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作者:宋丽苹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05期
作者:宋丽苹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05期
【摘 要】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汉语教学成为了我国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早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模式。然而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等方式逐渐被融入到各种教学当中,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尽管如此,我国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还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从而令汉语言教学很难走出固有模式的阴影。由此,本文对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课程建设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了文理分化教育的方式,从而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创办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并在本科教育中正式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而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变革。然而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快速发展的刺激下,令我们的人才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产
生了极大的冲击。
一、现状把握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于培养人才的机构来讲,学校的教学方式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已经具有了完整教学模式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如何推陈出新,已经成为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上的一个巨大障碍。而想要解决这个障碍,就必须对现状进行准确的把握。
1.专业课程分布不均
在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而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课堂。因此想要很好的去完成一项教学,如何合理的利用课堂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目前三本大学在实行教学课程安排的时候,通常是将基础教学安排在大一,而专业课则安排在大二、大三、大四。然而由于大四的学生基本都已经进行实习,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实习,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会将专科课集中压缩在大二和大三来完
成,在时间上给学生了很大的压迫感。
3本院校 特别是有些课程的开设还需要一定的顺序,比如“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必须要先进行“古代文学”的课程教育,才能开设“现代文学”的教育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更大程度上的缩短了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从而令学生们在大一的时候毫无学习压力,到了大三就要面对“专业课程学习”和“岗位实习”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2.课程设置单一
我国现在三本院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建设,除了分布不均的课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单一化”。现在我国三本院校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程设置主要是由“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组成的。而其中的专业课则是整个教学实施的核心,其中包括了“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育,我国汉语言文学主要面对的就业方向被局限在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等职业,令我国汉语言文学在面向未来市场的发展时,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二、建设思考
1.文理渗透
针对我国目前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现状,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课程的设计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案中,我们只注重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教学。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的文学理论学习,使学生们在拥有了极深的文学基础同时,由于实践课程偏少而最终导致其实践能力薄弱。
对此我们应该增设如“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唐诗研究”等课程,令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更加鲜明。并与此同时开展“课程开发”的课程建设方式,从而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以“方便”、“实用”、“适用”等特点为基础,进行新课的建设,使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模式起到“提高文字审美能力”、“促进交际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三效合一的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就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形式而言,面临着极大的就业问题。由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传统特性,导致其每年的招生量不断增加,而针对这一行业的就业岗位却趋于饱和,这边对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着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再结合实际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结合,不断的加强本身“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于此同时加强关于办公自动化等相关中文信息处理工作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以应对未来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
3.实行学分制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一点就是需要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而其知识针对专业课程进行学习的话,所接触的知识层面太过狭隘。所以对此我们应该合理的增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程,从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不断的培养学生们的研究能力。
对此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学分制度,每选择一门选修课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利用学分来督促学生进行选修课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4.增加实用性课程
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最终去向就是就业。因此学校在进行
课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现代化对汉语课堂的要求,从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口才”、“文才”、“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而且为了增强学生们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应该培养学生们阅读的良好习惯,并积极组织筹划“校企合作”,令学生通过协助记者采访、与媒体编辑协作练笔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并于此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发现和改善,但是其应当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特点不会改变。因此在施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应该多考虑现代市场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打破传统的方式,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变革,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夏辉,张利华.浅谈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汉语文言文专业的发展[J].大家,2011.
[2]龚立新.素质教育条件下的汉语文学教育述评[J].文化建设,2006(10).
[3]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文化建设,2006(10).
[4]蔡波,黄元英,汪玉琳.媒体技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商洛学院学报,2006(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