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际奥委会集各国奥林匹克教育专家之智慧,出版了基于竞技运动项目(A Sport-Based Programme)的《奥林匹克价值教育指南》(The Fundamentals of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这是继国际奥委会2005年启动“奥林匹克价值教育项目”[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OVEP)]再次修订出版的《指南》。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此做出了高度评价:‘奥林匹克价值教育项目’能引导青少年发现共识,参与蕴含奥林匹克卓越、尊重、友谊核心价值的各种活动。因此,国际奥委会致力于促进竞技运动和身体活动的全球参与,并开发适宜的教育手段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参与主动实践……目前,110多个国家(地区)已经开展了奥林匹克价值教育项目,众多的青少年已经体验了奥林匹克价值在行动的活动。”为使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能顺应国际奥林匹克教育走向,并结合中国特实现更大创新,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作出中国贡献,本文旨在对当前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新走向进行全面解读,为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一、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理念——奥林匹克主义价值观
什么是奥林匹克主义价值观?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
之得到提高的一种生活哲学。它将体
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
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
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
育价值、社会责任及对一般伦理基本
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其核心是关注人的和谐发展,
即身心精神各方面品质的均衡发展。
要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具体
的途径。奥林匹克主义选择的重要途
经是竞技运动,并在其宗旨中明确阐
明“使竞技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
务”。同时,奥林匹克主义还认为,
要使竞技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
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有
两个前提条件必须满足,这就是与文
化和教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各种
文化形式如音乐、文学、雕塑、绘画
等与竞技运动结合可以提高竞技运动
的层次。这样奥林匹克运动就会在身
心三个方面确保人的均衡发展。在
寻求到最佳途径的基础上,针对奥林
匹克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全世界的青少
年,奥林匹克主义又基于青少年羡慕
英雄、崇拜英雄,而且渴望成为英雄
的特点,将充分发挥奥运选手的榜样
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更重
要的是,奥林匹克主义在关注人的和
谐发展的同时,又将其提升到人生哲
学和生活方式的层次,并强调这种生
活方式基于三大基础:奋斗中取乐、
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普适性伦理
基本原则的推崇。
奥林匹克主义极大地丰富了竞技
运动的内涵。它使奥林匹克运动担负
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具有了强大的教
育作用和崇高的文化价值,从而使这
一运动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长期的
奋斗目标。
二、奥林匹克教育的三大核
心价值
进入21世纪,国际奥委会经过研
究,将奥林匹克核心价值概括为卓越
(Excellence)、尊重(Respect)和
友谊(Friendship)三大价值。这三
大价值也是当前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在
全世界首推的三大价值。
(一)卓越(Excellence)
卓越是指我们无论是在玩耍时,
还是在职业体育生涯中,都做到竭尽
全力努力奋斗。重要的不是取胜,而
是参与,不断取得进步,享受身、心
和精神各种品质均衡发展的健康快
乐。这是对“更快、更高、更强”奥
林匹克格言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奥林匹克名言的智慧凝练。卓越也显
示了贯穿奥林匹克运动所有活动中高
质量的努力,从奥运会管理到促进体
育项目的发展,再到鼓励青少年努力
拼搏。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
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它出自顾拜旦
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亨
利·马丁·迪东之口。在1895年举行
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迪东鼓励学生
们说:“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
解读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
文/茹秀英
摘 要: 伴随2018韩国平昌冬奥会的落幕,冬奥会已正式进入北京2022冬奥会周期。因此继2008北京奥
林匹克教育之后,奥林匹克教育已第二次在中国全面开启。但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的
开展与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存在诸多不同,其中最凸显的不同是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在奥林匹
克运动战略性变革的背景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走向。本文对当前国际奥林匹克教
育理念、主题和路径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48-03
体育教学/2020年第1期
P48
体育教学/2020年第1期P49
快、更高、更强!”顾拜旦借用来,并在1920年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首次使用。这句格言虽然只有短短6个字,但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挑战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奥林匹克运动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句话充满哲理意味,源自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埃塞尔伯特·塔尔博特主持宗教仪式时的布道词:“奥运会,取胜不像参加那样重要。”顾拜旦听后颇受启发,并在演讲中多次引用。他说:“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凯旋,而是奋斗,最重要的不是曾征服,而是你奋力拼搏过。”
奥林匹克名言与奥林匹克格言不仅不是相互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一个过程。胜利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只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但是竞技运动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表现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所以“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正是说明了训练和竞赛过程比其结果更重要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在奥林匹克赛场上,有无数名明知取胜希望渺茫,却仍尽全力努力拼搏的勇士,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凸显了奥运英雄的本,充分发挥了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
(二)尊重(Respect)
尊重是指尊重自己,尊重身体,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竞技运动、尊重环境。运动员通过公平竞争来显示尊重。奥林匹克运动在其反兴奋剂斗争、持续支持运动员的发展和在体育领域提高妇女地位,以及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履行其这一价值的承诺。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聚会,首先遇到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就有可能发生冲突。必须有一种方法,来消除这种矛盾的副作用,使差异成为相互学习交流的动力。因此,《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其目的就是在于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只有这样,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相互交流才能真正实现。在奥运的赛场上,秉持奥运精神的奥运英雄激励着一代代全世界的青少年。
