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一组》教案及反思
作者:张农
来源:《成才》 2016年第6期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华侨城小学 张农
一、导入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要一起来读三篇小说,谁来读读它们的题目? 昨天,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这三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分享。小说离不开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人物,第二个要素是情节,这两个要素同学们通过初读都会有所感受,第三个要素就是环境。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这三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来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爷爷的芦笛》
1. 出示《爷爷的笛声》8—12 自然段。请同学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将描写环境的语句勾画下来。从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 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觉尽量读出来吗?
暴风雨中的大海就这样被作者写活了,这种对自然界中景物的描写就称为自然环境描写。(板书:自然环境)
2.再看看这些没有勾画的语句,描写的是什么?(写了强强在暴风雨中的反应)面对可怕的暴风雨,强强的反应究竟如何? 张老师想和一位同学合作读,我读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你读描写强强反应的句子,其他同学揣摩强强的反应。(师生交流)
师:由恐惧到焦急地担心爷爷,再到渐渐平静,蒙眬睡去,强强就在暴风雨的洗礼中经受住了考验,获得了成长。
3.老师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对8、9、10 自然段进行了一个缩写, 你们比一比,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总结:作者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交替进行,融为一体,使强强的成长过程变得更加真实,人物的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丰满。(板书:塑造人物形象)
三、学习《小英雄雨来》
1.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二篇小说《小英雄雨来》,雨来给大家留下了机智、勇敢、爱国的印象,对吧? 这篇小说分为六个部分,哪个部分集中体现了雨来的这些性格特点?(第四部分)
这部分记叙了我们的同龄人———12 岁的雨来直面凶残的鬼子, 快速浏览这部分课文,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手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利诱、威逼、殴打)
2. 出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拉出去! ”这是怎样的殴打呀, 静静地读读这几个自热段,字字入心,小雨来流着血,咬着牙保护着交通员李大叔,这份坚定、勇敢令人动容。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其他两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老师的教导将爱国的种子播进了雨来的心里)
3. 再看看第三部分的1—5 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父母的行动也感染熏陶着雨来)
4.总结:党的教育,父母和乡亲们的浴血斗争,还有鬼子的疯狂扫荡,这些都是影响雨来成长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我们称为社会环境。(板书:社会环境)
5.总结: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这篇小说里也有自然环境描写,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时也必须注意。
四、学习《桥》
1. 我们再来读第三篇小说《桥》,《桥》这篇小说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非常动人。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环境描写对塑造这位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横线勾画出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
2.看看,你们到的句子和大屏幕上的句子一样吗?这些句子都是———环境描写。
3.开火车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写水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水位越来越高,死亡就越来越近。
5.除了写水,这些句子还写了———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痛苦呻吟”“摇摇欲坠”“桥开始发抖”(不堪一击)
师:随着水势的变化,木桥的状态也在不断变化,最后坍塌了。
6. 这样的环境中, 人们的反应如何? 谁来读?(师生合作读)
这一拥,有可能发生什么? 请结合环境描写来体会。
让下面快速有水的句子
7.你们想象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一个人,他是谁?做了什么?
谁来读8—13自然段。
“党员排在后面”, 在这样的环境下,排在后面有可能面临? 老汉知道这些结果吗? 他依然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党员排在后面”,意味着什么?
“党员也是人”这句话并不错,可老汉的回答是,“”意味着什么?
在老汉这样的震慑下,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奔上桥。
8.配乐读14—27 自然段,“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仅仅只有八个字的环境描写,却有着丰富感人的意蕴。
全村一百多号人安全撤离了,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乡亲们的家园消失了,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老汉的身影看不见了,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小伙子的身影看不见了, 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此时,我们才知道这位党支部书记为了拯救村民做出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拥戴”一词的分量,这位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如山一般耸立在我们眼前。
9.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描写环境的语句,它与前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师: 洪水还成为了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了不断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 我们阅读了三篇小说,知道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它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运用今天所学习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小说,感受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六、布置课后思考题
《爷爷的芦笛》和《小英雄雨来》这两篇小说里还有其他描写自然环境的段落, 课后请再次阅读这两篇小说,思考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七、课后反思
2008 年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后,笔者作为参赛选手在台下聆听了台湾学者赵镜中先生的听课点评。在点评中,他谈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就提及到“文阅读” 这个词,“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和课外读物, 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久后,“读类学”课就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其理念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 促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能力。与我们习惯采用的“单篇阅读”相比,这样的课堂显得更为厚实,更具饱满的力量。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读类学”的教学,经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材料选择应具有目的性
“读”首先强调在阅读教学中,阅读的数量要增多,从“一篇”到“多篇”到“一组”“一”“一类”,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但“”的建立,不应仅仅只追求在数量上简单地增加篇目,而是要确立一个鲜明而有效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将一组有联系、有特点的文章组织在一起,建立“”,形成“文”。
《“环境描写”一组》这节课,选取了《爷爷的芦笛》、《小英雄雨来》、《桥》这三篇小说作为教学内容,三篇小说的总字数达到了5 千多字,若是不确定一个鲜明而有效的主题,让学生信马由缰地随意阅读,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寻发掘这三篇小说的共同点———“环境描写”,
确立本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就是聚焦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展开学习,通过40 分钟的阅读,了解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领悟阅读方法的同时,习得写作要点,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一组,这一文章的学习就能够获得某个方面的成长,这样一堂课上的阅读就不是简单的多阅读,而是有系统、有条理、有针对性的阅读。
(二)教学设计应具有结构性
读类学的材料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它们在一堂课上给学生带来较多的阅读收获,关键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如果说读阅读是一串美丽的项链,这一阅读材料就如同各各样的宝石,而真正让他们充分体现价值的是它们连在一起的线———教学设计的结构化。
文的选择不仅要受到教学目标的限制, 还要受到材料间结构的影响,甚至材料呈现的顺序和形式都能影响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本节课整合的三篇小说,阅读《爷爷的芦笛》侧重于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阅读《小英雄雨来》则侧重于学生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阅读《桥》侧重于让学生运用前两篇小说习得的方法来自学自悟,并通过与前两篇小说的比较来感悟环境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性。这节课上,文的阅读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既不能颠倒顺序,也不能枝枝蔓蔓,这是由文阅读的结构化组织所决定的。
(三)教学过程应具有聚焦性
单篇阅读的思路一般是将文章打断成点,引导学生由点连成线,形成线的认识。而读类学则是提供许多相交的线, 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这些线,然后定位所有线都汇聚的“点”,学生每读一篇文章, 都会对主题有一个认识,并在认识之中不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逐渐发现其本质。学生虽然可能得到的是模糊的“线”,但能得到清晰的“点”。
为了使教学过程中的聚焦性更为突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过程就必须删繁就简。比如在阅读《小英雄雨来》一课时,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就非常吸引我,小说中对芦花村的描写如此壮美,还乡河在小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都曾经让我难以割舍,但从课堂的整体教学来看,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都具有其特殊的目标。面对整体教学目标,对有些教学环节就必须忍痛割爱,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放至课后思考题中,让学生带着思考离开课堂,也使课堂主体不蔓不枝。在课堂上,我们还要尝试默读、浏览、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而不是仅仅让感情朗读成为一枝独秀; 还要尝试“粗线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阅读策略,而不是让文本细读无限放大。
总之,通过本课的执教,笔者越来越觉得一节课能跟学生一起深入地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让学生在课堂里学会文阅读的策略,并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阅读上的其他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具有意义。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