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语文期中试卷
考试总分:2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I(非选择题)
一、解答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5分)
1.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汤字子公,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富平侯张勃与汤交,
高其能,举茂材。父死不奔丧,下狱论。后复荐为郎,数求使外国。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时匈奴郅支单于背畔礼义,留杀汉使者吏士。常与延寿谋“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延寿病,汤独矫制即日引军分行,发温宿国,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杀郅支单于。于是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臣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宜县头槁街9,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既至,论功。刘向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元帝乃封延寿为义成侯,赐汤关内侯,为射声校尉。
汤上书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验,实王子也,汤下狱当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讼汤:“昔白起为秦将,南拔郢都,北坑赵括,以纤芥之过,赐死杜邮”。今若庸臣遇汤,卒从吏议,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成帝出汤,夺爵为士伍。
后数岁,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驿骑上书,愿发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僚议数日不决。上召见宣室。烫知乌孙瓦仓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旦迪指计其旦旦不出乒旦当有吉语闻
居四日,军书到,言已解。大将军凤奏以为从事中郎,莫府事壹决于汤。
(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有删节)【注】①槁街:汉代长安街名。少教民族聚居之处。②杜邮:地名,在咸阳以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B.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C.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D.汤知乌孙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过数日/诎指计其日/曰/不出五日/当有吉语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即察举岁科之一的“秀才”,始于汉武帝时期,为避东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材”,也常作“茂才”。
B.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一般史籍中也常用来指代唐虞执政的那段时间,古人认为那是一段太平
盛世。
C.关内侯,秦汉时期爵位名,有封号和封国。一般是对文官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
征收租税之权。
D.宣室,古代宫殿名,此处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就发生在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汤富有才学,进入仕途。他自幼爱书擅文,因求贷无节制不被州里赏识,到都城后进入仕途,几经辗转才做了西域副校尉。
B.陈汤颇有谋略,敢于决断。他看出偏远地区的郅支单于的劣势,未向皇上奏请,趁同僚甘延寿卧病之际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陈汤建立奇功,得到肯定。汉成帝听取了刘向的主张,因陈汤诛杀郅支单于的大功而原谅他擅自矫诏兴师之过,给予赐爵封赏。
D.陈汤熟悉边事,料事如神。文武百官数日不能决断是否出兵解救段会宗,陈汤一言解危,得到大将军信任,被任用为从事中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县头槁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2)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厉死难之臣也。
2.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渲染烘托。
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一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3. 下面一段文字有几处表达不当,请出六处来。
《羊城晚报》、《珠江日报》都报道了市公交公司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在当今社会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在危难中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勇士却是百里挑一,非常缺乏。媒体上经常报道有人遇难而众人旁观的事,人们已经觉
得习以为常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他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永远阳光普照。别人遇到灾难时,我们应该急别人之所急,慷慨解囊。但有些人十分吝啬,细大不捐。我们在此呼吁,希望广大市民向张师傅学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一定要鼎力相助。
二、写作(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中国名街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关于“努力”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大家都知道懒惰是不对的,也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人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5. 学校举行“树师表,铸师魂”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请运用关键词“歌颂”“思索”“追求”,拟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片段,讴歌教师关爱学生、热爱事业的情怀,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考专题语文期中试卷
一、解答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5分)
1.
【答案】
B
C
C
(1)(5分)应该把砍下的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宜,应该,1分;县,悬挂,1分;明,使其明白,1分;全句完整通顺2分)(2)(5分)使得百姓忧心忡忡有秦地百姓一样的怨恨,这不是用来激励臣子为国家危难付出生命的办法啊.(介然,有心事的样子,忧心忡忡,1分;非所以……也,这不是用来……的办法,1分;厉,激励,1分;全句完整通顺2分)
【考点】
文言断句
内容理解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解析】
略
略
略
略
【解答】
略
C【解析】关内侯,有封号,无封国.一般是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
C【解析】“汉成帝听取了刘向的主张”错,是汉元帝。
(1)(5分)应该把砍下的郅支单于的头颅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槁街,让他们明白,敢于侵犯强大汉帝国的人,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要杀掉他们.(宜,应该,1分;县,悬挂,1分;明,使其明白,1分;全句完整通顺2分)(2)(5分)使得百姓忧心忡忡有秦地百姓一样的怨恨,这不是用来激励臣子为国家危难付出生命的办法啊.(介然,有心事的样子,忧心忡忡,1分;非所以……也,这不是用来……的办法,1分;厉,激励,1分;全句完整通顺2分)
2.
