为几种,第一类盈利模式为广告变现,即广告商的投资,如今广告多以移动短视频作为载体,广告资金来源是此类平台运营的根本。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原生广告不但可以做到使用户自愿阅读还会互相分享,原生广告的每个受众都可能进行互动分享式的[5]。第二类盈利来源则是虚拟币盈利,通过虚拟钱币的方式,对喜欢视频和视频号进行打赏,诸如直播间收取的音浪,后端再采取变现,而这一部分通常为PGC(专业生产用户),高粉达人所应用。
单一的平台难以在网络中存活,现在的视频平台多于其它平台进行合作作,诸如抖音APP与的合作等,可直接复制视频链接转发至。平台之间的相互支持,可以快速形成联盟,吸引潜在用户。增大短视频平台与其他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量,可以在短时期内,凭借更多社交平台广大的用户基础,提升用户在网络社交圈的影响力,极大地满足使用者的社交需求。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衍生问题及对策
1.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严重
正是由于抖音短视频制作和生产门槛较低,使得众多的
(下转第385页)
(上接第383页)
UGC、PGC、参与进来,而当每出现一个热点话题时,明星达人会同步参与进来进行热点跟拍,而与此同时,也会承担着KOL的角,引起PGC、乃至UGC的跟拍、模仿来蹭取热度,抖音全网铺建该话题热点,视频内容雷同,导致视频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此外,视频内容泛娱乐化层出不穷,低俗内容也大肆频现。部分用户为了博取眼球、获得更多的关注,
根据用户的猎奇心理发布内容,往往发布一些视频质量较为低下,视频趣味较为低俗的视频,影响正能量以及整个短视频生态调性。同时又由于短视频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播范围较广,对其的监管难度也大大增加。
小视频app开发2.激励原创,提高用户媒介素养
当代的传媒具有很强的移动性,及时性,生活性。唯有对于社会条件有正确认知,并发挥节目的健康审美导向作用,节目正面品牌形象才得以树立[6]。对于移动短视频而言也是如此。在“内容为王”的短视频时代中,依靠内容赢得用户,留住用户无疑是关键所在,因此平台也应适当激励原创内容生产者,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加强内容的创新性,着重深耕内容领域,从而创造出更加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的视频内容。
此外由于用户体的庞大,加之个体用户之间知识水平、背景经历、人生阅历有所不同,导致在面对部分短视频内容信息时也会存在不一样的解读与观感,尤其是对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的用户而言,分辨内容信息的真伪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于用户而言,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提高自身额审美水平以及对短视频信息的鉴别能力,树立绿健康价值观、审美观,从而营造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
四、结论
随着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和盛行,抖音APP能够众多短视频中脱颖而出,占取一席之地,也并不是偶然。在新媒体盛行的大环境,抖音App等应运而生也是时代的必然。此外在用户对其使用需求和满足的分析过程中,抖音APP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追求娱乐、自我实现需求等不同需求,但同时也凸显出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想使得平台健康持续绿发展,仍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焦钰.网络媒介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从《江南》走红说起[J].新闻世界,2013(01):160-161.
[2]腾云.移动短视频发展的传播学研究以美拍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6.
[3]纪瑶.“使用与满足”理论下传播研究[J].媒介新论 2020(12):48-49.
[4]辛雨晴.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效果研究
[D].辽宁大学,2019.
[5]曹芳华.聚合营销: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策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6-44.
[6]蔡雅雯.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全民互动养成传播研究——以《创造营2019》为例[J].东南传播,2029(7):138-139.
紧接着笔者又对另外一名民间年画艺术家进行了专访,结果受访者过于善谈,一打开话匣子便止不住,笔者也插不上嘴,最终采访时间到了,想要了解的信息依然收获甚少。由此可见,上述两次专访都十分失败,笔者应该从问题设计上切入,结合受访者的性格特质,继而引导整个访谈环节。
3.把握采访问题的分寸和角度
记者在人物专访活动中,为了保证访谈的有序进行,应该尤其重视掌握提问的尺度和分寸,这就是说在人物专访活动中。必须应要实事求是,新闻报道者本来就应该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也应对人物进行严谨客观的分析评价。譬如,在对成功人物进行专访的时候,不应简单地围绕其功成名就的事件进行深入,而应选择其他的切入角度,从对受访者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失败为突破口,进一步呈现出观众不知的明星人物的另一面[3]。
4.提问时善于使用换位思考
记者应该注意在人物专访活动中随时进行换位思考,如此一来在设计问题时也能充分考虑到受访者的心情。一般而言,记者在对社会弱势体或突发事件专访相关人物的时候,应尤其重视换位思考,提出的问题不宜过于直接强势,避免引发受访者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譬如,当记者在对矿难事件的当事人家属进行专访时,就应当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家属的悲痛心情。若是家属有了倾诉的想法,记者再站在安慰和倾听的角度对其进行提问,能够拉近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取得良好的访问效果[4]。
四、结论
总之,为了在人物专访类节目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记者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受访者的情况烂熟于胸,如此才可能通过设置问题收获更多的有效信息。同时,注意在设计问题时,围绕主题展开,结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记者还应在专访活动中掌握提问的分寸和角度,学会应用换位思考。只有这样,切实掌握提问的技巧,才能缩小与受访者实践的距离,从而提升人物专访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圆征.论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赏析要素[J].传媒论坛,2019,2(10):84+86.
[2]李智林.浅谈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J].电视指南,2018(06):75.
[3]刘冬颖.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分析[J].传媒论坛,2018,1(02):47.
[4]刘桂芳.浅谈人物专访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23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