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句的美趣
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主题、形式与炼词方面的探讨的。朱自清先生是我们公认的散文大家,其语言的精美与清丽历来被人称道。朱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语言优美,意味醇厚,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与词语。本文就拟对《荷塘月》中带“一”字的句子作点赏析。
文中的“一”字句如下:
(1)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3)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4)路的一旁,是些杨柳。
表示数量少的词语(5)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6)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7)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8)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
(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10)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11)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1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1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14)峭楞楞如鬼一般。
(15)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16)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17)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18)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9)月光如流水一般。
(20)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21)乍看像一团烟雾。
(2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
(23)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
(24)树一例是阴阴的。
(25)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26)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27)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28)猛一抬头,已是自己的门前。
“一”字属于“数”的范畴,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少”的意义。但仔细分析一下本文中它们在句子中的地位,我们会发现它有许多不同的作用。为准确认识“一”字句在文中表达上的审美意义,我们将带“一”语素的词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成词,一类是非合成词。前者是一个词语,后者是表示一个数的概念。前一类词由“一”字加另一个字组成,表明它在句子中失去了作为“一”字表示数字的意义和作用,而只表明一个词,是一个具有固定结构的语言形式。如(1)(6)(7)(8)(9)(13)(14)(16)(17)(19)(24)句。这些句子中的“一”字词,只作为与其它合成词一样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而存在。但仔细分析,我们又会发现它们也有一些不同,如“一番”、“一例”是表示概括的,“一定”是表示肯定语气的,“一般”是表示比喻的。这几个词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尽管这个完整意义是十分有限的。
非合成词主要是表示“数”的意义。在“数”的内涵中属于“少”的范畴。如(2)(3)(4)(5)(10)(11)(12)(15)(18)(20)(21)(22)(23)(25)(26),这些句子中的“一”字词,是表示对事物数目的判断。“一条”“一个”“一片”“一丝”“一道”“一带”“一粒粒”等词语只是说明数学上正数最少的单位,是具体可数的数量。也有的是表示抽象的数量,例如“一些”。这个词虽然表示事物的少数,但究竟多少是不可数的,只是大概一个约数,只是对事物数量上的模糊的判断,是数方面的模糊词语。 (28)句的“一”字是个例外,它在“抬头”的环境中,只是表示动作发生的过程,表示“抬头”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为什么朱自清先生喜欢在文中运用那么多的“一”字句呢?是偶尔用到,还是有意为之?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不难,只要我们着眼于这篇散文中另外的精彩词语和意境或情调就可作出符合作者原意的回答。
朱自清先生是非常讲究炼词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这篇散文的第五段中被人们称道不已的“泻”“浮”“笼”“画”等动词看出先生对用词的讲究程度。精致的用词可以产生以少胜多及创造特定意境的艺术效果。形象与诗意都是散文家的追求。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字也是与形象感与诗意有某种联系的。熟悉《荷塘月》的人们都明白那种自甘寂寞的心情是朱先生一人独有的。生活众多的角给了他众多的期待,同时导致他心理紧张与烦躁不宁。此刻他沉于淡淡月淡淡荷香和树隙间一两点路灯光与树影取得“和谐旋律”的清静安宁世界里,这世界是孤独的、寂寞的,有些阴暗,显得有些清幽与深邃,正因为这样,许多事物就看不很清楚,只能看出个大概。人在内心处于安逸恬适的状态时,就会在客观世界中到微小的事物来安慰内心的寂寞,以达到一种和谐。这和谐的情境具有完整的意义,确实像“一片天地”,像“另一世界”。心灵的寂寞、忧郁与荷塘的幽暗、朦胧取得了有机的统一,所以朱自清先生
总关注“一”的事物,实现与内心情绪的相照应。他敏感地看到“一片”荷塘,“一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一层”淡淡的云,“一带”远山,“一道”碧痕,“一两点路灯光”等“一”字构成相对完整的审美实体。他喜欢沉浸在这“一”的世界里。这里没有人来打扰,没有附近的喧闹,独有一片天地,真正是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清朝画家道济画过一幅画,叫《桃源图》,矮小的民房后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山,把小村与外界阻隔开来,实现了真正的桃源世界。这一定也是朱自清先生的理想,这个理想之地与外界隔离开来,形成一个自己可以沉浸其中的世界。对“一”字的喜爱,是作者特殊心境的必然,是心境对物境的关照的结果。
实际上,“一”字在古诗词中一直被诗人词人广为应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遥望洞庭山水,白银盘里一青螺”等。为什么古代诗人那么喜欢用“一”字而不用别的表数字的词呢?
我们认为数字“一”可以有三种特殊的作用。第一,对比效果。我们知道,“一”在数学里是有实在意义的最小数目,由最小数目与特定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就有了特别醒目的对比性审美作
用,仿佛浮雕一般,在诗句的意境当中就具有“万绿丛中一点红”一般的凸显审美效果。这完全是对比的作用。艺术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常常采取对比手法,借这种手法实现想重点突出事物的目的。写作总要讲究修辞,而“一”字刚好与《荷塘月》要表达的情意相符合,于是它被朱自清一再地运用。“一”字具有了炼字的修辞美感,同时我也可以品悟出先生古典文学用词的修养。
第二,“一”字符合文学作品创造形象的要求。文学的重要手段就是创造形象。借形象来感染读者的心灵,作用于读者的情感,起到陶冶心灵影响思想的作用。在把美的对象具体化的途径中,数字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而在众多的数字中,最具表达效果的,又首推“一”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七八个星”与“两三点雨”非常具有可视的审美效果。“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以细致的笔墨创设了形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在黑黝黝的荷塘周围那“一两点”路灯光就特别醒目。以宁静的心境关照物境,自然会特别钟情于微小的事物。
第三,是空间宇宙意义。在前面的诗句中,杜甫让“白鹭”与“青天”对应,“沙鸥”与“天地”对应,王安石也将“水”与“田”对应,张孝祥为了突出心胸宽阔气象宏大,将“三万顷”的洞庭湖水
与“一叶”“扁舟”作对照。这里是哲学中的空间意义在文学里的生动表达。空间意义向来被文学家重视,他们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发掘空间意义。“仰观宇宙之天,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人生固有许多困惑,借万物以排遣心中郁闷,以求心灵自由与感情舒展的愉快。“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将眼前洞庭湖的视域扩大到更为广大的空间,无限与有限的生命内涵大概也由此得到较为满意的寄托了。为了更好地表达文人内心的不如意及希望在广大的空间获得安宁的生命感慨,作者常常要描写空间或创造一个独立的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世界。根据事物总是相对性地互相联系着这一哲学思想,我们不难理解汉字“一”字所包涵着的无限大的意义。相对的小实际上包涵了绝对的大。封闭性的“一”包涵了封闭性的更为广大的孤独世界,这是精神性的物质性空间,这是哲学中相对性与辩证性的统一。朱自清一再地选择“一”字,就是要在“荷塘月”下创设一个独立的只属于他独享寂寞的清冷天地。现实太烦琐、太冷漠、太不如意,也太侷促,现在要让自己清静,沉浸其中,归于其中,完全占有这一种宁静与自由。这个世界的大小与内心精神需要同在。“一”字意境涵有一片没有杂质的刚好符合先生此刻心情的哲学空间存在,这就是作者的精神世界。“一”就是他的精神世界。也就是他的冷清、宁静而完全独立于喧嚣之外的广大的哲学世界。虽孤独又不孤独,这是文人朱自清的财富。
(尹 平,浙江省宁波市北仑职业高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