【答案】
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例二:“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社会科学类
名著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应该认真阅读课文,分析其中的内容,体悟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解答】
《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道破了这首词描写艺术的真谛。“点”、“染”原为中国传统画技。
柳永以画理作词,先点出、点明,然后以意渲染,点、染互用,把词意充分表达,技法十分高超。如刘熙载所举之例,先点出离愁自古而然,难以排遣;又借杨柳、晓风、残月渲染,赋情感于具体形象,使伤别之情。
更迭进一层:由晓风拂而想到昔日深情,望一弯残月而忆起佳人面容,见依依杨柳而思及恋人倩影。不仅使人看到眼中之景,更令人想到景外之人、人处之境及境况之悲,令人愁绪回肠,百感交结,有力地坐实、深化了前面所点之愁。
《雨霖铃》的点染之妙,不仅如刘熙载所说的点后再染,更重要的在于先染后点。词的开篇就采用了先染后点的手法,缘情布景,渲染氛围,整个上片句句都在言情,却无一语直接言情,因此词的上片都是在染。
换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才在上片蓄势极足的情况下,如闸门大开,将堆积已久的感情倾泻而出,点破“离别”的情感内涵,这是点。
3.
【答案】
(1)“《羊城晚报》、《珠江日报》”中的顿号应该删去。
(2)应在“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前面填上“这件事”。
(3)“满城风雨”,褒贬不当。
(4)“百里挑一”,不合语境。
(5)应该删去“觉得”。
(6)“细大不捐”,望文生义。
(7)“鼎力相助”,言不得体。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
言,使言语得当。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解答】
(1)两个书名号之间紧密相连不需要用顿号中。
(2)“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成分残缺,缺主语。
(3)“满城风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这里的见义勇为是好事,不能用这个词。
(4)“百里挑一”,形容人才出众,不能用来表示勇敢的人很难得。
(5)“习以为常”,与前文“觉得”重复。
(6)“细大不捐”,意思是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误理解为什么都不捐献的意思了。
(7)“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二、写作(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
4.
【答案】
与其放纵惰性,不如脚踏实地帕斯卡尔曾说:“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内战。”诚如斯言,理智和进取常常指
引人走上康庄大道,而内心的情感偏好与主观私欲的作祟又让众人与理想背道而驰。为何芸芸众生皆知道懒惰的危害却放纵其律动?为何人们深明努力的优势,却鲜有人为此践行?一如古语所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放纵自我的惰性总是比克服欲望坚持不懈来的洒脱。或许有人感慨人生自有天意,无论自身努力与否都无法与富二代匹敌,于是自怨自艾,放纵内心的惰性。且不说其悲观的人生态度,也不说其静止地看待人生,缺少对未来的张望能力,单就其片面的看待努力与结果的关系,将富贵与否视为努力的全部意义之所在,不免有失偏颇。放纵惰性者,或是坐拥父辈钱财,拒绝奋斗的富二代,或是渴望投机取巧上位的蝇营狗苟,或是不思进取自怨自艾之人??孰不知努力后的美丽才足以颠倒众生,摘得人生的彼岸花。努力,不是人靠衣装马靠鞍,倾力于形式与外貌的倒饬,也不是为满足物欲,放下尊严的愚笨,而是怀着脚踏实地之心,追随内心美好本初,不断走向卓越。君不见孔圣人一生奔走各国,凭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担当,努力将个人价值涅盘至民族未来的高度,君不见开普勒于穷困潦倒中,仍然奋发图强,探索宇宙的奥秘,试想倘若他们被现实击倒,放纵内心的惰性,倘若他们仅仅着眼于现实利益与一己苟安,怎能丰满生命,又何谈开创文明进步之先河?因此,一如哲人所言:“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悲。”面对与生俱来的惰性,圣人能够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并且时刻反省,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实为明智之举。然而,现实是如此的不堪,多少运动员以体能极限而放弃突破,多少学子以考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停止前行,多少企业以天意不可违为借口,放弃机遇的同时也拒绝了进步。或许,当芸芸众生能够少一分对惰性的放纵,多一分脚踏实地的进取,少一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以及对个体生命的自怨自艾,多一分对本初之心的努力果敢和执着,当众生皆然之时,开明大同的未来还会远吗?
【考点】
材料作文
社会科学类
表达准确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概念“懒惰”与“努力”,在通常语境下其褒贬彩不言而喻,“懒惰”是应该批判的一种人生状态和情绪,没有目标、不思进取、不爱动脑、依赖他人、推诿、不负责任;而“努力”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