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时间:90分钟 第五单元 满分:100分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总分 |
得分 | |||||||||||
一、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洪亮(hóng) 盲人(wáng) 清脆(cuì) 单调(diào)
B.证实(zhèng) 蟋蟀(shuài) 加速(sù) 齿轮(chǐ)
C.搜集(shōu) 阶段(jiē) 花圃(pǔ) 打转(zhuàn)
D.兴旺(xǐng) 责任(zé) 解放(jiě) 炊事员(chuī)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bō lí biàn jiě lǐng yù cuì ruò
kǒng bù yán shuǐ qiū yǐn dàn shēng
三、选择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义项。(4分)
1.声泪俱下( ) A.全,都。 B.同样。 C.害怕。
2.过犹不及( ) A.从后头跟上。 B达到。 C.趁着,乘。
3.闻鸡起舞( ) A.消息。 B.用鼻子嗅气味。 C听见。
4.亡羊补牢( ) A失去。 B.逃。 C.死。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9分)
司空见( ) 无独有( ) 孤陋( )闻
见( )知著 因( )施教 走( )观花
1. ,被史学家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也是四川省一位农民发现的。
2.可别以为奶奶年纪大了, ,谈到五谷杂粮,她可见多识广得很。
3.生活如同一本书,愚者 ,智者细细品味。
五、给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①叫。 ②后悔。 ③教。
2.为是其智弗若与?( ) ①对,向 ②因为 ③帮助,卫护。
3.孔子不能决也。( ) ①断定。 ②排除。 ③一定。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①以后。 ②用,拿,把。 ③认为。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缩句)
2.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扩句)
3.真人怎么会是老师呢?(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写出句子的意思)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1.《两小儿辩日》是一篇 ,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远近的辩论,一个认为太阳在 时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
时离人近,为此,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就连 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的事。
2.《表里的生物》中,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 ,所以对父亲的 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 里有个
八、课内阅读。(12分)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
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倒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读音。(2分))
华( )罗庚 锲( )而不舍
见微知著( ) 阿瑟( )林斯基
2. 告诉我们:只要见微知著, 并不断探索,就有可能发现真理。(2分)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里的“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2分)
A.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B.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C.从细小的事情中不断探索,最后得到真理。
4.为什么文中的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真理呢?
(3分)
让下面快速有水的句子
5.你还知道其他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吗?写一写。(3分)
九、课外阅读。(15分)
怀疑与学问(节选)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章句》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章句》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列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
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3分)
3.本文为了证明中心论点选择了哪个事例作为论据?(3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3分)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两句中的两个“这样”指代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4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