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调查与分析
作者:张济洲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07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尤其表现在情感衰竭和成就感缺失方面。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农村学校封闭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性质、信息技术教师特殊角以及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结果,必须通过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社会认同度、强化信息技术考核标准、创建良好学校组织气氛、关注农村信息技术专业发展等措施,来化解职业倦怠现象。
        【关键词】职业倦怠;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9—458x(201107—0089—04
        “职业倦怠”(Job Burnout) 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 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衰竭的现象。心理学家马斯拉斯(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的反应,其主要由三个成分构成:情绪耗竭,即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人性化,即指在工作中对他人的消极、疏远或没有人情味的反应;缺乏成就感,即指一种无法胜任,以及在工作中缺乏成功和自我效能的感觉。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1995 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体之一。
        我国学者对中小学数学、语文和英语等学科教师的职业怠倦进行大量实证研究,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但是整体上并不严重。2000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伴随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师日益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教师体,信息技术教
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技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研究成果集中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职业地位、专业认同、生存现状等,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信念、工作热情和自我教学效能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深化信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设计
        本课题研究利用鲁东大学农村教师顶岗培训的机会,对山东省烟台地区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调查问卷,参照马斯拉斯的职业倦怠量表(MBI)自行编制,总共发放调查问卷158份,回收151份,有效问卷151份。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计分方式采取6点计分,中数为3.5分,如果职业倦怠及因子得分为3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表示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其中3.5分以上则表明问题比较严重。通过SPSS17.0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数据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
        1. 主观倦怠感
        从表1看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主观倦怠感,部分教师主观倦怠感较为严重。这表明农村教师教学条件差,任务繁重,所得经济报酬微薄,在长期压力下极易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迹象,因此缓解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迫在眉睫。
       
        2. 教师职业倦怠三纬度分析
        从调查情况分析,烟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总体倦怠属于中等偏高强度。其中情绪衰竭成分得分最高,大于3.5的占到将近一半,这表明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工作压力而导致情绪和生理资源过度消耗。去个性化成分代表师生人际关系互动纬度,该因子得分较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以及工作各方面表现出消极、冷酷或过度客观反应。调查数据表明,信息技术教师去个性化现象不太严重,得分为2.793,维持在较低水平。低成效感维度得分偏高,这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受到社会认可,或社会对其工作存在不公正评价,造成教师职业荣誉感降低。
       
        (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比较
        1. 教龄与职业怠倦
        从总体上分析,随着任教时间的延长,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逐渐升高然后又呈现下降趋势。在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缺乏成就感三个纬度上,随着教龄的增长,其发展程度越来越严重,在教龄10-15年达到顶峰。在教龄1-5年和20年以上这两个分段时,其情绪衰竭程度则相对较低。西方学者休伯曼根据教师生命周期研究指出,入职后的1-5年称之求生与发现期,对于刚刚工作的新教师来说,对工作存在新鲜感和挑战心理,充满理想,不断努力,从而很少倦怠感;随着教龄的增长,由于预期目标未能实现而出现挫败感,职业倦怠感加重,这一点尤其在教龄在5-15年的成熟教师身上表现突出。本调查中,5-15年教龄阶段的教师占农村教师总人数的43.2%,而他们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并且已是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骨干力量,来自工作、同事和家庭压力较其他年龄段大,因此多为职业倦怠高发期。对于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而言,其追求目标降低,倦怠程度有所缓解。
       
        2. 学历与职业怠倦
        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学历越高,其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越高,自我挫败感越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纬度上明显高于大中专学历。这说明高学历教师,由于其追求价值目标偏高,所面对工作压力较大,其职业倦怠感较强。
       
        3. 职称与职业怠倦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不同。研究表明,初级及以下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总体高于中高级职称。在情绪衰竭程度上,中高级职称教师高于初级教师;而在去个性化、缺乏成就感方面,初级职称教师明显高于中高级教师。这与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地位边缘化、职称评定指标经常被其他主科侵占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公正待遇也诱发了职业倦怠产生。
       
        (三)职业倦怠源
        从表6中看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倦怠源呈现多元化。67%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工资待遇偏低,影响其工作积极性;58%的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工作时间模糊,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产生偏差;36%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缺少领导和同事支持,容易诱发工作焦虑感;此外,农村信息资源匮乏以及对新课改不适应也是造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情感焦虑的重要原因。
       
        三、讨论
        调查数据表明,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学历、教龄和职称等密切相关。从职业倦怠源分析,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由农村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村学校管理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性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农村教育信息化滞后
        2010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首次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纳入其中,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
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环境的封闭性尤其突出。农村教师体普遍存在着对教育改革冷淡、知识的老化、职业理想缺失等现象。特别是在边远的山区,教师仍然凭借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施教,教师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不宽,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推行。农村专职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仅占34%,大部分为兼职,许多学校为了追赶形势而搞表面化的信息技术教育,没有师资,就赶着鸭子上架,让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者转行,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中考分数怎么查?
        (二)农村学校管理方式陈旧
        在现实的农村学校中,各种行政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对教师专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密的规制,使得教师在其专业活动中失去了应有话语权,成为专业生活中制度化的沉默的羔羊。一些教师管理制度本身缺乏对教师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官僚化的、专制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对教师应有的权利的轻视和剥夺,都容易使教师产生厌倦感。例如,农村
学校随意剥夺信息技术教师休息时间、任意摊派信息技术教师从事学校辅助事务现象屡见不鲜,这使教师更缺少自主与自我,容易产生被奴役感,造成教师身心上的极大压力和束缚。
        (三)信息技术教师身份模糊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是一个较特殊的体,定位很模糊,工作岗位和地位界定尚不明晰,诚如一位教师说:教学不教学,教辅不教辅,什么工作都做,角划分不是很清楚。除了从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外,几乎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兼任着大量、冗杂的工作,比如:校园网的维护、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为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甚至打字、复印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角,更多是充当学校技术员。在这种技术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外界缺乏对信息技术学科和教师本身的特性的理解和关怀,造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缺失。[1]
        (四)农村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不认同
        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较其他课程有更加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下,信息技术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科目,而自
动列为副科的一员,与该学科关联的知识和技能退居次要地位,在校长、家长和教师看来,信息技术课成了学生的调节课、趣味课。
        再有,农村教育资源中,很多是针对城市使用者而制作的,不太符合农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经验。这种信息化资源很难有效地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得到应用,自然也不会赢得农村社会欢迎。
        此外,农村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有所顾忌。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网络的使用,但是农村孩子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等方面意识还是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处理网上的不良信息。而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会给农村孩子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一些自制力差得孩子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农村学生家长观念比较滞后,信息意识淡薄,他们并不认同信息技术课程,无形中加剧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压力。
        四、对策建议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但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热情,因此必须积极化解教师心理压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成就感。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教育的投入,优化信息教育环境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2000 年国家开始在中小学推进校校通工程,2003 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提出了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升级农村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 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总理在《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设施还很缺乏,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没有电脑。在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当然离不开网络的使用,如果没有配套的电脑和良好的网络环境,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课将形同虚设。在访谈中,有的教师说我们学校有机房,但只有几台机器是好的,学生们无法在机房上信息技术课。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一个由社会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配套软件资源等构成的有效支援系统。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多方筹集资金、统筹安排,逐步分层地加大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电脑的普及率,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专业活动,为农村信息教师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