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把碳中和说清楚了
什么是碳中和
提到碳中和,你可能想知道: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进⾏碳中和?究其原因,是什么让碳中和成了应对全球⽓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采取的举措?这对我们每个⼈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需要如何应对呢?为了回答这⼀系列问题,我们⾸先介绍碳中和的提出背景。
碳排放导致全球⽓候变化,⼈类⽣存发展⾯临危机
全球快速变暖,⾃然环境⾯临威胁
刚刚过去的2020年,除了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你是否也感觉到了⽓温有点特别?世界⽓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候状况》报告显⽰,2020年是有(⽓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2020年6⽉,北极圈内的⼀个西伯利亚⼩镇居然达到了38℃的⾼温!这也是北极圈内有(⽓象)记录以来的最⾼温度。其实,不只是北极,2020年全球平均⽓温⽐⼯业化前上升了⼤约1.2℃,⽓温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也许你会想:全球平均⽓温仅上升1℃,能对我们产⽣多⼤的影响呢?要知道,全球平均⽓温每升⾼1℃,海平⾯可能会上升超过2⽶,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积逐渐缩
⼩甚⾄消失,岛上的居民将不得不迁往别处。
如果全球平均⽓温上升2℃,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接近墨西哥国⼟⾯积的冻⼟会永久解冻,⽔资源将变得极度紧张。数千年来,地球的全年⽓候⼀直保持稳定。正如我们的⾝体⼀样,地球可以通过⾃我调节维持⽓候的动态平衡,这也是⽣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地球⽣态系统内在的⽣态平衡⼀旦被打破,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温上升5℃,地球的整体环境将被完全破坏,甚⾄有可能引发⽣物⼤灭绝。所以,平均⽓温每上升1℃,都将对地球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见图1-1)。
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是⼈类活动不断排放的⼆氧化碳等温室⽓体。温室⽓体主要包括⽔蒸⽓、⼆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这些⽓体使⼤⽓的保温作⽤增强,从⽽使全球温度升⾼。其原理是,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层到达地⾯,⽽地⾯增暖后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却被这些温室⽓体吸收。⼤⽓中的温室⽓体不断增多,就好像给地球裹上了⼀层厚厚的被⼦,使地表温度逐渐升⾼。
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使⽤,随着全球⼈⼝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和⽣产⽤能需求的上升是必然趋势。在这⼀过程中化⽯燃料的⼤规模使⽤,例如⽤煤炭发电和供暖,以燃油为动⼒的汽车,都是温室⽓体的重要来源,碳排放
这⼀过程中化⽯燃料的⼤规模使⽤,例如⽤煤炭发电和供暖,以燃油为动⼒的汽车,都是温室⽓体的重要来源,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解决发展与排放之间的⽭盾、平衡⼆者的关系就成了关键。
《巴黎协定》确定了全球平均⽓温上涨幅度控制⽬标
为了共同应对⽓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2015年12⽉,近200个缔约⽅共同通过了《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对2020年后全球如何应对⽓候变化做出了⾏动安排。这⼀协议的主要⽬标是将21世纪全球⽓温升幅控制在⽐⼯业化前⽔平⾼2℃之内,并寻求将⽓温升幅进⼀步控制在1.5℃之内(见图1-2)。
为什么要努⼒控制在1.5℃以内呢?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若将全球⽓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将能避免⼤量⽓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例如,能够避免⼏百万⼈陷⼊⽓候风险导致的贫困,将全球受⽔资源紧张影响的⼈⼝⽐例减少⼀半,降低强降⾬、⼲旱等极端天⽓发⽣的频率,减少对捕鱼业、畜牧业的负⾯影响。
起诉状离婚为什么提出碳中和
作为全球第⼆⼤经济体和最⼤的⼆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宣布碳中和⽬标,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应对⽓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
无毒蛇
(1)摆脱能源对外依赖
当前,我国化⽯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较⾼。以⽯油产业为例,我国⽯油的进⼝量位居全球⾸位,2020年对外的依赖程度攀升⾄73%。在我国⼯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前提下,未来对于能源的需求还将有增⽆减。但事实上,我国可再⽣能源⾮常丰富,资源禀赋远远超过化⽯能源。
(2)促进全球产业链重构
在碳中和⽬标下,产业链内企业间的经济交换,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
(3)推动资产重新配置
伴随着绿⾊经济的发展浪潮,资本市场的投资风⼝正在发⽣“结构性转变”。
(4)以⽓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
碳中和是⼀场深刻的能源替代⾏动,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国竞争格局。
