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代的佛造像,鲜卑人粗犷性格中的温柔
北魏时代的佛造像,鲜卑人粗犷性格中的温柔
粗犷的犷
▲云冈第20窟主尊佛像
佛教作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的兴起,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信仰、思想、乃至美术、雕塑体系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肋侍菩薩 云冈石窟 北魏早期提及佛教对中国美术、雕塑体系的影响,就不得不谈到北魏,这一由鲜卑族建立的王朝。北魏的诸位皇帝,除了黜废佛教的太武帝信仰道教之外,其余皇帝都笃信佛教,利用佛教维护统治。《魏书释老志》中提到:“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这种“皇帝即如来”的说法,便奠定了佛教为北魏国教的理论基础。
▲供养菩萨  云冈石窟 北魏中期北魏文成帝即位后复兴佛教,并于和平年间(460—465)在北魏的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营造大规模的石窟寺院云冈石窟。而另一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中国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则开凿于孝文帝时期。
▲第一窟拱形门与中心柱正面(南面)佛龛 巩县石窟 北魏大规模、分阶段持续兴建的石窟形
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记载着佛造像在中国逐渐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如,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仍可以看出有印度和西域的遗风,后期成为主流。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细节也在随之变化。例如,佛造像的肩部衣褶,从北魏中期的“Y”字形逐渐变成晚期的阶梯状;脸型也从圆润变得越来越清秀细致。
张永造一佛二菩萨像-北魏太安元年(455)
砂岩-高35.5公分-日本藤井有邻馆藏
北魏时期的佛造像大致可分为迁都洛阳前和迁都后。迁都前的佛像多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的大衣,衣纹结构多呈U形或V形,线条隆起,中刻一道阴线。菩萨头绾高髻,戴冠,上身袒露,下着裙装,肩搭帔帛。早期的飞天是穿裙露足的,之后漸渐变为长裙飘舞,包裹双足。单尊铜造像题材以佛坐像和观音立像为多见。太和十八年,北魏迁都至洛阳,的风潮明显地反映在佛像造型上。这一时期的佛像面相清瘦,大衣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式外,还开始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穿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内着僧祇支和裙,下部衣褶层层重叠。菩萨像虽仍袒露上身,但是所戴饰物增多,帔帛更为宽肥,形式唯美,汉风浓厚。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北魏佛教造像
北魏佛立像残碑尺寸:高89cm
立像,左掌外翻下垂作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顶上肉髻光素高耸,发根低平,额部宽短,脸型扁方,双眉修长,眉头与鼻梁相连,棱角分明,双目细长如杏核,呈微合而略带微笑的神态,嘴宽唇厚,有别于常见的北魏造像。内着右坦式僧祇支,外披褒衣博带式袈裟,衣带系于胸腹间,两带自然下垂。肩部呈凸棱状衣褶,下摆作U形衣褶,转折分明,下方衣摆外张,衣缘曲折,突显袈裟的厚重繁复,身躯结构平板有力。
头部两边可见卷草纹与莲瓣形头光,右手旁可见三尊供养人像,头戴高冠,着宽袖长袍,侧身向佛,旁刻“程囗兰囗囗明侍佛时”、“程兰香侍佛时”、“张明仁开/佛元明”,体现了当时营造佛像、供养佛像的社会风尚。
此造像反应了北魏太和十年(486)孝文帝下令以汉服为官服,大规模推行政策、吸收南北朝文化精华之后,对北魏晚期佛像样式所产生的影响。除了在衣着上改变了以往通肩式袈裟或右袒式袈裟为主的西域样式,转而以宽袍大袖、褒衣博带的汉式服制为主流。姿态上亦转以秀骨清像为尚,身扁肩溜、体态修长。
北魏石雕 思维菩萨像规格:H. 52.1 cm; W. 32.4 cm六世纪初  石灰岩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来自中国的思维菩萨石雕坐像,是1500年前(六世纪初)北魏造像之精品。菩萨磨光发髻高隆,大耳垂肩,脸部略长,眼部略凹,鼻挺唇厚,清秀俊美。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身体略向前倾,头部略偏向右侧,右手上举作思维状,呈游戏姿坐于方台之上。衣纹稠叠整齐,呈扇形均铺在坐台之上。
整尊造像做工细腻,像身由于长期抚摸,形成一层包浆,浑身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从面部及衣纹尚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之痕迹,具有典型的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造像特征。从这尊造像的背面可以看到石灰岩被断裂的痕迹,从中可知此像不是一件独立的圆雕作品,而是依附山岩为背景的浮雕像,被硬生生的从山岩中分离。博物馆未说明此像出自中国何地,何时流落至美国,在遗憾之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赵安香造一佛二菩萨石像
