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阶段 |
摘 要: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初创于50年代中期党的八大前后,续起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期间,以党的八大和新时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以及在90年代形成的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重大标志,取得一个接一个的阶段性成果。至今,这一理论的探索在更深的层面继续深入展开。回顾已经成为历史的创立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
关键词:历史起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三大历史阶段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自战争以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已经完成。伴随着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历史任务,也相应地摆在了中国人民和已经执掌国家政权的中国共产党面前。采取何种方案,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以将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然而,马克思虽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理论原则,列宁和斯大林也已经提供了在本国实践的经验,但对于如何在中国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仍然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都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借鉴和探索中进行实践,在不断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中予以理论升华,以形成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在提出的同时,也便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历史起点。 以代表全中国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历史巨变的同时,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活动。在历时半个世纪的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相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时间看,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初创于50年代中期党的八大前后,历经十年曲折后中断于“*****”,又再续起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期间,以党的八大和新时期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以及在90年代形成的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重大标志,取得一个接一个的阶段性成果。至今,这一探索在更深的层面继续深入展开。回顾已经成为历史的创立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一、初创和曲折中探索阶段枣花馍馍的做法花样大全 视频 ---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初显轮廓。从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到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召开 建国之初,由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准备不足,实践上缺乏经验,党选择和直接移植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在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一向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最早地认识到这一模式存在着的弊端,率先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并结合国情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在的倡导和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内掀起了一股以苏为戒、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并在1956年八大前后以《论十大关系》、《八大政治报告》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在国内主要矛盾、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经济体制改革、政党制度、民主政治建设及思想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意义深远的理论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其方向是形成十六大所谓之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理论初创的重大意义。这些成果,不仅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进行的更为全面并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的源泉和奠定了认识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这次理论创造,从内容看,还主要是围绕着“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展开的。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具有正确认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前提意义的,更为重大的理论命题,则因深受当时风行于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教条式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而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也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在当时还没有充分显现,而没有能够及时地提出和加以认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局限。也正是由于这一重大理论欠缺的原因,致使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最终难以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只能将继续解答这一命题的任务留给了他们的后继者。 八大以后,党还没能来得及把刚刚获得的理论认识,付诸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进行检验,以在总结成败得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理论升华和完善,使之系统化。就因为发生了1957年前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政治形势所出现的始料不及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加之个人因素的特殊影响,而对1957年春夏全党整风运动中出现的局势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由此直接导致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陡然向“左” 逆转的重大改变,并最终被“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此后,党的“左”倾错误不断积累和发展,终于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 的发动。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也因此而在曲折中处于虽然时有进展(如60年代初中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提出),但却成果寥寥,以至到*****期间完全中断的境况。 优美语句摘抄 二、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和初步形成阶段 ---- 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并形成体系。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谢文东经典语录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借鉴和吸收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的理论成果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重新认识国情,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根本的理论命题,深入思考,解放思想,勇于回答,全面展开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建设,并由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丰富和发展。期间,几番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党一以贯之地坚持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路线不动摇,并通过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冲破“个人崇拜”,歌手第十期排名 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南方谈话”冲破 “ 计划经济崇拜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经济目标;1997年“5.29讲话”冲破“公有制崇拜”,开放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的禁区等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一次次排除“左”的干扰,突破传统认识,进行理论创新。以及以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 中国墙布十大名牌的科学命题和内容;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初步概括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9个方面,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系统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和战略部署;十五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系统阐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的具体模式和所有制、分配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建构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总体框架……为重大标志,取得了一次比一次深入,一个接续一个的具有突破意义的阶段性创新成果,初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实现了党的理论创造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质的飞跃,初步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 从1978年到1997年,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并且都有程度不同的突破和创新。这些已经被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指引渴望富裕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只用了短短20几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从而另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 对于发展中国的真理性。 不过比较而言,这一时期,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制度方面所获得的成果,要相比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方面更为系统和完整。已经完全突破了原来僵化的苏联模式;已经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明确地回答了经济制度领域中的一系列(而不是个别的)必须回答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相对成熟的部分。而同期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建设,尽管成果颇丰,但还没有达到系统化和成熟的程度。据此,到1997年,还只能说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 三、深入展开和发展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执政理论和建设政治文明方面获得突破性重大成果。从党的十五大至今 十五大以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率领中国人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同时,以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自觉性,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将党的历史使命放到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中,予以认真思考和科学定位,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针对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特点,及其对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所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适应形势变化,跟上时代步伐,主动迎接挑战,继续开拓创新,更进一步地展开了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建设,其最为重要的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兴衰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成败,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不仅仅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党建理论,而是第三代领导集体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治国、兴国的理论,是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先进性与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人民大众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达到了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和使命的最高认识水平;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为谁执政与如何执政”这一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搞清楚的基本理论命题;与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具有根本地位的组成部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文明领域获得了又一个突破性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由此在理论上全面完成了由“革命党” 向“执政党”和向现代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同时开辟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新阶段;更进一步地推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 特主题餐厅党的十六大及其以后,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继续获得创新性的重要成果。如果说,此前的探索更多地是集中在经济文明的层面,那么,十六大及其以后的探索则是更多地集中在政治文明和制度创新的层面展开的。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并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适时提出,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果,是对党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方针的新概括,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对推动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参政党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文明国家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则在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深刻总结,和20多年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给予的重要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追求中,在循序渐进的摸索中,在与时俱进实践观的指导下,做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决定,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向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大课题的提出,完成了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体现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终建立“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对于总结执政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民富国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立和建设,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时调整、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贡献聪明智慧。半个世纪以来,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建设,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这些已经载入史册的成果在发展了马列主义,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全新内容和新鲜经验以及深刻启示的同时,也为后继者们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以党的十六大召开为标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肩上,并将伴随着对现存政治体制深入改革的实践,继续获得一个个突破性的理论成果。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趋于全面完整的过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成功实践,鼓舞着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中国共产党庆祝她百岁华诞的时候,同时也将是已经全面成熟,形成完整体系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载入中华文明的史册之时。(2004年5月)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