(5)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留学机构哪个好技术研发与技术突破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6)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程、民⼼⼯程、根基⼯程。碳中和带动了新型业务、新型企业、新型⾏业的蓬勃发展,随之⽽来的是新职业、新岗位、新的就业机会。
(7)推动循环经济转型
构建绿⾊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需要⽣产体系、流动体系、消费体系的协同转型。
实现碳中和:四项关键要素缺⼀不可
相信现在你已经对碳中和的概念,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碳中和,以及实现碳中和的难点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要想实现碳中和,究竟有哪些关键要素呢?我们将在本章中对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即技术可⾏、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逐⼀进⾏讲解。
多边共赢逐⼀进⾏讲解。
要素⼀:技术可⾏
⼤⼒发展可复制、可推⼴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标的根本路径。
为什么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如此重要?⼀⽅⾯,我国是世界第⼀⼤碳排放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远多于其他经济体;另⼀⽅⾯,我国⽬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油等传统化⽯燃料为主,可再⽣能源在能源供给中贡献较⼩,当前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尚未完全脱钩,因此在考虑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持续发展。⾼耗能、⾼排放⾏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在保持经济发展贡献的前提下,以先进技术为重要依托,最终实现碳中和愿景。
升旗仪式程序可以预见,在未来⼏⼗年,以CCUS技术、可再⽣能源技术、电⽓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中⼼的⼀系列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CCUS技术能够帮助⾼耗能⾏业提升能源利⽤效率;可再⽣能源技术、电⽓化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传统化⽯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步升级换代;此外,⼤数据、物联⽹、⼈⼯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将助⼒我国碳减排进程,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要素⼆:成本可控
碳中和⽬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零碳经济将彻底重构产业链,这也意味着价值链的全⾯转型。从⼏⼤⾼耗能、⾼排放的控排⾏业来看,绿⾊低碳转型将⼤幅提⾼能源供给与节能减排的成本。
短期来看,脱碳⾏动带来的“绿⾊成本”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竞争劣势。对于某些难脱碳的⾏业领域,如钢铁⾏业,脱碳会使每吨钢的成本上升20%,这对钢铁企业来说影响巨⼤,但是对于使⽤零碳钢铁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成本增量不会超过现在的1%,对于消费者来说, 1%的增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碳价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全⾯推动脱碳进程⾄关重要。逐步建⽴我国的碳定价体系以及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可以避免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要素三:政策引导
政府需要完善⾏业排放标准、建⽴碳税征收机制、建⽴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构建绿⾊⾦融体系等,实施⼀系列碳减排政策,为企业发展碳减排新技术提供政策上的⽀持与引导,助⼒企业尽早开展低碳转型的尝试,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和融资难度,降低企业应⽤碳减排技术的风险,从⽽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低碳转型。
要素四:多边共赢
要实现碳中和⽬标,⼀⽅⾯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从⽽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举例:某汽车集团在其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中明确表⽰,将从供应链、⽣产制造、产品规划、产品使⽤和产品回收利⽤5个环节,实现产品全⽣命周期的碳减排。这⼀举措将对该汽车集团的各上游供应商提出严苛要求,它们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必须满⾜集团的低碳减排标准,如低排放⼯艺⽣产的轮胎、绿⾊铝材制成的电池外壳与轮毂、绿⾊环保塑料内饰、⼤⾖泡沫材料的汽车座椅、可回收动⼒电池、节能电动汽车设计等。
各⾏业转变路径导图
我们分别从能源供给侧和能源需求侧两个⾓度出发,根据⾏业特点和发展现状,畅想电⼒、⾮电、钢铁、⽔泥、化⼯、交通、建筑和服务⾏业的“零碳”未来,提出各⾏业具体的脱碳路径(见图3-1)。我们认为各⾏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离不开碳的“负排放”技术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以及绿⾊⾦融体系的保障。因此在⾏业着⼿减排的同时要⼤⼒发展这些⽀撑要素。
