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慈善,我快乐
作者:邹 虹
来源:《慈善》2009年第02期
作者:邹 虹
来源:《慈善》2009年第02期
据调查显示,2008年可能是美国人圣诞送礼最“小气”的一年,圣诞消费的变化,与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密切相关。但对许多美国人而言,尽管手头缺钱,但三类圣诞开支必不可省:一是圣诞树,二是电子产品,三是慈善捐款。据皮尤中心调查,84%的美国人通过各种渠道提供慈善捐赠,为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度过的圣诞假期增添了温情和暖意。
许多人在经济不景气,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仍然想到了,在自己享受圣诞大餐时,仍有人需要大家的帮助,慈善不仅仅是一时兴起的善心举动,而应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保持或坚守的这种不变,像是冬天里的暖阳,让人温暖和感动。
我们的国家2005年慈善捐款总额是31亿元,2006年是100亿元,2007年是309亿元。不论是单笔最高捐赠,还是普通民众自发捐款的规模,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均创造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纪录。中国是否已成为慈善大国?经历了“5·12”地震灾难的中国慈善事业有哪些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从这些数字中间不难看出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二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慈善事业没有予以太多的关注。这其中既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也有保障体系、税收优惠制度不同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一种慈善理念的支撑。作为刚刚起步的中国慈善,不应仅仅关注捐赠和救助金额,不能只以量化指标衡量慈善工作,长远来看更应努力营造一种慈善氛围,让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慈善,并最终将慈善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正是我们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所要努力去做的。
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公众人物杨澜提到,自己和吴征这两年一直都有捐资产的念头,但想法并不明确,我俩总说等退休之后多捐些财产。但是2005年身边几个好朋友的突然离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让我们的想法有了变化,陈逸飞也是我们的朋友,去世之前对财产没有交代,弄得死后还引起纷争,我们于是决定,迟早要做的事情,不如现在就做吧。
美国圣诞节放几天假 别人会问,你这样做是有什么目的啊?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我们非常私人的决定,就像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我愿意送给好朋友,我觉得分享之后很快乐。钱可以造福,也可以造孽。我们这样做,反而给了孩子很大的解放,我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到很大的快乐,也可以建立很好的传统。我也不希望自己给别人带来道德上的压力,这只是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
在我接触的许多企业家中间,也有不少人是这种想法:“等我退休后、等老了我就……”。“迟早要做的事情,不如现在就做吧!”尽自己所能去做,哪怕只是点滴。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的一场慈善晚宴上,一个名叫露西的小女孩捐出了自己全部的30美元零25美分,她说“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