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机器保善及故障排除
1. 泵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 无 油 排 出 | 1. 回转方向错误 2. 泵没有转动 3. 泵轴折断,转子没有转动 4. 吸入管堵塞 5. 油箱过滤器堵塞 6. 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7. 油之粘度过高 8. 回转数不足 9. 吸入管之氣密不良 10.油箱过滤器在油面之上 11.菜片不能从转子糟中滑出 | 马上停止,更正电机之回转方向,如任其继续转动将为烧毁破坏之原因。 修理连轴器。 修理泵,确认回转数,压力是否在规定之上,轴心是否对准。 检查吸入管路。 清洗过滤器。 更换较大容量者,为泵容量之2倍以上。 更换油重,设置加热器。 以规定回转数驱动。 检查吸入管路。 加油至液面计之基准线。 修理泵。 |
B 杂 音 大 | 1. 吸入管小,堵塞 2. 油箱过滤器堵塞 3. 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4. 油之粘度过高 5. 在双连泵时,吸入管错误 6. 油吸入管吸入空气 7. 油泵油封处吸入空气 8. 油箱内有气泡 9. 油面过低 10. 轮叶不能从叶片槽滑出 11. 由联轴器发出异声 12.油箱通气孔堵塞或容量不足 13.超过规定之回转数 14.超过规定之压力 15.轴承磨耗 16.凸轮环磨损 17.泵盖紧不良 18.泵破损 | 吸入真空度应在200m mHg以下。 清洗过滤器。 使用泵容量2倍以上的过滤器。 更换油重,设置加热器。 注油于吸入管,查出不良处并修理。 检查轴心是否对准。 检查回油管配置。 加油至基准油位,双联式泵不可分别使用不同油箱。 修理泵。 联轴器破损换新,轴心对准不良重新装配。 清洗通气孔或理换。 检查回转数。 检查压力计。 修理泵,确认轴心是否对准。 异常磨耗,系油髒、油中混入水分,油之粘度不正常使用时油温过高等。 再装配泵,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更换泵。 |
C 油 量 不 足 | 1. 无油排出 2. 吸入真空度过大,因吸入空气引起空触现象(cavitation) 3. 转子cartridge磨耗,内部漏油大 4. 泵油盖上紧不良 5. 油粘度过低 | 参照(A)项 检查吸入油滤油网、及配置(尽量用软管或直管)。 修理泵。 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更换油重,加装冷却器。 |
D 密封圈处漏油 | 1. 密封圈破损 2. 内部漏油多 | 更换轴封 修理泵,检查油粘度 |
2.溢流阀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 压 力 过 高 或 过 低 | 1. 压力高定不当 2. 压力失调 3. 提动阀没有正确在座面上 4. 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5. 弹簧之力太弱 6. 提动阀阀座,平衡活塞座磨耗或座上有灰尘 | 重新做正确的设定。 检定压力计。 取出提动阀再重组或交换提动阀,拆下调整螺栓,由外面用引导棒轻击提动阀数次,也有修好可能 拆下上盖检查阀芯之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等杂物阻塞。 更换弹簧。 清洗或更新。 |
B 压 力 不 安 定 | 1. 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2. 提动阀不 3. 提动阀异常磨耗 4. 油中有空气 5. 提动阀座有灰尘 | 检查阀芯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阀芯动作是否圆滑,以及弹簧状态。 将导梢上下压数次,大都可以修好。 更换提动阀,检查液压油是否髒。 排除空气。 详见(10)项,液压油污染。 |
C微小压力振动(历寄害时发出异音) | 1. 提动阀异常磨耗 2. 泄油口之空气 3. 与其他控制阀共振 4. 油箱配管不良 5. 流速过高 6. 排出口有背压 | 更换提动阀,检查液压油污染程度。 排除空气。 见(6)项,共振、振动及噪音。 重新配管。 更换较大控制阀。 使用平衡活塞型。 |
3. 减压阀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压力过高或过低 | 与(2)项溢流阀同 | 与(2)项溢流阀同。 |
B压力不 | 1. 阀芯动作不良 2. 提动阀不 3. 提动阀异常磨耗 4. 油中混有空气 5. 排油之背压变动 | 阀芯中央之小孔(orifice)堵塞,调查排油量。 详见(2)项溢流阀。 详见(2)项溢流阀。 排除空气。 与其他控制阀之排油管分阀,尤其在液控阀更须注意。 |