实现碳中和,下⼀步怎么⾛
⼀:给每个⼈的建议
我们每个⼈都可以在低碳环保、科研或就业选择等⽅⾯为碳中和贡献⾃⼰的⼀份⼒量。
其⼀,低碳环保⽅⾯。个⼈可通过绿⾊出⾏、环保办公、降低能耗、减少⾁类摄⼊、植树造林等⼿段
助⼒碳中和的实现。
绿⾊出⾏。个⼈要将绿⾊出⾏的理念深植于⼼。绿⾊出⾏不仅在⼀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还减轻了环境压⼒。个⼈可以通过⾃⾏车、电动公交车、地铁、电动汽车等多种交通⼯具,以及合乘、共享等出⾏⽅式,减少碳排放。
环保办公。环保办公指减少办公过程中的打印、复印次数,养成节约纸张的好习惯,选择可循环利⽤的办公⽂具,加快适应⽆纸化办公。同时减少商务出⾏,尽量利⽤远程视频会议等⽅式进⾏沟通。
降低能耗。在电器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使⽤节能电器。安装光伏分布式能源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满⾜家庭⽤能需求,也符合低能耗的⽤电⽅式。同时,节约⽤电的习惯⾃然也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使⽤智能家居控制中⼼统筹屋内耗能,及时关闭不使⽤的电器。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采⽤环保且⽣产过程耗能低的材料,例如选⽤再⽣钢材,通过保温混凝⼟模板、屋顶防辐射屏障、基础隔热板等提⾼住宅能效。
减少⾁类摄⼊。倡导少吃⾁。原因是⽔果、蔬菜和⾕物对环境影响较⼩,⽽饲养⽜、⽺等的过程中会产⽣⼤量的温室⽓体。如果把全世界的⽜视作⼀个国家的话,它就是全球第三⼤温室⽓体排放国—牲畜饲养的温室⽓体排放不可⼩觑。我们可以提⾼素⾷餐饮的频率,减少⾁类的摄⼊,或者选择购买植物基⼈造⾁这样的产品,减少⾃⾝的⼆氧化碳排放。
植树造林。森林可以吸收和储存⼆氧化碳,因此主动参与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你也可以通过类似“蚂蚁森林”这样的线上碳减排活动参与植树造林。个⼈的绵薄之⼒可以积少成多,从⽽迸发出巨⼤的能量。全民⼀致的碳减排⾏动,可以增加我国的森林⾯积,助⼒碳中和⽬标的实现。
其⼆,科研或就业选择⽅⾯。在专业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有利于推动碳中和发展的相关技术和专业,如新⼀代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在科研⽅向上,可以研究碳中和与⾃⾝所学专业或所处⾏业的相互影响,从专业性⾓度出发,研究可以为碳中和做什么,为碳中和实现路径建⾔献策;在就业选择上,新⼀轮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将催⽣⼀⼤批绿⾊环保领域的新就业机会,传统的化⽯能源⾏业发展空间可能受限,尽早切换赛道或选择在低碳技术领域⾃主创业,有利于抓住新⼀轮“风⼝”,实现个⼈发展的“弯道超车”。同时,传统⾏业⼈员也可选择到已声明碳中和⽬标或有此规划的公司就业,并积极推动公司履⾏节能减排责任。
⼆:给企业的建议
(1)摸清⾃⼰的“碳家底”,明确碳排放范围
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依据是明确其⽣产和运营范围内的碳排放量,做好碳排放核算⼯作是企业开展碳中和⼯作的基础。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体核算体系》(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它将企业碳排放范围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范围1是指企业⾃有设施的排放,例如制造业的原材料⽣产加⼯,能源⾏业的燃料燃烧等;范围2是企业消耗外购能源导致的供能机构的排放,例如企业外购电⼒和蒸汽产⽣的排放,以互联⽹科技⾏业为代表—数据中⼼的外购电⼒;范围3是指其他所有排放,包括外购商品和服务、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售出产品的使⽤过程等的碳排放量,例如员⼯出差、上下游运输及分配和租赁资产等。
(2)在明确排放范围的基础上,企业需明确排放总量,即开展碳核算
企业的碳核算与评价分析有两种国际标准核算⽅法。第⼀种⽅法是基于ISO 14064标准,例如企业碳核查,就是核算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只包含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在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量核查⼯作中常⽤到这⼀⽅法。根据ISO 14064标准,企业的温室⽓体排放⼆氧化碳当量总额计算具体如图4-1所⽰。
母亲节祝福语简短优美第⼆种⽅法是基于ISO 14067标准,该⽅法除了统计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还统计了范围3的排放,可以测算技术⽅案的碳排放,⽤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对⽐评价,同时也可以测算企业的碳⾜迹,⽤于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核算。第⼀种⽅法容易核算和核查,⽽第⼆种⽅法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排放,较难准确核算。但是,如果按照第⼀种⽅法核算,绝⼤多数企业都没有进⾏⼤量的直接碳排放,⽆法达
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门槛,企业很难改进,限制减排潜⼒的发挥。因
多数企业都没有进⾏⼤量的直接碳排放,⽆法达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门槛,企业很难改进,限制减排潜⼒的发挥。因此,对于⼤多数并不是直接⾼碳排放的企业,建议采⽤第⼆种⽅法核算,测算全价值链的碳排放⽔平。同时企业还可以考虑结合新兴技术和数字化⽅案,如⼤数据、⼈⼯智能、机器学习等,提升碳排放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应定期对碳⾜迹的进展进⾏信息披露。
(3)结合企业特征,制定科学的碳减排⽬标
