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2010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计60分.
1.(2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2题.
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考点】25: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分析】本题考查冰岛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附近,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冰岛正好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而冰岛以南是西风带,盛行西风,所以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和西风带西风的影响下,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
【解答】解:A、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附近,冰岛不受其控制,故不符合题意;
B、冰岛位于北极圈以南附近,正好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影响,故正确;
C、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北风分别位于30°附近和高低纬度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D、东北风位于高低纬度地区,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以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为材料,考查了冰岛所处的气压带和火山喷发对交通的影响.难度一般,熟练掌握气压带风带即可解答此题.
2.(2分)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1~2题.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考点】1K:地球的圈层结构.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此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要注意的是火山灰,其已经是漂浮在大气圈中,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出发,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再回到岩石圈.
【解答】解: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3.(2分)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D.丁、甲、乙、丙
【考点】19:地球自转的特征.
【分析】主要考查了地球自转的特征,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根据图中四地6月22日和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四地的纬度.
【解答】解:6月22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当地为23°26′N;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乙地接近南回归线,且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说明丁地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自北向南依次是:
甲﹣丙﹣乙﹣丁。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所以四地线速度由大至小为乙﹣丙﹣丁﹣甲。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的特征.4.(2分)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
【考点】1G: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分析】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即离直射点越近,正午
太阳高度越大.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用90°减去该地与太阳直射点间的纬度差,利用该公式分析该地的纬度位置.
海地属于哪个洲【解答】解:图中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90°,该地位于北回归线;甲地距北回归线大约33°,距南回归线大约80°,可推断位于北回归线丙的北方;乙地距北回归
线44°,距南回归线3°,可推断位于约21°S;丁冬至日、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都比乙小,丁位于乙的南方。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甲、丙、乙、丁。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正午让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推理时综合冬至和夏至的情况,并运用图形,方能思路清晰,不至出错.
5.(2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两次大地震(  )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考点】49: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分析】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
面震动.
地震的要素是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震级、烈度.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解答】解:A.智利地震震中位于太平洋沿岸,海地地震震中位于大西洋沿岸,故不符合题意;
B.智利地震震中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在美洲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故不符合题意;
C.地震能量源自地球内部,故正确;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的烈度,地质构造,人口分布,建筑物的抗震程度,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措施等多因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主要考查地震的要素,形成原因,致灾的影响因素,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海陆分布.
6.(2分)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
生.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考点】82: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专题】142:地理图像材料题;36:图文结合思想;43:利用图表信息;5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不同.
【解答】解:根据图可以看出甲位于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乙位于40°﹣﹣60°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B、C、D错误;
受西部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平原分布于沿海狭长的区域,所以甲、乙两地的耕地面积都较小,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能抓住图示的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包括图示的经纬度位置、板块位置、地形分布等;并结合地震的形成原因和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等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