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电影影评
师父电影影评
    ――评《师父》中的“规矩”
    规矩是什么?是理?是法?是道德规范?是行为准则?都不是,规矩不是法、不是理、更不是刻在墙上,背在嘴里的所谓规范准则。 《师父》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救亡需要武学启蒙,救亡的诉求压倒了秘传法则的正当性。陈识决定改变武林秘传的局面,让徒弟学到二年有成的真功夫。因此,陈识创立武馆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让咏春拳在北方立足,让南方武学发扬光大,而另一方面又是对秘传规则的否定和超越,为了培养真正的武林人才和救国义士而进行武学启蒙。如果说前者只是一种分享权力的努力,虽然可能影响武林的利益格局,但并不撼动武林的规则,那么后者则是一个立法事件,它必将动摇规则本身。陈识成为了元社会的破坏者和新的立法者。陈识的事业俨然津门武林乃至整个武学界来一场再立法。一方面,陈识要完成自己的立法大业,不得不首先在规则划定的范围内展开,而另一方面,陈识的目标就是为了超越旧规则。陈识的事业便包含了这样的二重性,立法(破法)与守法之间的张力由之展开。
    三教九流,蛇虫鼠蚁,三百六十行就有三百六十种规矩,它不固定、不具体、不成型,时而
是黑帮斩下的尾指、时而是脚行推行的小车、时而是阴影中杀死副官的那把刀。它是一整个行业遵循的约定、是流传于行业内部耳口之间的“十诫”、是圈外人津津乐道的秘辛,也是蒋雯丽那句”逃了,就是死了。“规矩,就是规矩。
    事儿大大不过一个理,理大大不过一个规矩。《师傅》全片长109
    分钟,从头到尾,尽是”规矩“二字。陈识入津为师门扬名却要隐于贫民窟,是守规矩;郑山傲临退想传点“真东西”下去,是破规矩;武行对陈识代表的咏春系,由排挤到支持,是守规矩;督军副官“欺师灭祖”(徒弟出师,可打其他门派,也可打师傅,但不会选择有人打师傅,这是另一种规矩)并以军方势力插手武行,是破规矩;武行众人借陈识之手杀督军副官,不是守规矩,也不是破规矩,而是维系规矩,维系处于“铁与火”交替之中的练家子的那一点点荣誉和尊严。 然世事无常,在国家政体乃至社会崩坏的路上,武行也再无往日风骨可言。武馆成了赚钱的买卖,师父利用徒弟,徒弟算计师父,拉帮结派,以众欺寡,宗师们把寡妇顶在前面,用密不透风的规矩压迫着新人不能出头。郑山傲想一改颓势,但凭其与陈识两人之力,触碰到了大多数武馆利益时,难挡历史的钢铁车轮。下场只有被碾压成齑粉。最终身败名裂,心如死灰寂灭,远渡重洋避开纷乱之武林。陈识痛失高徒,南下广东,再无北方扬名的机会。
    在《一代宗师》里,徐浩峰希望表达出一个武林的时代,然而画卷过于庞杂,其转而在《师父》里表现社会更替之时武林的没落,可悲,可叹。国术即没,再无武林风骨。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下,个人力量终如蝼蚁,回天乏术。
    虽千万人,吾往矣。
    再无英雄。
    第二篇范文:电影师父观后感----徐皓峰拍的,是你我当下的窘境
    无论是武门还是任何圈子,掌握霸权和话语权永远是少数。哪有什么百家争鸣,“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并不是没有其他门派,小门派多着呢,只是这两家霸占着主流话语权威。 所以陈识从广东到天津想立名,功夫如此了得,但也打不穿当时的霸权,就更不要说那些功夫一般还在修炼阶段的小辈儿了,您那,最好想都不要想,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跟着这些大门派混,当然,人家门派也不会教你真本事,等你青春耗尽了,攒点小钱娶了媳妇了,也就不想折腾了。功夫?算个屁!只要掌握话语权威,自然有人供着吃喝,不济了还能卖卖祖上留的家当,外人来了那就一致搞死他,再不济了,招安呗,陈识就算开了武馆,也早晚要进这个体制。江湖,哪儿有打打杀杀,这才是常态。
    所以,功夫分两种,一种是师父有本事的,一种是师父没本事的。 本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上有点硬活儿。那问题来了,既然后一种是师父没本事,又为何也算功夫呢?
