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放假的国定节日每年有七天,元旦一天,春节三天,劳动节一天,国庆节两天。
春节和国庆是大节,已单独写过,元旦和劳动节仅休息一天,只能算小节。另外还有三八妇女节、儿童节、青年节之类,都只与特定人有关,即便放半天假,终归不是全民性节日。
元旦,公历年的第一天,也是日历簿第一张,怎么说都该是个节日。记得那时一般会组织
些联欢活动,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普通游戏吧。工厂及有些单位,会把国庆时搭起的临时彩架门
楼重新装饰一番,把“庆祝国庆”改为“庆祝元旦”或“欢度新年”。那时还没时兴新年倒计时,元旦前夜跟普通周末没啥差别,都正常按时睡觉,完全不能和除夕夜相比。而劳动节,重要性还不
如元旦,就等于是给劳动者增加一个休息日,基本没什么活动,全家人凑一起吃顿节日饭而已。总之,元旦和劳动节在民众看来,也就是提供了休息和走亲访友时间。何况这两个节又没有专
有好吃物。
相比于七天国定节日,另一些不放假的民俗传统节日倒是很有些自发性热闹的,比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鬼节(中元节)、中秋、重阳、腊八节等。这些节日都是中华民族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发展衍变传续下来的,哪怕只是个传说,哪怕只剩了形式,哪怕传
承中已有变样,终归没有中断,没有失传。有人要禁,禁不了,想灭,灭不绝,它们实实在在
已根深蒂固融化在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潜意识中。不过这些民俗节日,对于大城市人来说,
有的正渐渐淡去,至少不那么热衷了。如小时候的元宵节,既没灯看也不吃汤圆,且那天一般
来说已开学,基本没什么节日感了。七夕和腊八那个年代也没啥花样,这两节的名称也是稍大
一点后才知悉的。
清明节,知道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不过那时我家没有要去祭扫的墓,实际等于从没过过这
个节。
立夏是留下些印象的,因为那天我们小孩胸前要挂个鸡蛋。鸡蛋是煮熟的,外面用彩丝
线编织成个正好装入鸡蛋的小网兜,即蛋套,然后一人一个挂脖子上。往往白天里挂了段时间
之后,经不住诱惑,也就把鸡蛋吃了。三八妇女节放假吗?国家规定:放半天假
端午节,农历的五月初五,这是个民俗大节,花样多多,印象很深。记得那天我们小孩胸
前会挂个小香袋,是用漂亮的绸布缝制成,外面还用丝线绣上点图案,也有的还会弄个小穗。
香袋里不知装的什么,味儿香香的,甚至有点冲鼻,说是为了驱虫,那个时节正是蛇虫开始活
跃时期么。隔壁弄堂有的人家还会在小男孩额上用雄黄酒写上个“王”字,将山中大王老虎自比,也是为了驱虫避毒吧。不过我家从没在小孩额上写过字。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的。那天许多人家还会在门上插几根艾草之类,也是驱毒避邪。端午节最重要的是吃粽子,也
许正因为有了粽子,端午节才得以永存于人们心中吧。不是么,雄黄酒早不喝了,香袋也不挂了,“王”字也不写了,艾草也不插了,这些似乎都无关重要,只要粽子还在,只要人们还想吃
粽子,那端午节就不会忘,就还得过。至于赛龙舟,那时我们小孩还不知道,也没看见过。
鬼节,即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既是祭拜祖先,也要祭祀鬼魂。这个节没留下多少印记,只记得很小时候,有一次我们小弄堂的泥地上插了很多香,一片星星般的小红点,也忘了是谁
家插的。之后再没留什么印记。
中秋节,也是大节,对我们小孩来说,有好吃的月饼,当然就记住了这节,也期待着过这
个节。至于中秋节的含义,为什么吃月饼,则从没关心过,只知道是家人团聚。月饼自家做不了,全去店里买,那时月饼有三大类,广式、苏式、潮式,三分天下。素食月饼那时也许有,
没注意过。广式,自然是杏花楼最有名,知晓度最高,那个绘有漂亮的嫦娥奔月图纸盒,一盒
八个,是节日最佳礼品。广式月饼主要有豆沙、五仁、莲蓉、椰芸、冬芸、火腿等。苏式月饼小,做法和味道与广式绝然不同,那层酥酥的皮很受小孩喜欢,与广式相比,它更亲民,价低,吃得略多。苏式月饼主要有百果、椒盐、玫瑰、豆沙等。潮式月饼,现在上海已很少看到,那
时在上海也占得三席之一。潮式月饼是用纸包着的,纸被里面月饼的油浸润得油光发亮,看着
感觉挺好。潮式月饼跟广式的差不多大,但薄一些,皮像苏式,但不酥脆,它是介于广式和苏
式之间。潮式月饼主要有椒盐、水晶、玫瑰、百果、枣泥、豆沙、猪油等。不管哪种式样,每
个月饼都会标出是什么馅,广式是模具压出的立体字,苏式是红印章字,潮式是印在外包纸上。哦,中秋节还会烧芋艿鸭汤,小时候吃过,不过不知道和月饼有什么相关性。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故也叫重九节。小时候对重阳节的印记只有重阳糕,花花的有
点漂亮,上面点缀些五颜六的丝丝条条蜜饯果脯,还会插上一面小旗。
关于节日特吃物,月饼和重阳糕自己不做,都是店里买的,粽子那时店里好象没有卖,
家家都是自己包的。这包粽子可是项不小的工程。记得那时小弄堂里节前好几天就开始热热闹
闹的,尽见粽叶,有新买的碧绿的,也有去年用过的有点变黄的。先把粽叶放锅里煮一下,再
拿个大盆浸水里,然后一张一张擦洗一遍。糯米么先洗净,放点水,直到一粒粒都泡得白白胖
胖了,可爱几分。赤豆也要浸的,然后和糯米放一起调匀,这时就可以包了。我那时小,只有
看的份,都是奶奶或母亲包的。大的粽叶只拿一片,小的则拿两片三片,两手握住粽叶向内一折,形成一个底为尖角的漏斗型,再一手捏住,另一手用小勺舀糯米放进“漏斗”,直到满满的,捋去外边米,把粽叶折弯覆盖上,手掌拍几下,紧紧实实了,按住,然后取一根细麻绳一头咬
嘴里,一手将粽子这边那边的缠绕三圈,收紧,打个结。这样,一个结实饱满的粽子就完成了。
包完了,放最大锅里煮,一会儿满屋子就弥漫了粽叶香气。那几天小弄堂里这样的香气是
不绝于鼻的。有时侯,哪家包了新花样粽子,会每家送上几个,算是给邻里小孩尝个新鲜。那
时的粽子,最多的是赤豆粽,还有白米粽、小米粽、红枣粽,都是蘸糖吃的。记得我家曾有几
个景泰蓝铜叉和几个中间被隔成两半的景泰蓝铜小盘,吃粽子正好用着它们,像是吃粽子专用
餐具似的。那时肉粽也包,稍少些,把肉去皮,切块,膘要多瘦肉宜少,浸于红酱油中,包时
塞于粽子中央,用糯米将其围裹住,这样,煮熟后膘油被膨胀开的糯米吸收,两相互补,相滋
相润,那味儿,又何止是一加一等于二,满口喷香呵!
那时糯米是限额供应,所以很多时候是用粳米代替糯米,也偶有用籼米的,这样味道口感
自然要差些。粽子的形状么,基本都是四角形,有正四角的、尖角的、枕头形的,也包过六角
形等其他形状的,是将两个小三角形的对接成一体。那只是好玩而已。
(2021.1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