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一则故事漫谈讲话的艺术性
从朱元璋一则故事漫谈讲话的艺术性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常发现这样的奇特现象:一些会讲话、善表达的人往往较受人欢迎。故此种现象一旦出现在事业或仕途,就或多或少导致一种错觉:“会干的不如会说的”。真是这样吗?
确实,富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容易得到周边人的喜爱,易于彼此交流,便于沟通贴近。但徒有口才空谈,没有实干能力者,天长地久,还是会被人识破而落得不屑一顾下场的。若换个角度看,能干加会说,就大不一样,不仅容易得到普遍认可,也容易受到领导赏识。
现实是如此,历史也是如此。下面我们用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后对待儿时伙伴的故事举例加以说明,谈谈讲话艺术性的魅力。
我们知道,朱元璋出身草根,家境贫寒,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苦孩子放牛砍柴。后来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南征北战,崭露头角,雄霸一方,直至登上皇帝宝座。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他。
跟艺术有关的故事见到朱元璋后,其中一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当他还在喋喋不休讲个没完时,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推出去砍头。
随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故事不长,言简意赅,告诉我们的道理却很深刻。从故事本身看,二人都说的是朱元璋小时候偷东西吃的轶事,内容完全相同,而前者平白直述,让朱元璋大失颜面,坐立不安。后者却用一种特殊的“隐语”来表达,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深得朱元璋赞许。所以两种说法,导致了两位儿时伙伴截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实在可悲可喜。
严峻的事实,充分证明: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
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心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圆。
有道是,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可见讲话的艺术性的高低,效果好坏尽显其中。所谓三思而后行,虽指办事要思考成熟后再决定行动步骤,但套用到讲话上(三思而后言)又何不是如此?
笔者很欣赏一些关于讲话的箴言,发于此,与大家共勉:急事,细细说;小事,幽默说。没把握的事,谨慎说;未发生的事,莫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别人的事,设身处地地说;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烦恼事,知心友说;伤心事,勿见人就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