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洛阳市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郭俊鹏
   
通过对全市文化资源发展利用现状的普查调研,我们看到:目前,洛阳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只有清醒认知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准切人点,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寻求发展,快速发展。
    一、存在问题 
    众所周知,洛阳有5000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自然与人文的文化底蕴,为洛阳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动力。从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为洛阳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发展现状与洛阳在全国和国际上“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等城市名片的声誉度与名誉度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同我市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城市和“文化强市”战略目标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格局不够清晰;一些县区领导层和城市精英
阶层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前瞻意识;文化产业政策滞后、政策的落实也存在棚架;文化事业机制弊端尚未完全革除,文化体制改革有待于深化;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总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脆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力不是,尚未转化为明显的经济优势;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多数文化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新兴文化产业起点低,仍徘徊在起步阶段;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高层次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还有待建立,各类专门人才短缺等等。具体来看,目前洛阳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仍然突出
在城市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着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以至于建设型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都十分严重。
    一是对一些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重开发、轻保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一些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市及部分县区发生的一些文物遗址遭受重大破坏性建设案件无不证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二是对宗教文物资源保护不力,宗教场所破损严重。一些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得到保护和修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一片破败景象。许多寺观教堂被破坏和拆除,有的被单位和个人占用,有的年久失修,倒塌;宗教神像、石碑石刻被毁或遗失;宗教典籍被焚烧,宗教文化已是干疮百孔。如,位于新安县铁门镇的洞真观(王乔洞),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观创建于元大德年间,占地约80亩,现存面积60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院,是一处庙宇、石刻、壁画共存一体,享誉豫西的道教圣地。由于资金缺乏,对建筑、碑刻、壁画等有着很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难以维护、修缮。位于老城区邙山上的吕祖庙属于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潺潺的瀍河流过山门前,有台阶拾阶而上,并有戏楼供游入游玩,现无力修复显得荒芜。我市其它的宗教场所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隐形化”的历史文化资源较多,挖掘开发不够
我市古代历史遗址众多,这种优越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屈指可数,但绝大多数为“隐形”资源,能直接发挥经济效益者较少。洛阳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目前大多数还只是潜在优势,而不是现实优势,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产业优势。大量的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是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挖掘利用不够。我市的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受到多方因素限制,大多尚未开发和利用。如:古代历史遗址有268处、古墓葬有2.7万座、陵园有57座,而目前已开发和利用的分别为11处、27座、3座,其他如:大量的历史名人故居、名人墓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二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严重不足。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实力,目前文化遗产资源多数仍处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简单经营理念,与之相关的装饰、服饰、纪念品、饮食、影音、书画、会演、娱乐等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匮乏,文化内涵利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造成资源闲置浪费。
    三是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机制没有形成。导致资本与人才难以进入或难以盈利,使得既懂历史文化又懂开发和经营的专业人才缺乏。
    四是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发展的环境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文物景点,虽然在前些年市政府投巨资对其周围环境进行整治,改善了开放环境,但因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点更好地开放发展。如:驰名中外的关林,2000年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集中整治了景区周围环境,修建了关林广场。但
是几年来,由于广场的管理问题始终未能彻底解决,商贩、乞丐聚集,成为阶段性脏乱差的集中地,屡屡被新闻媒体曝光,影响了关林的对外形象。为此,关林的干部职工无奈花费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广场管理,内部管理受到很大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关林开放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内在资源关联度低
