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新闻可序£壽
小视频app开发分析现阶段短视频所产生的网络文化
----以抖音人叩为例
刘泽宇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2017年上半年,开启了短视频的新元年,国内出现了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类社交软件。本文将以抖音为例,从新意见领袖、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思潮分析其所产生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抖音;新意见领袖;网络文化;网络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7-0216-02
一、短视频产生的背景
短视频指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完成快速拍摄和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人们对于网络社交形式的要求,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发展及普及变得
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通过文字、图片、语言来传递信息,而短视频融合了多种表达方式。互联网由于自身的交互性,准入门槛越来越低,短视频社交形式被越来越多网友青睐。
2019年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29亿,短视频用户达6.4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90亿,较2017年底增加4101万,占手机网民的72.2%。目前,以快手、Vbg(视频博客)、抖音等短视频App领跑的国内市场中,短视频应用正在从内容的泛娱乐化走向垂直化。
:017年上半年,短视频进入了“抖”时代,短视频软件为音乐社交开启了另一种可能。用户挑选音乐作为背景,拍摄时长为15秒,可以模仿或者原创,通过特效编辑完成作品的发布和分享,实现音乐社交功能。其中抖音在2016年9月上线后,在2017年上半年短视频类的排行榜上位列第9,日均视频播放量过亿,日活跃用户数达到数百万量级。⑴
二、抖音视频中新意见领袖崛起
新意见领袖是相对于旧意见领袖而言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大众传媒的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传播,即“大众传媒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在传统媒体年代,意见领袖也只能在碎片化的人际传播中偶然发挥传播、解读、引导作用。⑵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的空间越来越小,影响日渐式微。
新意见领袖是叱咤风云的一个新体,这种力量来源于数以万计的忠实粉丝。抖音短视频作为新一代的自媒体,为新“意见领袖”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平台。他们有明星也有草根,通过自己的力量,影响粉丝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对舆论导向也有一定影响。
抖音用户由不同的年龄段、职业、教育程度的人组成,准入门槛较低,因此它所产生的新意见领袖也参差不齐。抖音上的意见领袖具有大量的点赞数和粉丝,并易引发网络模仿浪潮和热门话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成为基本特征,受众拥有更多自主权,这为新意见领袖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从而生成一股新的网络文化。
三、抖音所引领的短视频产生的网络文化
如今,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撑点是全球化和个人化,网络世界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可大致归为全球化和个人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流行文化的全面渗透和多元文化的高度活跃,而个人化则表现在亚文化的兴起和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解构。⑵抖音作为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软件,迅速被人们接受,加快了网络文化的产生。抖音等短视频的迅速引进,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业态,引起了新变革,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营销和消费技术平台。
(-)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
首先,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其次,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大众文化一直处在运动过程中,其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都不能确定。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会被激活。最后,大众文化还代表一种自由的力量。⑵在全球化和个人化的推动下,网络形式的大众文化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形式和特征。
第一,网络模仿。以抖音为首的短视频掀起了一股网络模仿潮流。用户可以选择歌曲,配以短视频,形成自己的作品。它与小咖秀不同,抖音用户可以通过视频拍摄、编辑、特效(反复、闪一下、慢镜头)等技术让视频更具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对嘴型。抖音平台都是年轻用户,以电音、舞曲为主。视频分为两派—
—舞蹈派、创意派,共同的特点是都很有节奏感。也有少数放着抒情音乐展示咖啡拉花技巧的用户,成了抖音圈的一股清流。
抖音为用户推荐不同类型的短视频,他们可以点赞,也可以选择不感兴趣,同时也可以模仿点赞数较高的短视频。以张欣尧为例,他的短视频多以舞蹈、搞笑为主,他的每个作品基本上都有几十万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人们多以他的视频(音乐、舞蹈)为原型,对其进行模仿或改编。甚至由张欣尧创造的话题也有上万人参与。
第二,用户参与流行文化生产。网络文化的生产最主要的是用户的参与,它是由众多普通网络用户共同
创造的,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⑵抖音也成了网络红人的聚集地。以张欣尧为例,他在抖音上发布自己的舞蹈视频,被上万人点赞、模仿、转发,因此走红,成为抖音界的新意见领袖,被大家熟知。随之也产生了很多草根新意见领袖。2017年在北京举行的“抖音之夜”活动,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大众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创造者。
216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oLl0No.7 April2019
