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月半节习俗
刘家月半节习俗
在兰溪有一特有的民俗活动叫月半节。
在中国,关于月半节的概念一般来说,是指元宵节(正月十五)和中元节(七月十五)。其中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人皆知。而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不尽相同;各地庆祝元宵节的方式更是精彩纷呈。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从考证,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一般认为在西汉以前就已经存在。元宵节的雏形其实是古代皇家的一种祭祀仪式,而这种仪式也只存在于宫廷皇家,民间并没有。到了东汉明帝时期,皇家信奉佛教;由于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就下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而这种方式也由宫廷逐渐地向民间传播开来,这就是元宵灯的来历。当然还有说法是元宵灯的习俗是源于道教,道教有三元之说,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而掌管三元则分别是天、地、人(水)三官,因天官喜乐,故在正月十五有燃灯一俗。
元宵节在经过几千年的沿袭演变至今,已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而庆祝这个节日的仪式在各地也是各具特,但不管存在那些不同,吃元宵(南方称汤圆)、赏花灯、舞龙、舞狮则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习俗刚形成之初并没有元宵节这一名称,而是到了汉文帝时期才下诏把正月十五这一天称为元宵节。当然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以及她的习俗内容还有很多的说法。
关于中元节,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个节日的其它名称可能较为人所熟悉。中元节的时间一般来说是在七月十五,南方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中元节其实是道教的说法,佛教则把这一节日称为盂兰盆节(在日本至今沿用这一名称),而在中国南方称这一节日为鬼节,客家人则称为七月半。
她的起源也已无从考证,但总的来说和佛道两教有关。道教认为七月十五这一天为地官赦罪日,因此在这一天要普渡孤魂野鬼。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有好多是信奉道教而不是佛教(比如唐朝皇家信奉的就是道教);在古代,官方还下令在这一天寺庙和道观要开设孤魂道场,来祭奠为国阵亡的将士。正由于这一影响,在民间人们也在这一天来祭祀已故的亲人。
而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一天不仅要为孤魂野鬼超度亡灵;还是纪念孝子目莲的日子。目莲的故事见于《大藏经》,主要是讲他在阴间见到已故的母亲在阴间受到一饿鬼的折磨,而他用钵盆装饭菜给母亲吃也被那些饿鬼抢走。后来他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所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佛祖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总之,中元节是一个祭祀的节日。她的内容除了祭祀以外还有放河灯、超度亡灵、校籍辰(这两项是佛道两家所特有);而祭祀的形式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祭奠先人。
相比于上述元宵节与中元节两节,至今留传于浙江兰溪黄店一带的月半节就让人知之甚少了。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带留传至今的月半节在中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其它地方几乎没有类似的节日。所以这个节日具有她的独特性。
月半节又称大年月半、猪羊会。她最大的独特性就是节日的周期,在中国各个传统的节日每年都有,而月半节则不是年年都有,她的周期为8-10年一次。另一个独特性是这个节日并不是全民共庆的盛会,而是以村为单位庆祝的一种节日盛会。在这一带至今有以白露山脚、王
家、刘家、高丼、太平桥、夏唐、东坞、太平桥、百步岩、清塘何、下章等17个村有此节日。其中活动最为广泛、最为盛大、最有特的是白露山脚、王家、刘家、高丼四个村。第三个独特性是庆祝的时间之长是其它节日所不能比拟的;这个节日的庆祝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活动时间长达半个月,可以说在中国各种传统节日中是极其罕见的。正因为具有这些区别于其它节日的独特性,所以到了月半这一年,当地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
起源:
由于不是全国性或大范围内的节日,因此并不能在各种史料中到关于月半节的记载。而在当地也不到关于它的起源记录,只能在祖祖辈辈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信息中了解月半节的起源。当地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月半节形成于明朝前期,兴盛于明末清初。但据分析,月半节的形成可能在南宋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出现。因为月半节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纪念晚唐时期因“甘露之变”而被害致死的宰相舒元舆。
舒元舆祖籍东阳市上卢泉塘,在其祖父这一代徙居今兰溪市万罗山(今白露山北麓)下的垷坦村。弟兄五人其为长,下有胞弟四个,兄弟五人皆中进士(亦说兄弟四人)在历史上传为
佳话。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官至御史中丞(民间称丞相)的舒元舆为铲除宦官重振朝纲,同李训等人发动史称“甘露之变”的太平之策,后因计划败露惨遭腰斩。二十年后即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得以昭雪,晋封为光禄大夫上柱国乘仙公。同年十一月,敕建乘仙祠(今乘仙殿),以祭元舆之功绩。次年其孙舒锡将其遗骸由长安移归故里安葬,在今白露山西南棋盘石下,当地人称三相坟。
现今有此节日的17个村庄均分布在白露山麓周围,相距甚近。而这个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舒元舆,而刘家村主要纪念的是舒元舆的母亲,刘家《刘氏宗谱》上称之为鸟母娘娘。舒元舆归葬故里后,他的直系后人肯定是每年都会通过某种祭奠仪式来纪念他们先祖的功绩,而经过漫长的演变,周边其它姓氏的村庄也开始祭奠这位乘仙公,以至于后来迁居于此的其它姓氏先祖也入乡随俗,共同祭祀乘仙公。当然各姓氏先祖们祭祀祈福的愿望可能并不尽相同。
