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是教育的“可为期”
寒暑假是教育的“可为期”
作者: 王品木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9期
    假期是学生的假期,但不是教育的“ 假期”。对学生来说,教育的时间是连贯的。寒暑假不应是教育的“空白期”,而应是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可为期”。站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客观需要的角度,合理科学的寒暑假规划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看,寒暑假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寒暑假课程开发的门类和水平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也反映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寒暑假课程设计中课内学习与课外指导的结合、校内实施与校外设计的结合、知识拓展与技能训练的结合、体育锻炼与劳动实践的结合、个人活动与社团活动的结合,可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新需求,形成学校课程特,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不仅如此,寒暑假课程还能够满足家庭教育的特殊需要。生活即教育。寒暑假阶段中小学生处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环境中,教育主体在由学校到家庭“换位”时容易发生“错位”。学校教育不能“越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缺位”。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指导学生寒暑假生活时表现出盲从和无所适从。大多数家长机械地用作业填满学生的假期,因此统筹规划、科学指导学生假期生活成为“ 刚需”。基于科学规划劳动教育的需要,探索构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寒暑假课程建设是必要
的、有益的探索。
    寒暑假课程实施方式
    2018年1月24日,济南市教育局印发了《济南市中小学寒暑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试行)》(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中小学寒暑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校课程意识,推动学校课程的整合与创新,助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基本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而又有个性的成长,让学生享受到假期中特有的学习快乐、成长快乐。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个体需求。我们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寒暑假课程,充分体现人本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过一个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有温度、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内容开放,实施方式丰富多彩。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向学生整个寒暑假生活。具体的活动内容体现综合性、全面性、普惠性,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多样化彩。具体组织实施中,倡导问题式、项目式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参观考察、体验感受、研究升华的机会,
通过活动与体验达成课程目标,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一校一案”,聚焦学校特化发展。活动即课程。中小学寒暑假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责任者是学校。各学校根据本校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特点,强化课程意识,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课程资源,用富有特的寒暑假课程丰富现有校本课程体系,让学校特更加凸显。
    家校合作,合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即学校,社区即课堂。将课程资源进行增值性配置是真正的“教育经营”。
    寒暑假课程倡导家庭社区主导的原则,将家长和社区作为重要的资源和课程实施者,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的作用,与学校一起有效完成课程的实施,真正实现家校共担教育责任,共谋教育策略,共享育人效果。截至2018年暑假结束,全市各中小学校共从7个指标类开发学校寒暑假课程,其中学科类1531门、阅读类912门、综合实践类1018门、研学类430门、艺术素养与健康877门、传统文化类640门、其他类146门。《意见》实施一年来,受到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寒暑假课程实施成果
    学生在假期中告别了做不完的作业和刷不完的习题,学会了对假期生活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体验了收获的愉悦和劳动的快乐。在假期课程中,他们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他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会了更多的生活技能;在研学活动中学会了观察、研
究、合作,培养了公德意识,提高了知行合一的能力。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初级中学“运动自选超市课程”,教师的及时跟进为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了有效指导,在今年学校运动会上,初二年级36人次打破了学校运动会纪录;假期课程让该校很多学生全家齐上阵,共同锻炼,真正实现了“小手拉大手”,得到家长们的高度认可。济南汇文实验学校指导学生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积极参加写春联、剪纸、画年画、猜灯谜、唱传统民谣、学习民间艺术、学唱当地戏曲等各种传统文化民俗活动,了解当地节日传统和民间风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平阴县各学校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对学生假期生活进行设计与指导,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教育资源,坚持教育与生活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家庭教育与社区实践为主体,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