洛阳关林批发市场    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干唐志斋、汉光武帝陵、唐恭陵、工铎故居、二程故里、范仲淹墓等文化厚重,留给洛阳的是灿烂的文化历史。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在为“洛阳有灿烂文化”而自豪不已,却一直没有把这昔日的灿烂变成今日的辉煌。我们如同守着一座蕴藏丰厚的宝藏只会赞叹夸耀却不知如何开采发掘。作为古都,洛阳已誉满天下,文化资源丰富,但游客游完之后,感触多多:一是故都、古城、古味尽失,满眼高楼,与心目中的十三朝古都形象反差较大;二是古迹回头再看者还是“老三篇”,其它资源关联度低,历史遗产发掘不够;三是梦一样的汉风唐韵无从寻觅。河洛文化虽博大精深,遗产丰富,但必须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为产业化,才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源发展缺乏规划与投资,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效益没有形成
    受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管理条块分割的影响,除了龙门、关林、白马寺等少数传统旅游文化业外,全市文化产业尚没有形成块状或带状经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缺乏中、长期的合理规划与投资,造成发展速度慢,整体效益不高。到目前为止,洛阳没有统一规划的特品牌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文化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文化名优品牌少,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不高
    我市的文化产品区域性特不鲜明、品种不丰富、文化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也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文化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的先进观念。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比如:一些著名的旅游资源尚未发掘出深遂的文化内涵,同时缺乏旅游主题吸引物和纪念物。如:牡丹花会、文化旅游节等期间洛阳文化市场鲜见相关特纪念性旅游工艺品,也缺少应
有配套的洛阳地方特产和食品,也缺乏象开封一样形成规模的名优小吃一条街……等等,从这些现象来看,洛阳文化产业资源整合开发中抢抓机遇、创新竞争意识的弱化可见一斑,这种远离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资源对文化产业而言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带不走,文化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既没有充分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也影响了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民大众对文化服务日益旺盛的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潜在市场远没有深度挖掘。
  ()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待重视
    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资源是可观的,但与洛阳厚重、斑斓的历史相比,仍显单薄,富有地方特的可持续发展的遗产资源有待开发与保护。一些硕果仅存的传统文化在民间自生自灭,疏于保护;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曲艺里的河洛大鼓,民间音乐中的稀有乐器、曲目、演奏方法,洛阳宫灯的传承等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尤其令人忧虑的是,由于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和资金缺乏,我市“十大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搜集、整理、编纂工作,已过去十多年了,截止目前仅仅出了一本《洛阳市戏曲志》,其余的《舞蹈集成》、《民间文学三集成》、《曲艺志》、《民间音乐集成》等书稿,
尘封多年。随着当事人的年龄、工作变化,这些凝聚着许许多多基层文化工作者心血的宝贵成果极有可能散失、毁于一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抢救性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利用高科技开发文化资源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没有经过有序的系统性市场转化,没有融入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利润,就不可能保值和增值,就不可能形成和显现洛阳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优势。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基础较好,但缺乏当代高科技含量,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发展较快的,都是在本市范围内具有垄断性的产业,在现代信息业、动漫游戏业、网络软件业、出版发行业、音像制品业、影视业等新兴产业方面均比较薄弱。洛阳目前还没有一个出版机构,全市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网络公司。动漫卡通业、网络软件业等科技含量高的文化服务业的引进与发展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高技术产业资金的投入支持。
    ()旅游文化服务业发展不够,品牌文化需做大做强
    纵向看:我市旅游文化服务产业发展较快,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横向来看:和先进地市相比,我们仍面临着较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总量小,步伐慢。我市服务业目前占经济总量在30.1%,而发达地区服务业占经济总量在60%。就旅游服务业来说,2006年我市完成旅游综合收入136.7亿,占经济总量的10.3%,远远低于同期工业和经济的增速。游客和旅游创汇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2006年,我市接待入境游客21.63万人次,旅游创汇6670万美元。而西安、苏州、杭州、桂林等城市的游客都逾百万人次,创汇都在五六亿元。同是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差距显而易见。旅行社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市场化程度底,竞争力不强的现象,缺少规模效益型、带动作用强、影响力大的旅游龙头企业。
    二是景区多头管理,体制和机制滞后,协调发展不好。旅游景区分属文物、园林、林业、宗教、水利以及县(市)乡镇政府等多机构管理,牵涉十几个部门;景区名称也叫法繁多,其中: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村、风景游览区、旅游景区、自然风景区、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有的更是一个景区(点)几个牌子几种叫法。规划、建设、保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产品内容同质化;机制上责权不明,“三权”不分,难以协调;工作中甚至发生相互掣肘的现象。大部分景区为事业供养型景区,缺乏生存压力与活力。文十七广场的管理也与开展的文化活动相分离,利用率不高,如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多头管理,场地难以协调,也缺少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难以长期坚持开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