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研究
作者:王永贵
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7年第7期
自从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逐年增加,而高校教育资源是一定的,这就带来了高校教育资源与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与教育的发展程度不匹配,教育质量有所下降,许多大学生在四年的时间中还没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毕业步入社会。学生在经历了严酷的高考选择后,不论生活和学习都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首先是学习氛围的转变,没有了强制性的学习压力;其次是学习的动力不足;再次是高校宽松的管理环境,都会造成大学生学习懈怠。从客观上说,大学生已经成年,将来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再像高中那样对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压力学习是不合实际的,此时应该将教育重点放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人生职业规划上。
一些高校管理者、教育者并不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这种职业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形式上是存在的,但是却没有实质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只是走走过场,浅尝辄止,因此,很多学生没有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许多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主观上认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还不如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课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之上,这样能够直接看到教育效果。而真正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耽误时间,而且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将来的发展,思想素质过硬的学生总能厚积薄发,在社会上到自己的立足点,也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两者合二为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马加爵事件经过
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人才市场的竞争压力不断提升,高等教学的质量随着大学扩招而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大学生整体素养普遍下降,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一些学生将所有的精力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使得精神层面的提升有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逐步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充分说明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网络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信息传播迅速,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缔造者,信息的获取变得十分容易,这就使得许多信息没有经过过滤就上传到网上。大学生获取这些失真的或者垃圾信息后,由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形成时期,因此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和好坏,许多大学生相信了这些信息并将其继续传播,造成了整个大学思想政治环境的污染。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化特征,一些西方腐朽思想不断进入我国,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断侵蚀着青年的思想。由于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不够彻底,在遇到不良思想的时候无法分辨善伪,而这些思想又具备很大的诱惑力,大学生很容易被侵蚀,造成心理状况的变化。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暴露出来,这一悲剧事件反映了现在大学生正能量的缺失,积极的生活态度的缺失,究其原因,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忽视密不可分。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重新被予以重视,不管学生家长还是高校工作人员都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进行人生职业规划的时候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引,以保证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保持正能量,有判断是非真假的能力,即使在遇到择业困难时,也能正确面对,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迎接挑战。
目前对于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有良好的师资基础,主要是职业规划的融入问题,职业规划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是一种新的职业设置模式,主要是在高校扩招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模式,所以基于思政教育的层面来分析研究职业规划的意义和作用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以两者之间相融合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比较少。第二,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职业规划逐渐被高校教育所重视,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但是将两者统筹考虑、共同研究的文献目前十分稀少。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融合上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要实现学生职业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参与到教育实施过程中。人是可以思考的高等动物,主观能动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征,在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创造性地开发与学习,因此,要想真正将职业规划和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实际的教学成果,首先要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80后”一代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人才,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进行人生职业规划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去选择,但是从以往的现实情况来看,此种选择带有一定的被迫性,主要原因是,在高校学习的时候,不管校方还是社会以及学生自身都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生职业规划的重大作用。但是“80后”也是幸运的一代,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冰雪灾害等国家灾难后,深深地被社会正能量所感染,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可以说,国家大事件的发生弥补了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短板,虽然时间稍微延后,且这种现实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被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一代已经步入社会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目前的在校生以“90后”为主,“90后”一代相对于“80后”一代在思想上体现出一种惰性,不但不能主动参与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也不能从社会事件中获得精神给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二)教育机制的影响
当前的高校教育机制往往过度侧重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而对于思想政治领域的教育则不够重视,往往只是肤浅的一笔带过,并没有真正认真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指出:“一个合格的高级人才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需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人生态度始终积极向上。”但是从目前的高校教育状况来看,众多院校依然急功近利,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看作教育的首要问题和目标,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都会尽力实施,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拓展教学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加贴合社会学习相应专业知识。当然并不否认其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但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有拔苗助长之嫌,比如,不断培养学生应付企业单位的面试培训,将一些所谓的“小技巧”教给学生。当然这些表面的东西可以有,但是如果过度侧重于外在的技巧而不进行实际能力的培训和塑造,那么最终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代大学生所需的教育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意义上的教育,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需要建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才可以真正帮助其实现合理的人生规划。当前的教育机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忽视使得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思想领域出现与时代脱节的现象,而职业规划和思政教育的结合则更是欠缺。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强了党的政治理论宣讲,众多高校秉承党中央精神在理论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趋势来看,高校思政教育还是向着非主流方向滑移。据不完全的统计,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认为,目前通过课堂的思政教育可以使思想精神得到更多的升华,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一定程度的提高思想素养。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缺少针对性
要实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要让学生在多种教育方式下实现思想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最终更加准确地把握今后的职业道路。但是从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与真正的思想教育目标有着极大的差距,一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当代教育需求,很多高校思政教育集中在思政课程实施和形势分析上,整个教育过程,教师不够重视,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实施,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较浅。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资源相对落后,社会在进步,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在校生的精神需求,课程教材始终没有发生深刻改变,一直延用十几年前的教材,引用的数据和实例都已过时,没有鲜明的时代性,整个教学过程没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职业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提升,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过程的双向融合,因此,教育工作要从教学过程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持久性与分层性的融合。所谓持久性,指的是职业规划和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很长一段时期的
努力,要坚持不懈的去完成,不能半途而废。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仅仅通过简单的几节课程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施加正能量的影响,不断去除其在精神上的疑惑、思想上的缺陷,如此才能循序渐进达到教育目标。分层性主要的落脚点在于时间上和受教育者类别的把握,主要是指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思想基础的大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思想教育质量。
第二,主观性和引导性的融合。主观性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转变,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实现教育主体的转变,摒弃原本的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交流学习。所谓引导性,指的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再详细讲解所有的知识和内容,只是将其中的一部分提出,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其他的内容和知识。
第三,个性与共性的融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思想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准确无误地对新出现的事物或者思想作出准确的解释,而对于还没有进入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更加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阅历,面对一些新的思想时只是从众和接受,因此,只要将职业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就能够很快被大学生接受。需要注意的是,在两者融合的教育中,要进一步突出个性的发展与共性的融合,对于一些具有不同特征的社会思想,需要有针对性的、正面的政治理论作为引导,不断破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问题本源。
(二)从教学手段入手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实现思政教育和职业规划融合,必须寻一种全新的适应当代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教学成果。而要实现两者的融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两门课程内容的融合。职业规划和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相通点,就业过程中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挫折和挑战,这与思政教育的主旨不谋而合。而思政教育主要课程包括马哲、马经、毛概等经典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深刻分析这些基础思想教育理论都可以将其精华引导至职业规划上来。职业规划主要是院系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有效就业形势分析、社会市场基本情况调查等,这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来解释,而关键点则是如何进行两者关系的发掘与统筹,这需要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大力研究和实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