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传媒时代跨媒介文学的发展
浅谈电子传媒时代跨媒介文学的发展
高润东
聊城大学文学院聊城202059
摘要: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命,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及手机文学等跨媒介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发了深刻变革,使传统意义的文学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跨媒介文学的概念及发展,研究跨媒介文学及理论对促进文学的生产和繁荣,推进文学传播多元化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跨媒介文学发展话语形式文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而产生了电子媒介,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也使文学文本形态由纸质转变为声音和图像,诞生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出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交叉渗透融合的跨媒介文学形态。数字媒体技术的繁盛,人类进入传播媒介大融合时代,网络文学与短信、彩信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由原来的书面形态和影像形态转为综合利用文字、声音、动画、交互链接等的超文本形态,文学的传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好的效果。因此,由电子媒介发展带来传统文学形态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跨媒介文学,研究跨媒介文学理论有助于跨媒介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促进文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关于跨媒介文学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有的称“新媒介文学”,杨春忠从“媒介话语形式理论”视角认为用“跨媒介文学”更客观、科学与准确。他指出:“跨媒介文学是跨媒介话语形式性文学的简称,是基于特定的媒介性话语形式与跨
媒介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学。”[1]
认为跨媒介文学中的“跨”表明其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文字性文学,其话语形式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是与图像、影像、音乐、动画、彩等元素相融合的产物。
基于上述“媒介性话语形式理论”的意义上言之,跨媒介文学自古以来就存在。传统的跨媒介文学,如传统的戏剧、歌曲、民间说唱等,它们是由单质性媒介话语形式——语言文字性文学,借助各种媒介技术
力量进行整合,生成了特定的“跨媒介话语形式”——跨媒介文学。这就是说新的文学形态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在新旧媒体之间、新新媒体之间,便出现交叉性、综合性的新文学形态,这样,就产生了跨媒介文学文体的现象。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电影、电视文化的蓬勃发展,人类进入了电子媒介文化阶段,推动了跨媒介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使各种传统的媒介艺术改变着自身的形态。许多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运用现代声光技术以清晰的画面、艳丽的彩、身临其境的音响效果给观众带来巨大的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传统文学形态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由原来的单质性语言文字性话语形式转变为图像、声音、文字构成的可视性符号系统,运用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实现了话语形式的转换,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这一时期的跨媒介文学——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电影文学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媒介文学类型。它融合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等众多艺术元素,丰富了自身的综合特质,形成的与语言文字性文学紧密联系的综合艺术形式。电视文学是电视
与文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种跨媒介文学表现形式,通过优美的景物画面、高雅的语言描写、美妙的音乐旋律,实现真挚情感的倾诉;“以其清新隽秀的风格、优美高雅的品味,满足了观众对文学与电视完美结合的审美需求,丰富和陶冶着人的思
想和情操。”[2]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电视诗歌散文就是电视文学的代表。
随着Internet 的形成及广泛应用,网络传播、移动通信传播等新的传播形态与方式的出现,又促使这一时期跨媒介文学新的形态的产生。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等就是网络数字媒体时代的跨媒介文学的表现。网络文学,又称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超链接技术为
手段的文学型构方式。”[3]
邓国军认为“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特殊的网络文化内涵、供网民在线阅读的超文本
文学样式。”[4]
与传统的语言文字性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有着结构上的超链接性、书写上的互动性、写作载体的超文本性、表现方法的超媒体性、传播方式上的互动性等独特鲜明的特征,网络文学给读者提供了阅读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关于手机文学、短信文学的概念众说纷纭,钟虎妹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又
称为短信文学或手机文学。”[5]
周善则指出“手机文学从短信、短信文学发展而来,但不完全是短信文学。所谓短信文学一般地说是指通过手机发送的以短信为内容,以手机无线通讯网络为载体,能够进行创作、下载、复制、收听、发送、
电影下载到手机浏览、阅读,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故事、谜语、哲理小段、祝福小句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而手机文学则范围更广些,包括有S MS (短信)、WAP(手机上网)、IVR(语音业务)等不同的版
本。我国现阶段手机文学仍处于短信文学的阶段。”
[6]
传播媒介的发展史是语言媒介、手抄文字媒介、印刷传播媒介、电子传播媒介和新媒介依次出现的,是媒介的复合过程,并不是媒介简单地从一种媒介系统过渡到另一媒介系统,也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不同形态的跨媒介文学是随着媒介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依次出现的,也不是此消彼长、相互排斥的,而是互为补充、叠加累积的过程,不同形态的跨媒介文学同时存在,共同促进文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1]杨春忠:跨媒介艺术活动的张力与当下文学理论的转换,《聊城大学报》,2013年12月24日第6版
[2]李晓红、戴勇:试论电视文学的审美心理,《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陈博:论数字化时代的超文本文学,《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邓国军:网络文学的定义及意境生成,《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5]钟虎妹:手机短信文学的特征和价值,《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6]周善: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文学,《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高润东(),聊城大学文学院3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文艺理论。
百家论坛
1989.1020121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