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青春校园网络剧流行的原因解析
作者: 谷 悦
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8年第1期
自2014 年起,网络自制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近两年更是借助制作易、题材广、平台新等优势蓬勃发展。2017 年底网络爆款剧当属《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和《你好,旧时光》,两部剧自开播来话题不断,且均在短期内收获了过亿的播放量,从2016 年大火的青春校园网络剧《最好的我们》到这两部剧,都赚足了流量与口碑,不难看出近两年来人们对青春校园网络剧的钟爱,此类题材的网络剧流行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探究。
1 “甜宠”元素引爆受众市场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使用媒体必须满足一定的需求,因此人们观看剧集的满足程度,决定了受众市场的大小。青春校园网络剧独有的“网感”和“怀旧感”,迎合了“80 后”“90 后”受众体的欣赏习惯和需求,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小美好》的制片人戴璐也曾表示,“我们做的就是市场喜欢的东西”,并且购买这个IP 的原因也是在于看到了市场对于“甜宠”元素的需求。“甜宠”即“甜蜜宠溺”之意,一般指青春剧中男主对于女主的疼爱、迁就,通过对其含义的引申延展,可以认为一切使观众产生愉悦感且心里感到甜丝
丝的剧情元素都属于“甜宠”的范畴,其涵盖的范围较广。
一方面,内容生产者抓住受众体青春远去、老大不小依然单身、生活压力大等现实痛点,通过“甜宠”元素来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灵,满足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想象,用户使用媒体的需求被D·麦奎尔归结为四种类型,其中,“心绪转换效用”强调电视节目能够提供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逃离日常生活的压力与负担,解放人们的情绪,而“甜宠青春校园剧”的剧情节奏往往较为轻快明朗,观众理解成本低,易于沉浸在剧中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而暂时忘却生活中的不如意、释放压力,以抚慰疲惫的心灵;“人际关系效用”中的“拟态人际关系”指观众对节目中出现的人物产生朋友或熟人的感觉,而网络青春剧中出现的一个个青春活力的角仿佛就是我们青春中真实存在过的朋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实现观众在拟态环境中的虚拟人际交往,使我们仿佛再次经历那吞吐芳华的青春时光;另外,“甜宠青春剧”中的男主角无论是霸道腹黑还是温柔阳光,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设定,对于女主角十分用心,女性容易迷恋上剧中塑造的唯美爱情,以满足自己对于爱情的想象。
另一方面,以往媒介“卖女”吸引受众的方式已经不再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敢于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欲望,加之不少剧集的观众主要为女性,“卖男”逐渐成为各媒体行业的新潮流,“甜宠青春网络剧”的男主角通常是并不出名的新鲜面孔,但是身材棒、颜值高,又能打破人们对老面孔的审美疲劳,因而满足了年轻的女性受众对于“男”的需求。
2 青春符号的建构唤醒集体记忆
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指声音、形象等用以表示者,“所指”指意义、解释等被表示者,而赵毅衡给了符号较为清晰的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青春校园剧中从多个角度展现符号,并通过一系列符号的构建来表现青春,例如青春干净的人物造型符号:素颜、校服、帆布鞋等,校园特定场景符号:操场、教室、食堂等,以及年代特有的事件符号:如《小美好》中,当时我国选秀节目正流行,李宇春的粉丝为她加油打气的剧情,以及《你好,旧时光》中同学们在教室里讨论周杰伦和美少女战士等。这些媒介符号通过对往事的重现,营造一种青春怀旧的氛围,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受众达成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从而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李宇春 台湾
集体记忆由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通俗来说,集体记忆指的是一个具备特定文化内聚性的体所共享、传承及共同建构的事或物。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受众体曾一起经历过某一个时代的青春,通过在观看剧集时提取对过去的青春记忆,来再次建构并传承他们的集体青春记忆,虽然每个人的青春历程不尽相同,但个人的记忆是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必将置于社会大背景的框架之中,因此在观看青春校园网络剧时,受众能够按照共有的认知、经验和记忆将媒介符号解码为“青春”,并在共有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下再次编码,构建成为“我们的青春”,如青春年少时共同追过的周杰伦,一起看过的台湾偶像剧,共同面临的文理分科困扰,一起跑过的一圈又一圈的操场等。
舒曼和斯科特在题为“代与集体记忆”的研究中证实,人们在青春期的记忆比起后来经历中的记忆来说具有更强烈、更普遍深入的影响,因此青春校园网络剧里的青春符号容易唤醒和构建集体记忆。青春校
园剧里众多媒介符号的运用既细致又贴合实际,构建了一代人的“全景式青春图景”,使受众基于怀旧情怀能动性的建构青春集体记忆,并代入自身的感受和经历,产生相应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迅速沉浸在 “青春校园”的虚拟世界之中,让媒介仿真世界来强化当年的青春形象,也让与自己拥有共同记忆的人们彼此间塑造集体认同。
3 新媒体环境下参与式文化盛行
“参与式文化”是指网民通过某种身份认同,在网络平台以主动创作与传播媒介文本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表现而创造出来的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其本质上是技术催生出的新型媒介文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催生了参与式文化的产生,使个体通过网络紧密相连,强化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强化了将个体构建为体的力量。
网络青春校园剧属于网络剧的一种,具有天然的网络传播优势,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本身就是一个广阔而自由的公共讨论空间,由于网络媒介门槛低、使用易,大家通过其表达意见的热情逐渐高涨;观看青春网络剧的受众中又有大多数都属于“网生代”,他们习惯于在网络平台参与互动讨论,并且本身在观看剧集时已形成的身份认同也使他们在虚拟社交圈里主动分享自己的青春情感故事;另外,制作者通过营销手段主动引导受众进行互动交往以及创造、传播文本内容,使绝大部分观众不仅乐于在观看剧集时发送弹幕与他人互动交流、表达情感,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他新媒体平台上的相关话题讨
论,在各网络新媒体平台形成了浓厚的共享式的参与氛围,#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 微博话题累计至今已有66 亿多的阅读量与500 多万的讨论量。这些真情实意的讲述与分享,由于带有集体回忆且没有明显的商业性,因此大多都不会被怀疑,反而会在话题参与者构建起的公共空间中引发强大的情感共鸣,通过彼此间个性化的互动形成了一种集体青春“仪式”,并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打造出一个强大的共性圈,这种“仪式感”向内加强参与者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向外展现集体的强大聚合力量,吸引更多人参与剧集的观看与讨论中,使受众圈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网络世界中,人们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参与”使人能够融入社交圈进而产生舒适感,因此当别人都在社交圈津津乐道剧集内容、回忆青春往事之时,一旦你尚未观看这些流行的青春网络剧,很容易产生自己与他人割裂的落寞感和孤独感,甚至会产生自己仿佛没有青春的错觉,或许此时你会想尝试加入观看剧集的队伍,以满足自我确认的需求以及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
4 结束语
目前看来,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势头正猛,这固然离不开其愈发精良的内容制作以及在各平台的卖力营销,但究其原因是抓准了受众的心理,在剧集内容上不断“发糖”满足受众释压的需求,通过设置展现青春符号来唤醒和建构受众的集体青春记忆,同时利用播放媒介的优势引导受众共同参与到集体狂欢,满足其社会人际交往的需求。因此,洞悉受众心理才能打造出受众喜欢的剧集,但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才能长久流行下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