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并“结合学科具体主题、单元、模块等,融入相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载体形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夯实学生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
一尧明确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的定位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榜上有名;国务院修改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均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的行列。国家层面的认定,无疑提出了重拾民族文化精神,挖掘和传承节日文化内涵的任务。在当下西方节日受到众多年轻人热捧的背景下,在青少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认同中国传统节日,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涵盖“假日”和“节日”两个主题,其中节日包括现代节日——
—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传统节日——
—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中秋节”和“重阳节”。教材之所以如此编排,是为了将传统节日融合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之中,二年级上册对应秋季,秋天里自然过中秋节、重阳节,如同将“大家一起过春节”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对应冬季一样。
中秋节、重阳节相关内容安排在《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从“秋天的节日”角度切入,从中秋节拓展到重阳节,旨在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明白中秋团圆之意义,激发学生重阳敬老之心,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有个显著的特点,即每册教材聚焦一个教育主题,分别为:一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是适应新生活;一年级下册的教育主题是养成好习惯;二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是奠基公共意识;二年级下册的教育主题是追求创造性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而是要回
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金钊
[摘要]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聚焦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有
助于增强小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金钊,北京教育学院学术委员,副教授、博士
教学
38
应二年级上册的教育主题:共有与共享,为公共生活奠基,引导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实践中渗透公共意识教育启蒙。重阳节 放假
二、把握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融爱国、处世、修身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育人功能也是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这里仅就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单元中《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涉及的中秋节、重阳节进行重点分析。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追月节、团圆节,是我国法定的重大节日。团圆是中秋节的文化标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月圆,地上团圆。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节的习俗主要有:赏月、吃月饼、拜兔儿爷、观潮、燃灯等。象征团圆的月饼,是中秋节标志性的节日食品,形状以圆形为主,寓意团圆美好。教材出示了“各地过中秋节有不同的习俗。你知道哪些呢”“海外华人也有很多过中秋节的活动”,教学意图是提示教师在讲授中秋节习俗时,要有广阔的视野,关注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海外等多个维度。“中秋节,团圆夜”,古时远方的游子一定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团圆的祈盼。随着历史的变迁,中秋节又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个体家庭的团圆提升到民族、国家的大团圆,深化学生对中秋节文化内涵的认知。
重阳节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看作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九”与“久”谐音,“九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教材呈现了“古人重阳思亲”“与爷爷一起登高”“一家人赏菊”三个场景,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赏菊,还有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就个体而言,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可强健体魄,调节身心;而后衍生的老人
节,传承了传统孝道和报本思源的美德。教材出示了“妈妈,为什么重阳节也叫敬老节”的话题,是因为1989年我国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自此,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有教师在课堂上设问:“重阳节这一天,我们有哪些风俗习惯?人们会做些什么?这一天,你会为家里的老人做些什么,怎样表达你的敬老爱老之心呢?”这样的设问,紧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传统节日的育人价值。
中秋节、重阳节,学生每年都会过,多少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活动、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中秋借月思亲的情怀,用自己的行动去敬老和爱老。
三、思考传统节日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其一,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整体建构。从国家倡导及节日本身的社会影响来看,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应该关注的主要节日有:“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节);“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正是浴兰时节动”(端午节);“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节);“平分秋一轮满”(中秋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重阳节);“谷粟为粥和豆煮”(腊八节);等等。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具体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春节、二年级上册的重阳节和中秋节等。中高年级还涉及各地习俗、民族节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文化等,内容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建议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举一反三,形成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教育的系列设计,从而强化育人效果。
其二,体现传统节日教育的螺旋上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小学六年,他们每年都会经历各个传统节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同一主题,螺旋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了避免教学重复,有些教师人为地将传统节日的要素进行切割,分解到各个学段,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仅每年都要过传统节日,而且每年所经历的传统节日是完整的。因此,教师要在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梯度的教学衔接。如月饼,教师可以教低年级学生做月饼,高年级学生品味月饼文化。小学六年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要分学段、分层次地进行一体化设计。如对于古诗词,低年级学生可以只掌握一两首,中年级学生掌握三五首,高年级学生则提升到欣赏经典著作的文学片段(篇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其三,注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敬老爱老既是传统美德,又是法律规定。如教师在进行重阳节教学时,可以利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素材资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每年农历
教学
39
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等。也就是说,尊老敬老由原来的道德标准提升到法律准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到的。这样就大大强化了教育效果。
其四,通过家校联动实现协同育人。传统节日主题教学,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完成相关活动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家庭资源,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育人。有教师在开展中秋节主题教学时,设计了丰富的鼓励家长参与的活动:(1)中秋节的美丽传说(可网上查询或向家长了解);(2)中秋话月饼(可网上收集、上街调查或向家长了解);(3)中秋诗词(可在书籍报纸中查、到有关网上查询,还可开展诗词朗诵会);(4)各地习俗(可网上收集或向家长了解、询问老人);(5)中秋赏月(和家人团圆赏月);(6)中秋节与民族文化(可网上查询或向家长了解)。由此,通过家校合作,拓展了育人空间,提升了传统节日教育效果。
四尧设计适切的传统节日主题教学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小学阶段“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这就要求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设计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兴趣。
其一,设计多样化的体验和探究活动。如,教师进行中秋节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灯猜谜、咏月寄月、制作月饼、趣味活动、情景剧闯关游戏、小讲师宣讲等多样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做月饼、品月饼文化。月饼的品种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按产地分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港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秦式月饼等;按口味分有: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
有桂花月饼、梅干月饼、五仁、豆沙、冰糖、黑芝麻、蛋黄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奶油皮;从造型上又有光面与花边之分。“制作花灯”也是颇受喜爱的节庆活动,有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制作花灯,先是出示制作中秋花灯的要求,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按照分工动手制作,接着各组选择好图案,并说明本组的想法,最后学生按提示要求在中秋花灯上绘制图案。学生开展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加
以指导。制作完花灯后,开始赏玩花灯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把制作的花灯摆放好,边欣赏边比较,选出最有特的花灯。接着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孔明灯,动手引导学生试着放天灯,并欣赏品味。教学中,还可以“我们这样过中秋”为题,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家人过中秋节时的内心体验,体会“中秋节,团圆夜”的中秋文化味道。“故事会”也是学生喜爱的活动方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和中秋节、重阳节有关的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传统佳节凝聚的丰富文化智慧。
其二,开展古诗词鉴赏及续写活动。作为人们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教材中引用了李白《静夜思》、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咏月思亲有关的古诗,让学生尽情表达对中秋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放手让高年级学生创作相关的儿歌与诗句。对于重阳节,教材出示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有所拓展,如王昌龄的《九日登高》、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古诗,还有现代诗词,如的《采桑子·重阳》,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使用。
其三,开展项目学习。如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围绕重阳节,开展了丰富的项目学习活动。项目启动与发布阶段如下:(1)明确驱动性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重阳节文化?(2)项目发布。学科教师与六年级学生开展项目发布会;(3)成立项目小组:敬老组、菊花组、秋组、茱萸组、登高组、重阳糕组共六组。项目小组自主探究阶段如下:(1)六个项目小组深入了解、研究自己选择的习俗或文化内涵;(2)指导教师深入特定小组参与指导,并检查学生阶段性成果,监督进度;(3)各项目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分别设计体验活动、海报,准备研究成果的展示活动。研究结果汇报阶段如下:(1)重阳大舞台。六个项目小组向大家汇报过去一个月的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2)体验超市。六个小组精心设计了与主题相关的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真切切地过重阳。(3)问题停车场。收集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做铺垫。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关注课题“小学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整体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DGZ2018-05。】
教学
4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