北魏( 386-534 )
郑州市西郊红石坡发现
高95厘米,寬55.5厘米,厚8.8厘米
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北魏背屏式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雕刻的可能是释迦三尊或西方三圣,因为没有铭文说明,故难以确定。主尊高圆肉髻,脸型长方略圆,高额广颐,弯眉细目,高鼻小口,嘴角上扬,略带笑意。佛的颈长,肩部较窄。这些都是典型的北魏佛像造型特征。着上衣搭肘式佛衣,内着僧祇支,胸前系带。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跏趺坐,右腿在上。佛衣垂于方座之上,衣纹左右对称。火焰纹背光正中为圆形头光,头光内为莲瓣纹和一周忍冬纹。头光之上饰五尊小化佛,施禅定印,坐于覆莲座之上。
主尊左右两尊胁侍菩萨饰桃形头光,藏宝冠,颈饰项圈,一手举于胸前,一手持或桃形物,跣足立于莲台之上。
背光后雕刻一幅太子思惟像,周围分列飞天伎乐、菩提树、白马、白象等图案。
北魏太和元年阳氏造释迦牟尼鎏金佛像
规格:像高40.3cm 重3954g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原为日本三井财阀益田孝收藏,196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华侨彭楷栋手中购回。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双层台座之上,右手作无畏印,左手握衣角,身着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双肩衣纹如火焰般外扬,面部神情庄严,气势雄伟。背光内圈的四佛和头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势,体积虽小,和北魏帝室(460年左右)营造的云冈第二十窟主尊风格相近,是北魏太和时期金铜造像的新样式。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黄带赤,作工精良。双层台座,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背光后面布局错落有序,雕刻精巧,共分三层。上层中央一塔,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其间,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与手握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转,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跪坐两旁。
下层最外侧两长方形榜题,现字迹已不清。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无疑是五世纪的精品。台座背面铭文:太和元年九月十日安╱熹县堤阳□□╱愿己身为□□
╱母造释加╱闻佛,又╱为居家眷属╱大小现世安隐,亡者生天╱宣语诸佛,所愿如╱是,故记之耳。(按:安熹县在今河北省定县附近)
本尊造像保存完整,台座背光均存,雕刻精湛,纪年清晰,内容深刻,兼具艺术性、历史性与宗教性,是世界上现存重要的金铜佛教造像。
北魏 谭副造释迦牟尼佛说法像
邺城出土
此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胁侍菩萨站立于两侧,残存的菩萨头戴宝冠,佩璎珞,下穿贴体长裙,手中持物,所立莲花座由力士和护法狮子承托。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中心雕刻坐佛。在佛像和力士之间浅雕供养人,环绕佛像雕刻有供养人姓名。造像背面中间雕刻菩萨交脚坐像,两侧分别为大梵天王、难陀龙王、天帝释、跋难陀龙王、供养人及飞天像,下面雕伎乐、供养人像和造像题记。造像题记中有“邯郸县庞安兵”“ 释迦牟尼青石立像”等文字,以及对国家富强、平安的祈愿。
此像身材魁梧,两肩齐挺,具有北方佛教造像的雄健之风,当是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造像风格影响。
约520年 北魏浮雕龙门石窟宾阳洞140窟 东墙规格:174.5 x 141.4 x 16.4 cm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收藏
这是来自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北魏大型浮雕《维摩变》中的维摩诘居士像片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历经周折转运至美国,浮雕从岩壁上盗凿到漂洋过海,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博物馆非常努力的给予了最大程度的修复,才能使我们有幸一睹一千五百年前的这尊大型浮雕的一个局部片段。
这个片段刻画的是《维摩诘经》中的故事,维摩诘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妙语连珠,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