当算清当前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后,企业要围绕⾃⾝业务特征,结合我国“30·60”双碳⽬标,制定⾃⾝的碳减排⽬标和规划,并配合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碳减排⽬标时,可参考“科学碳⽬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发布的指南,制定符合《巴黎协定》的科学碳⽬标。科学碳⽬标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企业设定碳减排⽬标的标准,旨在为企业提供基于⽓候科学减排⽬标的清晰指导框架,从⽽确保企业设定的碳减排⽬标和速度与《巴黎协定》中控制全球平均⽓温上升幅度⼩于2℃的⽬标相⼀致。
(4)制定具体的⾏动路线图
明确具体的减排实施路径是确保实现各关键时间节点⽬标的前提。
企业应如何将具体的减排⾏动融⼊⽣产运营中?通过分析欧洲领先企业的减排⾏动,我们总结出⼏点落地建议。⾸先,成⽴企业级减排项⽬⼩组,由公司⾼层作为⼩组领导,以更有⼒地推动减排⾏动,并定期审查各部门的减排成果。其次,将公司的减排⽬标和路线图细化为各部门的减排⽬标和路线图,并将减排⽬标纳⼊部门负责⼈考核体系,设置环境关键绩效指标(Environment KPI,E-KPI),提⾼内部各运营环节的减排积极性。最后,设⽴公司“碳税”,在公司内部交易中,通过建⽴模拟市场的⽅式将碳税成本计⼊模拟利润计算,让各部门主动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例如,某⼤型集团在2012年开始实施碳税责任制,各部门使⽤内部⾼碳产品或服务时需要缴纳⼀定的碳税(每吨15美元)。这些碳税不仅将影响部门利润,并且各部门需要将这些碳税“真⾦⽩银”实际缴纳⾄集团总部,形成碳减排专项资⾦(carbon sink),⽤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5)“核⼼减排”是重点,发展培育低碳技术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企业要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做深度调整,⽽不只是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碳抵消⽅式。由于森林种植⾯积和⼟地⾯积有限,因此我国可开发利⽤的碳补偿“额度”有限,也就是说,NbS虽然能在⼀定程度上固碳,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但它并不是“万⾦油”,提⾼可再⽣能源利⽤的⽐例,摆脱对化⽯能源的依赖才是企业碳减排的重点。这就需要企业围绕核⼼业务,在⼯艺和技术⽅⾯加⼤研发和投资⼒度,拓展低碳转型的解决⽅案,确保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企业可选择与研究机构、专家等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核⼼减排”技术。在降低内部核⼼业务碳排放量的同时,还应加⼤碳
捕集等“负排放”技术的研究,以降低企业的绿⾊溢价。技术是企业实现碳中和赛道上重要的⼀环,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引领⾏业实现低碳与效益双赢。针对不同⾏业,前⽂也提到应重点发展何种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例如电⼒⾏业发展以可再⽣能源为主的发电技术,构建新型电⼒系统等;钢铁、⽔泥等⼯业⾏业通过原料、燃料替代,深度拓展⼯业电⽓化,利⽤⼯业余热回收,⼤⼒发展CCUS技术等。企业需要直⾯碳减排的挑战,真正致⼒于碳中和,⽽不是不成⽐例地过度依赖NbS,给⾃⾝染上“漂绿”嫌疑。
(6)建⽴全供应链碳中和管理体系
⽬前⼀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开展全供应链的碳减排⼯作,并且要求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负责⼈加⼊碳减排项⽬⼩组,将低碳环保作为供应商筛选指标之⼀。例如,某科技公司在过去⼗多年对每⼀款产品都做供应链碳排放的调查,并发布产品碳⾜迹结果。还有⼀些制造企业将供应链上游材料碳排放指标纳⼊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价中,为企业供应商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另外⼀些企业每年与每⼀家关键供应商共同制定减排⽬标,并且在年末审查其是否达成年初⽬标,将审查结果纳⼊下⼀年度供应商遴选指标。⽽且随着全供应链、全⽣命周期碳中和理念的推⼴,企业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碳减排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将合作伙伴的低碳减排纳⼊评价体系后,获得多级供应链的碳排放数据已不再是难题。企业应树⽴建⽴碳中和全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体系的理念,从低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开展⼯作,争取尽快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7)运⽤数字化转型赋能
恶意透支信用卡当前,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智慧建筑等的建设是全⾯展开碳减排运动,实现碳中和的有⼒抓⼿,⽽智慧的“抓⼿”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对于企业来说,数字技术创新是催⽣企业发展新动能的核⼼驱动⼒,能为企业带来新链接、新流程、新业务和新业态,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离不开数字化转型。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就要根据⾃⾝所处⾏业积极参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建筑等的布局,主动把握甚⾄引领⼤数据、⼈⼯智能、区块链等新⼀代信息技术,转变现有的⽣产管理理念,进⾏全⽅位的数字化转型,助⼒碳中和⽬标的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