第10卷第7期2019年04月
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本身就呈现出极强的多样性,很难确定谁是主宰互联网的流行文化,因为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导致了一种似乎所有东西都在同时流行的现象。
義们可以把流行文化看作一个舞台。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流行文化是一个人的独舞,受众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获取信息,得到满足,从而了解当时的流行文化。而网络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舞台的主人,没有主角和配角,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由于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人人都可成为中心,每个人都是流行文化的生产者和创新者。
(二)网络形成的主流文化
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观点也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国的主流文化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人们对主流文化的定义越来越模糊,使得主流文化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对中国主流文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其给予我们一个平台,让受众一体化,有助于最终形成具有稳定社会作用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主流文化想在网络这个“泥沼”中生存下来,也必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四、抖音所引领的短视频产生的网络社会思潮
网络社会思潮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思潮,是现实社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旧是现实世界的不同意见、态度、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需求。⑵而抖音所表现的网络思潮.大部分以搞笑、正能量为主,满足了受众表达自己情感、生活态度的需求,抖音更多以年轻化、创新式的方式存在。
受众更多地通过网络渠道,以短视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倾向、消费观念。由于抖音用户来自不同阶层,因此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区域更多元化、大众化。网络社会思潮打破了只有精英人物才是发起者、传播者的束缚,人们可以通过点赞、留言和转发等方式来进行价值观的表达,可以通过点赞和转发量来证明视频的受欢迎程度,并分析岀受众的喜好趋势。
就传播效果来看,现实社会思潮是网络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会思潮的
延伸。
五、结语
抖善屜为目前国内最火的短视频社交软件,随着受众网络社交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去中心化思想的蔓延,抖音所产生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目前用户间形成的互动形式还是较为单一,黏性还是较弱。我们可以以抖音的运行模式为基础进行改善,增加更多元化的内容,来维持用户黏性、活跃度,与此同时,使网络文化更加多元化、丰富化、安全化。
参考文献:
[1]吴佳妮.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以抖音
App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18):88-89. [2]李良荣.网络与新媒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142-143,170.
作者简介:刘泽宇(1992-),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上接第215页)茶馆是各个社会阶层的闲谈、娱乐空间,是人们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经
济、政治、文化环境变革的预示者。⑶民国时期的《国民公报》和《新成都》等报纸都有过关于人们在茶馆中议论世情世貌和窥探私事的记录。成都的茶馆甚至出现过由于议论时政而被政府查封撤销的情况。
(三)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人们的精神追求以及社交意愿提升,茶馆重新繁荣起来。随着都市的发展,传统的茶馆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装修精美、客座雅致的茶楼。隐私性的增强削弱了传统茶馆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传播作用,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则几乎销声匿迹。甚至有学者认为乡村茶馆已沦为打牌娱乐和宗教传播场所,传统的茶馆文化渐行渐远。⑷大众传媒的盛兴,手机、电脑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茶馆作为消息集散和传播中心的地位,但茶馆作为信息议论的地方并未被取代。大众传媒能够扮演大部分的信息传递角,但人们“怎么想”依然更加依赖于个人的已有认知以及诸如茶馆之类的闲谈场所。另外,农村地区还有一定比例的中老年半文盲和文盲存在,他们仍然更乐于接受茶馆这样的传播空间。
都市文明中涌现的大量社交场所如咖啡馆、酒吧等,也分散了茶馆客流量,承担和代替了部分原属于茶馆的社交功能。但在广大的农村乡镇地区,茶馆仍然是主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新兴的社交场所对中老年人的吸引力仍然逊于传统茶馆。
四、结语
巴站勰茶馆中的传播现象种类丰富,诸如以闲聊、“摆龙门阵”等为主要方式的人际传播,以聚会、评理等为主要形式的体传播,以观看电视和录像、收听音响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播都有存在。各种声音和言论在此汇合,沟通传递,有时政议论,也有普通闲谈,还有一定数量的谣言和流言。总之,巴蜀茶馆中的交往行为丰富复杂,所承载的人际关系网庞大,在这里能看到人性,能沟通社会,甚至能映射岀巴蜀地区的人物关系和人物像。
参考文献:
[1]闵宗殿.茶馆历史杂谈[J].农业考古,1991(04):
98-100.
[2]崔璨.茶馆文化与旅游开发浅议——以成都为例[J].
西部皮革,2018,40(22):137-138.
[3]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J].
近代史研究,2010(03):53.
[4]张伟.论当代茶馆文化的隐功能与宗教传播[J].新
西部(下•理论版),2012(Z1):35+45.
作者简介:张铃(1995—),女,四川宜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2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