    因为,手上没硬活儿,还能在江湖上立足的,那就更得靠着一套“功夫”。在《一代宗师》里,前者叫里子,后者叫面子。而《师父》中,被一年多学成的徒弟耿良辰挨个儿把馆给踢了的,基本上都是后者,因为他们手里已经没硬活儿了,或者说早年立派时候有,后来渐渐就没了的,他们存活,靠的是门派之间互相照应抱团撑下来的。
    所以有评论说“老祖宗钻研了几百年的玩意儿,在西洋的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没用了。”这话就说错了。 天津的武行败给的不是炮前面,是自己个儿里面烂成了渣,所以从南边来了个拳师,花一年月教个徒弟就能把馆踢了,难道真的就咏春拳、八斩刀利害,其他的兵器都不行?绝对不是,还是自家功夫差了去了,所以来个外乡人,稍微耍狠要立足,就挨个儿给踢了。 所以就出现了故事的开场,但凡内中损耗虚弱的,就只能靠巴结军界,靠卖卖祖上的铠甲,靠耍点儿阴谋、人情、拉帮结派继续撑着面子。外边儿一提是“武行”的,实际上,里面已经垮的不像样儿。
    这就又出现三种当徒弟的:
    一种是师父有本事愿意教的;
    一种是师父有本事不愿意教的;
    当然还有一种是师父没本事也没得教的。 有意思的是,往往一个行当排最顶级的,多是没本事的,宋江是,刘备是,电影里蒋雯丽演的邹馆长也是。邹带着人追进陈识教徒弟的房子里,气急败坏说:“连踢八家武馆的战绩就是这东西练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她不是“不教真的”,她是压根没见过真的。见了真的,自然就沉不住气。然而搁任何一个行当,你没进圈子,永远就不懂这点,站在外面看,以为这师父多风光,多牛逼,等拜了师门后就傻了眼,只能跟着一帮师兄弟靠武行的牌匾字辈混着。所以,有趣的是,师父没本事,往往徒弟反而最多。为什么,因为师父名气大,世上的人多是慕名而亡实。所以凡邹馆出场的镜头,围着一大帮徒弟,不过必须得端着几把。所以基本上,电影里没名没号,一交手一招被KO的就属于她的徒弟,就算端着躲在门后面,陈识也看不上眼,上面这第三类就是说她徒弟的。
    所以在电影后面,戏台上四把战身刀架到陈识脖子上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就得了个生的机会,他说让徒弟们穿上铠甲,我跟他们过过儿招,也好让他们学些真东西。什么意思,换
言之,陈识知道,当时津门里面这一弟子都没怎么学过真活儿,甭管当时武行还有几位师父有真本事,武行看着多热闹,总之都没人愿意往下传,可惜了一帮好材料,然而师父不愿意传真活儿,所以在后半场亮过几招然后被KO的,就算第二类。
    换言之,在当时,稍微得真传就能立腕。有多快?一年多就够,比如耿良辰。这就是第一类,师父有本事也愿意教的。然而,为什么耿良辰碰巧成为天津武门当时唯一一个例外?很简单,因为无论陈识还是郑山傲明白,这个“徒弟”是个台阶,最后不是废掉,就是死掉,所以没有坏津门的“规矩”。
    如此,很多评论以为电影演的是民国时候武行没了“规矩”。这话又说错了。
    这不是规矩的事儿,徐浩峰讲“规矩”讲的最好的片子是《镖门》,里面戴老爷子有句话说的好,叫“有了规矩就有了体面”。镖局走镖,各种关系往来,靠的就是规矩。所以大家切不要把规矩理解成一套拘束人的框框,规矩是用来自重的,只有自重了,别人才能敬重你这个行当。比如刘安顺拒不给贝勒爷行跪拜礼,说镖门的规矩“雇主和镖师之间行的是主客之礼”,后来骄横的贝勒服了,说“做人就得有个做人的样儿”。《一代宗师》里,叶问说“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这就是自重。又比如搞国学的
影评高的电影规矩本是《礼记・儒行》篇,不过都没把这当回事,嘴上背背,行为上该怎么赚钱怎么来,没了节操,社会上爱听什么你就讲什么,甭管西装革履,里子却透着下贱,第一等学问让你做成了末流,所以怨不得现在人家看不起你。 而天津的武门,规矩坏没坏?显然没坏,该比武比武,开馆要打八家,街面不见铁器,即使最后必须把徒弟打败赶出天津再允许师父开馆,以及津门武行大师郑山傲愿意磕头拜陈识为师真正学一段功夫准备最后打败他徒弟,这都证明大家还信这一套规矩,愿意在规矩下面想点儿招儿,没一个人玩阴的,没人说正比武我给你放个冷,巷战里面突突一梭子子弹把你给灭了,就说明这个规矩还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