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它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的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菩萨兵》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可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菩萨兵》,这篇文章记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在藏民同胞居住地区的事情。同学们知道菩萨兵指的是谁吗?他们为藏民做了哪些事?现在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吧。”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青蛙看海》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这篇课文就是《青蛙看海》,它主要讲的是青蛙去看海的经历。同学们想知道青蛙为什么要去看海吗?它在途中遇到哪些动物呢?现在就让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看看《青蛙看海》这篇课文到底说了些什么?”这样的导入语直奔主题,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本课的学习目的,很快就会进入到对课文中心的探求,教学效果很好。
2.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识字6》,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有各种动物的图像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图上有猴子、狮子、孔雀等等,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动物的,看着这幅图画学生就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板书课题《识字6》,图画揭示了所要学习的动物名称,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美好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先让学生打开课本124页,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画上是美丽的丹顶鹤在水中嬉戏,学生看着图片,这时教师就说:“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想不想认识它们呢?”利用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上新课之前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小学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叫花木兰,她代父从军,在战场上立下了许多战功。那么同学们知道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吗?在军中有没有人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木兰
从军》这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狼和小羊》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说:“有一只狼在小溪边喝水,有一只小羊也在那儿喝水,当狼遇到羊的时候,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带者好奇的心情来学习《狼和小羊》这个小故事吧。”运用了讲故事的方法,从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4.释题导入法
释题导入是教师从分析课题入手导入新课的方法。释题导入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明确学习重点。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卧薪尝胆》一文,教师先板书课题,再问学生“卧”是什么意思?“薪”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板书“卧薪尝胆”的意思,即夜间睡在柴草上,在自己的住处悬挂苦胆,吃饭、睡觉之前,都要尝尝那胆的苦味,激励自己的斗志。然后教师又问:“了解了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要尝苦胆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三册《狐假虎威》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先板书“假”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知道“假”的意思是“不是真的”之后,教师在“假”字的前面板书“狐”,在“假”的后面板书“虎威”,板书完之后教师就问:“同学们知道了‘假’字原来的意思,那同学们知道在这个题目里‘假’是什么意思吗?题目又是什么意思?”明白题目里的“假”字是
借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之后,引导学生进入这篇文章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使学生既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的学习目的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5.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导入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七册《七鹿》这篇课文,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刚学完的《珍珠鸟》一文,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再看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今天所要学的《七鹿》所说的道理一样吗?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又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九寨沟》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九寨沟》,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刚学完的《泉城》一文,泉城是哪个城市的别称啊?里面主要说了哪几个泉?有什么特点?”复习完这些旧知识之后,接着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九寨沟》这篇课文,看看九寨沟在哪里?它又有哪些美丽的景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样的导入语可以引发学生对疑惑问题的注意,从而使学生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探求新知识中去,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旧知识,又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二、创新的导入方法
1.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在上新课之前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快乐的节日》一文时,在上课之前利用录音机或手机播放“快乐的节日”这一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歌曲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板书课题“快乐的节日”。又如:小学语文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唱首歌好不好?”引起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用愉快的歌声感染学生。唱完后教师就问:“同学们,老师唱的这首歌好听吗?同学们想不想学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首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等学完了老师再教你们怎么唱。”利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而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
2.设问导入法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他们急于解决问题的
好奇心。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先板书课题“会走路的树”,然后就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走路的树吗?课文中会走路的树又是一颗怎样的树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又如:小学语文第四册《“黑板”跑了》一文,教师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黑板”跑了》,转过身来问:“同学们,我们都见过不会跑的黑板,那你们见过会跑的黑板吗?课文中这块会跑的黑板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吧!”这样的导入,教师提出这样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很想知道,就自然会急于带着问题到文中去寻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此文的积极性。
3.激情导入法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对于一些激情澎湃或感情蕴含深沉的课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使学生对作者抒发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情绪,产生内心的共鸣。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教师可以先介绍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在介绍总理一生丰功伟绩之后动情朗诵:18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全中国在哭泣,全世
界在哭泣……1月11日,总理的遗体将要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人民自发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北京长安街两旁,不顾一月的严寒,不顾四人帮的迫害,在泪水和哀痛中向总理的灵车告别。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当时那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的……这样,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当年那种催人泪下的场景之中。这段导语,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哀痛,不但为学生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4.猜谜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猜谜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语的方式揭题,是学生所喜欢的,而教师以谜语导入新课既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然后拿出已写有谜语的小黑板让学生读,“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让学生读完后就猜,知道谜底是荷花后,就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荷花》。又如:小学语文第四册《雨后》一文,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
来猜个谜语吧!听好啦,这个谜语是这样的: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让学生猜谜,猜出谜底是“雨”之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喜欢下雨吗?下过雨之后好玩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雨后》,看看雨后有哪些好玩的事?”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气氛中。
5.电教多媒体导入法
“电教多媒体导入法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以现代教育最优化的方式和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泉城》一文,在上新课之前,利用幻灯片或者电脑播放一些有关泉城各个泉的图片,同时放阿炳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再来就是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关济南泉城的宣传片。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着泉城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以及学习之趣,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大自然之美。又如:小学语文第六册《海底世界》一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海底的视频,让学生看看海底生长有些什么东西,看完后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海底漂亮吗?生长有什么鱼跟植物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吧,一起到海底去探险。”利用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总之,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环。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根据教学实际,紧扣教学目的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去进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