4. 流量控制阀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压力补正装置不动作 | 1. 阀芯中附有灰尘 2. 套筒内小孔附有灰尘 3. 油出入口压力差小 | 分解清洗。 分解清洗。 最低10kgf/cm2。 |
B流量调整轴之回转紧 | 1. 调整轴上附有灰尘 2. 使用于量入方式,其二次压力高时 3. 啓流点以下刻度,一次压高 | 分解清洗 降低压力后调整。 降低压力后转动。 |
5.方向控制阀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由人工操作阀杆之油封漏油 | 1. 油封破损 2. 排油口有背压 | 更换油封。 背压须在0.4kgf/cm2以下。 |
B机械操作之阀芯不能动作 | 1. 排油口有背压 2. 压下阀芯之凸塊角度过大 3. 压力口及排油口之配管错误 | 同上。 凸塊角度应在30摄氏度以下。 修正配管。 |
C电磁阀线圈烧损 | 1. 线圈绝缘不良 2. 磁力线圈鐵心卡住 3. 电压过高或过低 4. 转换压力在规定之上 5. 转换流量在规定之上 6. 回油接口有北压 | 更换电磁线圈。 更换电磁圈鐵心。 检查电压適切调整。 降下压力,检查压力计。 更换流量大小控制阀。 低压用为1.0kgf/cm2,高压用为7.0kgf/cm2以下。回油口直接接回 油箱,尤其是泄油(使用外部泄油)。 |
D液控阀不会作动 | 1. 液控压力不足 2. 阀芯膠著,分解清理,洗净 3. 灰尘進入,分解清理,洗净 | 液控控力为3.5kgf/cm2以上,在全开或中立回油阀须加装止回阀使开成 液控压力。 分解清理,洗净 |
6.流量不足,压力不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泵没有排油 泵吸入空气,吸入真空度高,发生触现象 泵之内部泄漏大 溢流阀,减压阀之设定压力过低 溢流阀在开啓状态(液控外引通口之控制阀在开啓状态) 经过油路内之控制阀,液压回流至油箱 例如:全开或中立牵动型等换向阀在中立状态时 控制阀及液压缸等内部漏油 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配管等之外部泄油 流量调整阀之设定不良 流量调整阀之设定变动 流量调整阀之动作不良 负荷较计劃时为轻,或因连续运转而使用摩擦阻力减轻 通过油量调整阀之油的粘度变化 | 详见(1)项A 详见(1)项C 详见(1)项B 详见(2)项A 液控外引导通口在开啓之时必须为开闭状态,压力才能升高 检查各控制阀之动向 1. 检查各组件单独之泄油 2. 检查油之粘度,油温 除了回油管路以外,所有之外部泄漏必须完人避免 须充分锁紧 详见(4)项 降低压力调整阀之设定(并非由于故障) 使用温度补偿式控制阀 |
7.共振、振动及噪音
故 障 | 原 因 | 处 置 |
A弹簧与弹簧共振 | 二组以上控制阀之弹簧共振,(如溢流阀及溢流阀,溢流阀及顺序阀,溢流阀及止回阀)。 | 1. 将弹簧设定压力错开,10kgf/cm2开10%以上。 2. 改变一方弹簧感度。 3. 使用遥控液流阀。 |
B弹簧及配管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配管共振。(如排泄管路工的溢流阀,压力计内管及配管共振)。 | 1. 改变弹簧感度。 2. 管路长短,大小及材质变更。(用手捉住时,音会改变时)。 3. 利用适当支持,使管路不致振动。(用手捉住时,声音便行停止时 |
C弹簧与空气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空气共振。(如溢流阀,阀口空气,止回阀口空气等)。 | 将油路空气完全排出。 |
D液压缸振动 | 因有空气引起液压缸振动。 | 将空气排出。尤其在僅有罩侧进油时油封密封圈必须充份上油或塗上牛脂状二硫化铜。 |
E油流动声音 | 油流动噪音、油箱、管路振动。如 (1) 溢流阀油箱接口流出油衡到油箱的声音。 (2) 调整阀油箱接口处有L形时的声音 (3) 二臺泵的排出侧附近行使合流时的声音 | 更换排油管路。 管路应尽可能使用软管。 流动后,方才使其合流。 |
F油箱共鸣 | 油箱的共鸣音 | 1. 油箱顶板使用较厚的鐵板。 2. 顶板与泵,电机之间再铺上鐵板或橡膠。 3. 泵,电机不装于油箱上方,再另外以橡皮管连接。 |
G阀的切换声 | 滑轴阀的切换声 | 1. 降低引导压力。 2. 加上节流阀。 |
H配管衡撀声 | 控制阀变换时,因压力急激变动致配管发出衡撀声 | 更换控制阀或管路,降低压力的急激变动,使用特殊轴塞,如闭路满油阀的油路(释压Decompression油路), |
I液控单向阀锤撀声 | 液控单向阀的二次侧产生背压时的锤撀声 | 1. 消除二次侧的背压。 2. 提高液控压力 3. 使用外部放泄的液控单向阀(pilot check valve). |
