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
河南农业2018年第4期(上)
河南省农业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  主办林州地处太行深山区,86%的面积是山地和坡地,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称。2017年,林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步伐,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引导发展中药材、小杂粮、经济林、绿畜牧业等四大产业,并与旅游、扶贫攻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使林州市农业逐步从分散种植、粗放管理、低端加工向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方向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林州特的农业结构调整之路。
2017年,林州市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4万hm 2,其中油葵、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面积0.22万hm 2,谷子、豆类、红薯等小杂粮面积0.73
万hm 2
,中药材面积0.23万hm 2,经济林面积0.17万hm 2,蔬菜面积0.05万hm 2。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粮食、经作、油料种植结构渐趋合理。2017年秋季粮食、经作(含中药材、棉花、蔬菜等)、油料作物面积分别由2016年的94.9%、2.8%、2.3%调整为 74.4%、13.9%、11.7%,粮食占比大幅下降,经作、油料作物占比增幅较快。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快。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油葵等播种面积由 2016 年的53.33 hm 2提高到 2017 年的909.67 hm 2,增幅达到134%,增产增收的同时也为林州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实现了农景变风景、市域变游园的转变。
(二)特农业产业壮大,优势农产品向经营规模化发展
一是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7 年,林州市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0.34万hm 2,累计达到1.67万hm 2,培育了黄芩、丹参、菊花、柴胡、板蓝根、冬凌草等六大品种,建成了茶店乡菊花、黄芩种植带,桂林镇丹参、桔梗种植带,任村镇、东岗镇柴胡种植带,横水镇冬凌草种植带,石板岩连翘、柴胡种植带共5个中药材种植带。二是小杂粮稳中有增。谷子、红薯分别由2016年的0.374万hm 2、0.479万hm 2增加到2017年的0.506万hm 2、0.727万hm 2,增幅分别为25%、29%,
建成了20多个集中连片的小杂粮、红薯种植基地。三是结合“六个一”工程,打造了16个核心面积为33.33 hm 2、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同时为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红旗渠农产品精深加工园项目建设,主动与知名企业对接,寻求技术、资金、市场的支持,力争实现“本地产品本地造、本地产品不愁销”的目标。二、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长远规划
一是个别乡镇重点区域调整不到位,调整方向不突出。临淇镇东南公路(牛庄、孔峪、李家寨、付村等),原康镇东南公路(秦家岗、大安、寨南北等),五龙镇翟阳公路两侧(中石阵、石官、西将等),东姚镇翟阳公路两侧(南窑、冯举沟村),姚村镇迎宾大道,任村镇任村等重点区域尚未调整到位。城郊乡、石板岩、四个街道办事处要求全域调整的地块仍有部分地块种植玉米。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缺乏长远规划,调整的品种或产品的质量没有紧跟市场变化,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二)乡镇财力投入不够
很多乡镇投入资金较少,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受阻。原康、临淇、东岗3个乡镇农业结构调整资金目前尚未拨付到位。其他个别乡镇资金调整投入较少,致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农村种植什么不愁销路(三)农民意识跟不上,引导宣传不到位
一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因循守旧。当前农村劳动力以老弱病残居多,文化水平低,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不敢去尝试,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二是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新型农业推广困难。农民受传统种植模式影响严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致使土地流转相当困难,统一种植管理无法顺利进行。
(四)基础设施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
各乡镇土壤结构复杂,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制约农业结构调整工
作。同时乡镇技术人员少,骨干技术力量不足。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不畅,与企业链条不衔接
一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二是许多种植规模大、口感好、品质高的产品不到合适的销路,即使到销路,也是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低下。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明确方向和重点,形成特产业,做好长期规划
强化品牌意识,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长期规划,通过特和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引导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技术水平,转变观念,重视质量和效益提升,发展无公害绿农作物,努力打响无公害绿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
(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好产销对接
鼓励建设和吸引一批优秀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品牌效应。
(三)突破思想禁锢,加大宣传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先要解放思想,特别是乡、村两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彻底解放,要敢于突破旧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引导农民从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劳作中解脱出来,科学选择适宜的农业结构做精、做细、做出特。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农业基础实施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各相关部门、乡镇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五)重视科学技术,抓服务积极与市内外、省内外相关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技术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等方面的信息,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举行专题讲座。
(六)重视金融扶持,培基础银信部门要用足用活农业设施抵押、联贷联保、土地流转抵押、政府贴息等信贷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林州市农业结构调整成效、
存在问题及建议
林州市农牧局  高玉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