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的思考
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的思考
一、引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明珠,将多種艺术风格与佛教思想、中国的儒道思想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敦煌莫高窟的大规模建筑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完成的,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十几个朝代相继凿建,现存洞窟492个。敦煌莫高窟集合了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是古代中国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艺术集合体中,壁画艺术可以说独占鳌头,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艺术画廊。
二、敦煌壁画的常见内容及发展
敦煌壁画中展现各类大小艺术人物如佛、菩萨、罗汉、天王、飞天、供养人等。壁画的内容涉及佛教题材、中国民间传统神话、农业耕作、捕鱼狩猎、战争、婚丧嫁娶、歌舞娱乐等。这些故事在壁画中运用合理的布局,巧妙地构图,丰富的彩,多变的线条,将其娓娓道来。敦煌壁画在艺术风格上,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西域等艺术风格经过历代画师艺术家的加工整理与中国传统艺术密切结合,形成了一种与世俗艺术相区别的独特中国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的发展经历了数十个朝代,这些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对壁画艺术的绘画风格和美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成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有自身的特点,这些风格鲜明的壁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敦煌莫高窟开凿前期前期为十六国及北朝初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敦煌莫高窟最初是没有绘制壁画的,石窟开凿较小,直到北凉以后,才开始绘制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受印度雕塑、绘画艺术的影响较大,在绘制各类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形象时,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人物绘画线条朴实古拙,着用笔雄健壮丽,层层晕染,立体感很强,具有原始的粗犷风格。彩方面,以褐、绿、青、白、黑为多,一般多在赭红的底上绘石青、石绿、黑等颜。绘画的内容也多是,佛教题材的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如“九鹿舍己救人”、“萨捶那舍身饲虎”等。由于这些佛教故事具有很多严肃、悲情的彩,所以在绘画彩的运用上,多采用比较暗淡、深沉的颜,以烘托故事的主题。构图及用笔较粗犷,与中国中原艺术中的绘画风格差距较大,绘制人物、佛、菩萨、飞天等的形象时,对人体比例的掌握比较准确,壁画中各种花样纹饰多为舶来品,受印度及西域文化影响较大,
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敦煌莫高窟建设达到鼎峰。在表现佛像时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头梳螺髻,身着土红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组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象,温柔典雅,显得既妩媚艳丽而又高贵、不容亵渎。在隋唐壁画中还有一个经典的形象就是飞天,满壁的飞天形象各异,衣带飘飘、仙云游动,创造出一派祥和瑞景。飞天的绘制表现了中国绘画对人物动静节奏感的处理技巧,唐代画工用人物身体的各种姿态,身体四肢的伸展、翻转、摆动,衣服飘带的飘动感,背景祥云的配合,营造出飞天人物优美的动势,有的如在空中闲庭漫步,有的在俯瞰世间,有的在直冲云霄。不管是从哪个方面看,在绘画技巧还是审美风格上,隋唐的敦煌莫高窟壁画是具有中国艺术特的,这进一步说明的佛教已经本土化了。
五代起,丝绸之路开始逐渐衰落,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敦煌随着商旅的减少而逐渐萧条,这一期的洞窟开凿明显减慢,数量大为减少。五代和宋时期的壁画,很多是在唐代壁画上覆盖绘制而成,壁画中有很多供养人的形象,对山水背景的绘画非常多见。在山水背景下图中多
绘有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生活场景非常丰富。五代时期的代表作61窟,东侧壁绘有回鹘公主、于阗公主、曹氏女供养人像,西壁巨幅五台山图,这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较罕见的大型山水人物图,将东起正定西至太原的方圆五百里的山林地貌和社会生活囊括进来,这是敦煌壁画中难得的全景式历史地图。
莫高窟现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三、总结思考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惊叹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表现的内容及其丰富程度。它以表现佛教故事为主题,穿插有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生动画面,敦煌莫高窟壁画也是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的设计离不开生活,要努力使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陶冶心灵,培养高雅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艺术观和美学
观。
参考文献
粗犷的犷[1] 魏成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 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3] 段文杰.《敦煌壁画概述》,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1991年.
[4] 宿白.《敦煌莫高窟秘教遺迹札记》,敦煌研究,1989(10);8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