(三)友谊(Friendship)
友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所在,鼓励运动员和观众将竞技运动视为个人之间,以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的工具。依靠这一价值,使运动员与自己的队友以及竞争对手形成持续终身的联系。奥林匹克运动通过人道主义援助、文化和教育活动,
以及对竞技运动与和平等主题的公平对话和论坛来表达这一价值。在竞争激烈、惊心动魄的奥运比赛赛场,温暖友谊的故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温情的画面、温暖的故事更成为奥运经久不衰的源泉。
三、奥林匹克教育五大主题
为促进奥林匹克卓越、尊重、友谊的三大核心教育价值的学习和普及,国际奥委会又基于这三大核心价值,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五大主题,即奋斗中取乐,公平竞争,履行尊重,追求卓越,身、心、精神的均衡。五大教育主题涵盖了学习的三种基本方式:认知(智力)学习、情感(社交/感情)学习和运动(身体)学习。
(一)奋斗中取乐(Joy of Effort)青少年通过参与身体活动、运动、游戏和竞技运动挑战自我、相互挑战,发展提升其身体技能、行为能力和智力。
(二)公平竞争(fair Play)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理念,但它可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得以运用。在竞技运动中学习公平竞争,能引导公平竞争行为在社会和生活中得到发展和强化。
(三)履行尊重(Practising Respect)让处于多元文化世界的青少年学会接受并尊重多元化,履行友好的个人行为,从而促进和平和国际理解。
(四)追求卓越(P u r s u i t o f E x c e l l e n c e )追求卓越有助于青少年做出积极、健康的选择,并竭尽所能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五)身、心、精神的均衡(Balance between Body, Will and Mind)学习参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而
不是仅仅对精神或身体素养的单一促进。在运动中学习有助于道德和智力的双向发展,该理念是顾拜旦复兴现代奥运会的基石。
当前,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教育五大教育主题,是奥林匹克核心价值的具体化和实践化。
四、基于竞技运动跨学科的综合奥林匹克教育六大路径
奥林匹克主义价值观强调奥林匹
图1 实施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路径图
克教育是基于竞技运动,并强调与文化和教育的紧密结合。为了进一步将奥林匹克三大核心价值和五大教育主题切实可行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提出了基于竞技运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教育路径(图1)。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融入各个学科的教育和教学之中。但值得强调的是,奥林匹克教育的根本路径是以竞技运动教育为基础。
五、结语
教育是传承百余年奥林匹克运动安身立命之本,奥林匹克主义价值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起点和最终归
宿。当前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新走向
仍是在秉持并更新奥林匹克主义的价
值观,基于竞技运动为根本载体开展
和实施。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应在
国际奥林匹克教育新走向的背景下,
基于以往冬奥会主办城市和2008北京
奥林匹克教育的经验,紧密结合中国
当前的教育特点和特,创造出具有
中国特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成为
北京2022冬奥会的瞩目亮点。
参考文献:
[1]The Fundamentals of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A Sports-Based Programme[M].
Produ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 ttee, Department of Publi c Affair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port,
Lausanne, Swi t zer l and , Pub l i shed in 2016.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 2005.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奥林匹
克教育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部分内容,
项目号19BTY040】
北京师范大学自2015年加入“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术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至今已4年多。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的“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精神,2020年1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体育组集中培训暨第二期种子教师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体育组首席专家毛振明教授做重要讲话,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了思想动员。“高参小”项目体育组实施负责人丁天翠对2019年“高参小”项目体育组工作作了回顾与梳理,并对下
学期的主要工作作了安排和部署。北京市首批特级教师、原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体育名师教改联盟首席专家蔡福全作了题为“体育教师素质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专题报告,蔡主任在报告中指出,名师
应先做明理之师,只有这样才能理论
不枯竭,实践不盲目;做到了“人无
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
精”,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名师。北京
师范大学体质提升专家甄志平教授、
项目组指导教师罗勇分别作了“国
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提升策
略”“学生体质精准提升”的报告。
4年来,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
下,在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
组和11所项目校的共同努力下,项目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京师范大学
“高参小”项目组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宗旨是什么
优势,积极整合各专业力量,结合项
目发展特,通过学科联动、全员育
人的特发展模式,在文化建设、学
科教学、社团发展、教师培养、理论
研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
项目扎实推进的基础上,北师大“高
参小”项目组整体设计、梳理经验、
提炼成果,为项目校师生成长带来了
极大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文化及课程
体系的构建,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
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变化,基本实现
了由“造血”向“献血”的转化目
标,将“高参小”项目成果辐射到更
多的学校。
在下午的研讨环节,北京市崇文
小学体育学科高级教师商维禹老师、
顺义区教研员张子恒老师、朝阳区教
研员王晓东老师、昌平区教研员班建
龙老师与项目校的教师进行研讨交
流,分享教学感悟、教学案例,提升
老师们的职业幸福感,帮助老师们解
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种子教师培
训。参加培训的教师表示,通过培
训,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拓宽了思
路,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教学观和评
价观,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
将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提高学
校的协同育人能力和整体办学水平。
2019年度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体育组集中培训暨第二期种子教师培训举行
文/本刊记者
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体育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0-01
(首都体育学院 100191)
(《体育教学》编辑部 100191)
体育教学/2020年第1期
P5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