周期:
关于月半节8-10年的周期,在当地也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能说出一些来历。众所周知,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就是礼器与祭品;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现在
当地用来祭祀的礼器有銮驾、华盖、旗帜等。祭品则有全猪、全羊;当然还有祭祀中不可少的蜡烛、香、纸钱等。而对于古代贫苦的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祭祀活动肯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每年用全猪全羊来祭祀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就形成一种风俗,即每年的祭祀活动由不同的姓氏村庄(姓氏家族)来承办。这样既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举一村(族)之力来举办这种祭祀活动肯定能办得隆重盛大。
活动内容及时间:
每次的月半节活动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一般来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认月半;二是:过月半(也称做月半)。认月半的时间一般是在正月的十四至十六;具体举行活动的日子应去乘仙公塑像前祈讨,先从十四这一日祈讨,如果不成,再讨十五,依次循环类推,直到日子讨成为止。祈讨前要先进行简单的祭拜,祭拜完后拿顺告(当地方言,也称阴阳卦)往地上扔去,如果出现阴阳卦,那么日子就祈讨成功,如果出现阴卦或阳卦,则再祈讨下一个日子。
日子确定后,在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在古代女人是不允许参加这种仪式的,现在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故不分性别都可参加)迎举着銮驾、旗帜,抬着香亭,敲锣打鼓去往乘仙
殿把乘仙大帝塑像迎接到村中的祠堂。乘仙大帝塑像迎接到祠堂后,每家每户拿着三牲到祠堂祭拜乘仙大帝。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在乘仙大帝像前摆上供品,然后点烛守夜到天明。过了几天后,用同样的方式把乘仙大帝塑像送归乘仙殿,至此,认月半活动正式结束。
认月半活动结束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为在腊月中旬举行的过月半做准备了。比如开始饲养在做月半时用来祭祀的猪和羊(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月半祭祀用的猪羊都是公的);制作或购买用来装扮猪羊的饰品,如剪纸、刻画、花卉、走马灯等。一般都是寓意吉祥的饰品。还要通知各个亲戚朋友到时来参加活动,一起分享节日的喜庆。还有要派人外出联系剧团,做月半时要请剧团来演出助兴,一来是演出给乘仙大帝公观看,相传乘仙大帝喜欢看戏。二来可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而在古代,还要准备做月半时所需的柴禾。当然现在很多人家都已经使用燃气,而且在农村柴禾也比较丰富,所以现在的人就不需要来准备这一项。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在农村柴禾不是每天都要用的吗,为什么要特地准备呢?这也是有原由的。因为月半时家家户户来的客人比较多,都需要接待,所以对柴禾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在古时候形成一条规定,在村子后面的山上特地划出一块山头,禁止任何人砍伐,以备在月半年间举行活动时全村的柴禾之需。因此这块山当地人就称之为月半山。
中元节风俗有哪些
做月半期间村里还要选出组织活动和主持仪式的头手(即司仪),头手一般来说都是由族中年纪或辈分比较大的人担当,而且月半节的头手并不是由一人或二人组成,而是由族中每个房头选出一个代表组成,刘家村就有十多位头手,它的数量是由族中房头的多少来决定,这也是体现了一种公平原则。头手的职责除了组织和主持月半的各个活动仪式,还有一项比较大的职责;就是协商解决族中的争端、分歧、各房头之间的矛盾以及族中大事的决策。以使整个族能和谐共处,蕃衍盈昌。
在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后,到了腊月,就要开始做月半了。具体的时间和认月半时一样,要要去乘仙公那里去祈讨,一般是十二月的十四到十六三天中的一天。确定日子以后,在头一天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羊。杀猪羊也是有讲究的,和平时的宰杀是不一羊的,首先要保证猪羊的完整性,因此在猪羊的尾部、脊梁、头部要留有毛,不能全部拨光;其次猪羊的头不能砍下,要和身子相连;第三就是猪羊的内脏也必须挂在猪羊架上一起祭祀,乃至于猪血和羊血也得处理后另行祭拜。就是猪羊身上的东西一样都不能缺少,以体现其完整性,同时也寓意人们追求圆满之意。杀好后的猪羊披放在特制的架子上,这种架子也称作猪羊架。然后用饰品来打扮猪羊,每家打扮的风格和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只要表现出人们的虔诚敬仰祈福禳灾之情就可以了。
刘家村与白露山脚、王家村所不同的是没有认月半这一程序。也不用祈讨,就是叫“管日子”的先生管定一个好日子罢了。
白露山脚、王家村在翌日一早,还是用认月半时的仪式把乘仙大帝塑像恭迎至祠堂,然后每家每户抬着装扮好猪羊到祠堂祭祀乘仙大帝。祭祀时先把猪羊抬进祠堂按规定的位置放好,然后再行祭拜,祭拜完后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于此同时,邀请来的剧团也开幕献戏,同庆月半盛会。刘家村是到蟠山殿去吧蟠山大帝接回到宝训堂的。
而正因为祭祀时要用全猪全羊,因此月半节也被称作猪羊会;而月半这一年因为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庆祝盛会,当地人把这一年称为“大年”,因此也就有大年月半一说。猪羊在祠堂的供奉一般会持续一天一夜,所以在供奉期间,亲朋好友、外姓村民、邀请的贵宾都可以到祠堂参观各家的猪羊。而本村的人们也可以从别家的猪羊打扮中学习借鉴,期待在下一个月半节时把猪羊打扮的更漂亮。至于祭品为什么选择猪和羊,也有一种说法,猪肥为壮,羊大为美,即猪壮羊美,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丰衣足食,幸福美满;同时也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供奉一天一夜以后,各家就可以把猪羊撤回,撤回家中后,把猪羊的头割下,再拿到祠堂
祭拜蟠山大帝公,祭拜完后,就是把蟠山大帝送归蟠山殿,历时近一年的月半节活动也就宣告结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