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彩的情感表达
彩与情感的关系 何谓彩?彩即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就其本质来说,不过是波长不同的光线而已。彩就其本身并无情感,但是,人们却是通过光线在物体上的反射获得大量信息的。春夏秋冬,风云雨雪,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这一切变化对人生带来的影响无不通过彩的记忆在人们心灵的深处留下烙印。加上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当人们看到某种颜(或组)时,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遇到过的与此相关的感觉,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彩的悦目得来的情感的共鸣,是直接的抽象审美,在那些摄人心魄的彩面前,或带给你失去平稳的惴惴不安,或送来一份超脱现实的心旷神怡,或令你有莫名的烦恼,或叫你情不自禁地附和着它进入一种昂扬和兴奋。从此意义上来说,彩是富于主观性的感觉,正如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所认为:“彩直接影响到心灵。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在影视作品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是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展现的常用媒介。1935年,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问世使电影真正地由黑白转向彩,标志
着彩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进入电影。虽然在电影中运用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彩运用在当代电影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爱森斯坦指出的:“彩表现手法将与形象和主题、内容和戏剧性、动作和音乐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彩作为电影感染力与电影语言的一种新的强有力的因素,也将加入他们的行列。” 电影是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的运动的画面,直接诉诸观众的各种感官的艺术。而彩无疑是视觉艺术传达的重要元素。它在电影中不仅具有再现真实,表现事物质感,营造美感的表层艺术功能,还有强化情感,深化主题的深层功能。首先彩能还原生活中事物的彩,把生活中的彩真实地反应在银幕上,但这只是彩作为电影艺术重要元素的一方面,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导演通过彩关系的调配,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理解融入影片,通过影片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影片在此也得到了升华,正是这种再创造使得彩真正融入电影。
彩作为电影的情感载体主要以和谐、对比、局部主观处理、彩与黑白交替形式出现。
彩的和谐运用是指通过彩在同一系和彩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统一达到的效果。导演通过对彩的明暗、强弱、冷暖、趋向等方面的调整使电影达到一个总的趋向,并通过这个总趋向来抒发剧中人物的情绪、传达影片的内在思想和精神。它是导演对影片基本影调和调
所作的总体把握和艺术处理,有很多影片都具有这种特征,如姜文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虽然描绘的是“”时期,人们生活在政治高压和秩序缺失的双重笼罩下,眼中的世界是灰暗、充满阴霾。然而对一个懵懂少年来说,社会的失序给他带来了思想和个性解放的快慰,那段日子是阳光明媚的,做了很多青春期孩子所特有的事情。影片选用了统一的土黄暖调,这种呈现颗粒状的彩增加了画面彩的厚度与质感,就像欣赏一幅幅老照片或者纪录片,给人强烈的真实感和浓重的历史感。
彩的对比是指彩之间的各种差异和彩互为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效果。彩的对比包括相的对比、明度的对比、冷暖的对比、面积的对比等。如影片《芙蓉镇》中石块铺就道路的冷青、夜晚的漆黑、梅雨染湿大地的青紫和门缝里挤出的一丝油灯光线的橙黄形成了冷与暖、明与暗的对比。在银幕上描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特定的人性压抑的江南水镇,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更好地烘托出男女主人公的境遇。
彩的局部主观处理就是导演为了传达出自己对画面的主观理解而对画面局部做出的调整。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红衣服小女孩的表现尤为突出。画面被导演处理成黑白效果,当小女孩出现时她的衣服被处理成了红,她也在地方躲藏,于是这一抹红就成了画
面的焦点,这一抹红在这里代表了希望、纯洁、生命,但当这一抹红出现在运送尸体的车上时我们的内心被深深地刺痛,揭示出法西斯的罪恶!
黑白与彩交替出现往往能够完成复杂时空的转换,引起情感的碰撞,使主题升华。如影片《小花》在处理主题时同样采用黑白与彩交替的手法,影片用彩表现现实生活中兄妹们的相互寻,用黑白表现年幼时的过去,这样的处理手法对电影的情感抒发起到了很好的强化作用,把兄妹之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山地震死多少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