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大学生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发布实施,党的农村工作条例颁布施行,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展望“十四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牵住农村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与乡村振兴【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时代的大学生与乡村振兴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
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新时代的大学生与乡村振兴2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
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一.把握一个重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
二.强化一个带头:干部的引领和表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众增收,让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突出一个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新时代的大学生与乡村振兴3
网络直播推销民宿、抖音短视频推广蓝染技艺、设计美丽乡村海报、打造乡村爆款在线活动……在新学期的课堂上,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的师生分享了他们的暑期实践
活动。这个暑假,学院185名学生走进嘉兴桐乡横港村,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乡村之美,学以致用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导下,高校鼓励、号召、支持大学生走进乡村,很多大学生也在积极参与振兴乡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给乡村带去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近日,记者走近部分大学生,听他们讲一讲和乡村之间的故事。
变身带货“小能手”
每天一起床,浙江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夏永丽就打开电脑,登录各大新媒体平台,查看前一天推送的文章和视频的点击量。“我们开通了宣传桐乡横港村的,在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上做推广,还开了微店卖土鸡蛋等特产。”这个暑假,她和小组同学的任务是在互联网上宣传横港。
横港村离乌镇景区大约5公里,经过3年多的美丽乡村改造,这个平凡的江南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暑假,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的乡村振兴新媒体创意创新创业孵化班,就把课程的实践基地放到了横港村。
第一次走出课堂,面对陌生的乡村,同学们也提前做好了准备。夏永丽所在的电商组,通过前期的摸底讨论,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在新媒体平台宣传横港,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美丽的乡村。
不过,新媒体推广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比如在抖音,尽管视频都是精心拍摄的,但因为是新号一开始没什么流量。夏永丽说:“我们最近在学习一些网红博主的视频,看看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虽然困难重重,但整个实践过程同学们收获不小。“刚开始我们只知道微店可以卖东西,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操作,这次实践下来所有流程都清楚了。”夏永丽说,直播的时候有不少网友留言说村子很美,微店里卖出东西的时候也特别有成就感。
“利用新媒体振兴乡村,这是乡村发展大趋势。”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项目负责人刘燕说。由于疫情影响,今年不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转战网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化身“带货主播”,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帮农民带货、助农民增收。
“新鲜酥脆的山核桃仁,每包98克,买三免一,只收两包的钱。”“酱汁牛肉等口味的苦荞锅
巴,4包只要29.9元,超级合算。”“原生态无添加的土蜂蜜,含有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这个假期,浙江农林大学“直播助农促发展”社会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当起了直播间的“网红”,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帮助农户推荐各种农产品。第一次直播吸引了2023多人次进入直播间,销售出2023多元农产品。
7月29日,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鸿鹄实践小队则来到绍兴龙西村卖香榧。同学们在龙西村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开一场直播,有时候直播场地就放在大山中。直播时,同学们轮番上场,详细讲解了香榧的典故、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等,还介绍了龙西村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情况,直播吸引了8000余人次观看,成交了16笔订单。
“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提前准备各种资料,还爬了两个多小时山到香榧种植基地。”小队成员沈杭棋告诉记者,直播卖货比想象的要难,前期要在新媒体平台推广,直播时要带动气氛,还需要多实践多学习。
除了直播带货外,同学们还注册了名为“鸿鹄杂货店”的微店,他们打算把香榧放在微店上售卖。微店注册满10天,已经有1000多元的收入。团队成员赵嘉莹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打开香榧的销路,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香榧这一浙江特农产品。”
大学生走进乡村,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但只有开始做了,才能到彼此的契合点。刘燕说,不少学生是第一次参与乡村实践,也是第一次到乡村实战做电商、短视频和活动策划,可以让他们到不足和差距,在后续学习中提升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
争当发展“助攻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