    学校特充分彰显。寒暑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在客观上倒逼各学校梳理学校现有课程体系,查漏补缺,反思学校教育瓶颈,从而走出单一依赖学校教育的培养困境。一方面,寒暑假课程依据学科类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类课程分类推荐,教师跟进指导;实践类课程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研学类课程关注校情乡情,形成对课堂的补充;艺体素养类课程强健体魄,发展学生特长。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课程形式,“线上”盘活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线下”分类开发创新班、航空班等各类兴趣特长班。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的“ 雅美教育 润泽一生”、济南市汇波小学的“最美汇波假日”、历下区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疯狂的鸡蛋”、俊德实验学校的“生命的律动”等系列假期课程,
形成了一批融学校特和区域特为一体的寒暑假课程。另一方面,丰富的寒暑假课程也衍生出优质的课程资源。槐荫区教育局“雏鹰起飞假期寻访课程”坚持校内外多方联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与槐荫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关工委、公安消防、全区家长联席会等多个部门联手打造红领巾寻访基地,先后推出《守望》红教育基地读本、全区十大研学实践基地年卡、农业科技公益体验园集锦等文化产品。课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教师角大转变。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活动的指导者和家庭教育的参与者。寒暑假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课堂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将教师的角转换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成长的帮助者和同伴。通过多彩多样的寒暑假课程,师生间的关系进一步和谐,师生的心进一步贴近,民主化的师生关系逐渐建立。
    家校互动更频繁。各具特的德育实践课程融洽了家庭氛围,大大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假期课程让很多苦于不到亲子沟通突破口的家庭到了亲子沟通的良机和平台。学生与家长一起制定研学计划,跟随家长到家乡或外地的旅游景点、场馆游览参观。在研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激发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还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亲子互动中重新认识了对方。
    课程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寒暑假课程涉及方方面面,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市、区县教
育局及相关部门制定了寒暑假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制度和评价奖励办法,指导各校开展寒暑假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寒暑假课程成果展示平台,推介课程优秀范例。市中区在2017年寒假放假前、2018年暑假放假前,分别收取中小学各校假期课程方案,小学阶段依据基础性、趣味性、探究性、发展性原则,围绕是否涵盖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否拓宽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是否提高学生乐于与他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展开评价;中学阶段依据学科书面作业与阅读、探究、研学等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的标准,注重家庭指导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标准,以及实践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对各校寒暑假课程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对标准低,原则不凸显的学校方案进行了沟通与整改。各级各类学校成立了寒暑假课程建设领导与工作小组,并建立了与此相对应的责任清单、考核制度、实施方案、评价办法等,针对性地定期开放学校场馆,为学生寒暑假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文化、公安、园林等部门在场地、设备等方面也提供方便条件,帮助学校提升课程开设的质量。
    寒暑假课程实施反思与展望
2018假期    回顾济南市寒暑假课程的实践,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要完善寒暑假课程的系统性。课程实施以来,学校立足于学生假期生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精心策划,多数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多彩。在目标达成上,有深入的思考、精心的设计、科学的组织,部分学校的想法也富有创意。寒暑假课程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自成系统。但部
分学校寒暑假课程在总体规划上亟需强化统筹意识,使寒暑假课程既能统筹规划、一脉相承,又能各具特。寒假课程和暑假课程的关系、寒暑假课程和学校现有校本课程的关系、寒暑假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
    增强寒暑假课程的可操作性。部分课程在时间考量、学科知识的体现上,变相成为学校课堂的延伸,时间固定,内容单一,在具体实施中可操作性不强。理念先进、内容丰富的寒暑假课程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关注本校学生实际需要,增强可操作性,持续将课程向开放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方向推进。
    寒暑假课程需要凸显地域和学校特。部分课程内容还比较笼统、概括,出现了“同质化”“大一统”的倾向,有些课程简单照搬,实施粗糙,亟需增加立足学校的区域优势和文化传承、富有学校特的课程内容,亟需提升课程的品质,让寒暑假课程更鲜明地体现学校特。
    加强寒暑假课程评价体系研究。寒暑假课程需要具体评价办法,要进一步完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家庭自评、社会点评、专家研评、学校展评”六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以评价进一步提升课程品质。评价办法要围绕课程目标与计划、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四个方面,关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关注各类课程实施过程,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态度、过程表现、成果展现、效果呈现等要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