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区域结构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
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背景
  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
其一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具体地说,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这是国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其二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而采取的具体行动。2008年初,总书记来皖视察时指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胡总书记站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大课题。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进行谋划,7月上旬,邀请国家发改委来我省调研,调研组在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在安徽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10月,安徽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l11月初,国务院领导在王金山书记、王三运省长《关于设立皖江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的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研究并给予支持。20091月,国务院领导同意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问题的请示。
其三
  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在皖江城市带,是因为这一区域综合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皖江城市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6]10)确定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的六大城市增长极之。这一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组织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日益显现,具备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示范的客观条件。
意义
首先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产业承接的质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
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光荣地落到了安徽身上。 因此,我们要站在国家的战略意图层面,在建设示范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其次
  内外产业转移,实现量的扩张,从根本上讲,是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再次
  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皖
江城市带基础较好、条件优越。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有利于安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规划, 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重点承接产业加快发展。到那时,示范区的经济规模将快速扩大,实力将大大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将进一步提高。
另外
  设立示范区,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的调控目标得以实现。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稳 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 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平稳、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轴双核两翼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
  “双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两翼”包括滁州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六个着力
  这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下一步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
  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条原则
  这是对指导思想的深化。
  一是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
  二是承接创新、优化升级的原则。
  三是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
四大战略定位
  这是示范区规划高度的重要体现。
  要立足安徽,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五项目标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
  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
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
  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产业承接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环境保护
  规划明确提出,在产业转移中,要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规划从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防止转移污染、转移落后,提高转移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合理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产业转移的环境容量要求,明确提出了加强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基础设施
  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是承接产业转移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规划着重从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安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优势,提高能源保障水平;提高防洪减灾水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建设水利保障体系;加快信息化基地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信息共享,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共4个方面,对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谋划,并提出了一些符合国家总体规划和我省发展需要的重大建目。
园区建设
  园区是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模式的重要抓手。
  规划通过三个途径来高水平打造承接产业转移载体,促进项目集中、产业集、资源集约,增强产业承接能力。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特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加强现有开发园区管理,加快转型升级,将开发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二是适应产业大规模、集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
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高水干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
  三是通过合作共建开发园区、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
产业升级
  安徽省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此,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了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