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牧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设计意图】“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第三条指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此环节在学生跟唱歌曲中,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生能发现歌曲的难点,即节奏和气息的控制,使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赞美教师的歌曲
4、歌曲难点教唱。
师:我们来视唱旋律,先来观察乐谱的第一小节,音符“5”出现了几次? (出示课件)
               
师:先唱第一个四分音符:
师:再唱下一个附点四分音符:
师:我们给它俩的上方加上连音线:
                               
    (依次出示课件
指导学生划拍、慢速唱好的同时,启发学生感受此时加上连音线之后,音乐发生的变化,即同音相连时值拉长,形成一个长音,从而才使歌曲的节奏变得舒展悠长。
【设计意图】通过细致、到位的分析、视唱旋律,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为什么会带给我们这么舒展悠长的感受,学生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能抓住歌曲的主要特点,此环节的精心设计,既突破了难点,又使学生真正的走进音乐。
5、完整视唱旋律,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音乐特点。
师:同学们发现前三小节的节奏有什么联系?
师: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句,并加上动作,启发学生理解音乐特点。)
(学生参与体验:指导学生伸出右手,边唱边把手臂向前方慢慢打开,让歌声随着动作向前流动起来。)
师总结:这种连续的在弱拍上的长音进行,不仅使旋律更加舒展悠长,还使旋律有一种始终向前流动的感觉,仿佛无边的天空在一直向前延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