8.液压缸,液压马达等不规则之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在油路中混有空气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过紧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中心不准 液压缸内侧有缺陷,及内径没有一定,因灰尘而致膠著 引导板之滑动面过紧,卡住,润滑不良 负荷重而动作迟缓 流量调整阀因积灰尘致动作不良 压力调整阀,流量调整阀等共振,流动成为脉动 液压缸及液压马达泄油大 顺序阀之设定和溢流阀相近 | 详见(10)项A 在没路之中最高之处设置通气孔,将空气完全排除。 在低速运动时更加显著,应将油封上紧量降低。 在无负荷状态下测定油压缸之磨擦阻力,将中心对准。 同上 拆下油压缸遂项检查。 强制润滑,减少滑动面积。 详见(4)项 详见(6)项 降低溢油量,提高泵排量。 溢流阀之设定提高为10-15kgf/cm2或10%以上 |
9.油温显著上升
1. 2. 3. 4. | 压力调整阀之压力过高 高压大容量经调压阀排出 粘度低或泵故障致内部之泄漏过大 油箱内之油量不足 | 较全流量必要之最高动作压力高出10kgf/cm2不可订太高。 检查卸载油路。 交互池和变形器怎么卸载修理泵,更换液压油。 补充液压油,增大油箱容量,檢討回油管,过滤器之位置,装置冷却器,更换隔板位置。 |
10.液压油污染之原因及其处置
A空气(空气混入于油中之时呈白濁状,液压油必须经常體質澄清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配管之接头(吸入侧及排出侧) 由泵之轴封处 由泵之盖侧垫圈 由油压缸之活塞杆油封处 由油压缸盖之垫圈 由储能器之气袋 由各元件(element)之垫圈 油箱之油面过低 回油管在油面之上,油在油面上喷出 没有隔板,吸入油箱内之气泡 不良之液压油 | 在泵运转中,在配管上注油以发现不良处所。 更换油封。 吸入压力如过低则更易于吸入空气,因此吸入压力应保持在200m/mHg以上。 更换油封。 更换垫圈。 更换气袋。 有时须将全部之元件浸在油面之下,加装止回阀。 加油至油位计之基准线以上。 延长配管至油面以下。 以隔板隔开排油侧及吸入侧使发生之气泡浮上,不致被吸入。 使用消泡性特佳之液压油。 |
B水(水之混入于油中之时,油呈乳白,液压油必须经常保持澄清状)
1. 2. 3. | 由油相之通气孔处 由油冷却器之配管 由油箱盖上 | 在漏气较多之处,每隔一個月须从排油口放油以检查其油中水份,油呈乳白时必须更换。 修理冷却器配管。 油箱除通气孔之外必须气密。 |
C固體
1. | 在装配时之切屑等 | 彻底实施衝洗。 |
2. | 配管之油封 | 注意油封之安装方法。 |
3. | 由油箱盖 | 油箱除通气孔外须为气密。 |
4. | 由油箱之通气孔(加油口) | 通气孔(加油口)加装鐵线绒。 |
5. | 泵及控制阀等磨耗 | 装置磁力塞力(magnetic plug)。 |
6. | 油箱之内面油漆 | 使用耐液压油之油漆。 |
D橡膠粘著物
1. | 垫圈头被液压油溶解 | 使用耐液压濺之垫圈,储能器之气袋也须注意 |
2. | 油箱内之油漆 | 见(C)项。 |
3. | 配管之油封 | 同上。 |
4. | 油之恶劣化 | 油温应控制在60℃以下,详见(9)项。 使用抗氧化性之良好液压油。 |
11.电磁阀
动作 不良 | 1.因弹簧不良致滑轴无法恢愎至原位置 2.阀芯之动作不良及动作迟缓 3.螺栓上紧过度或因温度上升至本體变形 4.阀芯之异常磨耗 | 更换弹簧 1. 洗净控制阀内部除去油中之混入物。 2. 检查过滤器,必要时洗涤过滤器或更换液压油。 3. 检查滑轴之磨耗情形,必要时须更换之。 松开螺栓上紧程度(对角交互上紧) 检查插入端子部之接触状态,确认电磁线圈之动作是否正常,如果线圈断线或烧损时须换之。 |
内部漏 油大 外部漏 油 | 1.口封环损伤 2.螺栓松 | 更换。 再上紧。 |
磁力线 圈噪音 及烧损 | 1. 负荷电压错误 2. 灰尘等不纯物質进入 3. 电磁线圈破损,烧损 4. 阀芯之异常磨耗 | 检查电压,使用適当之电磁线圈。 除去不纯物。 更换。 更换。 |
適當油温度限界油温示图
80℃ 危险温度 | 绝对不能使有 |
65℃ 限界温度 注意温度 | 缩短作动油之寿命,应使用油冷却器,油温逾60 ℃,每上升8℃,其使用寿命将次第减半。 |
30℃~55℃安全温度 理想温度 | 最適当的使用温度,性能最高,寿命最长。 |
20℃~30℃常温 | 起动时无危险,但长时运转时效率将低下。 |
0℃~20℃低温 | 起动时应注意,低温时工作油之粘度很高,易引起空触现象 |
以上所记温度为回油侧测定系统的油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