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共同体
作者:暂无
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年第5期
    申  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提到要构建创新共同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等。这个提法既契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又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状况,同时还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今后的发展路径。
    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最杰出的科技创新城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比较,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仍然差距较大。尽管我们的PCT专利数可能超过硅谷,但是我们的半导体和生物科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人家,我们走的是应用创新的路子,有华为、中兴、腾讯、中国平安等,但是半导体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是科技强国,我们的基础研究一定得赶上去,至少不能让别人“卡脖子”。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大力度推动国家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一点,粤港澳大湾区是条
件最优越的区域。香港有4 所世界100强大学,40多位一流科学家和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以及生物科学实验室,香港的自由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可以为科技进步带来最优的营商环境;深圳有颇具世界影响的科技企业,华为甚至还成为世界5G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东莞有令世界瞩目的加工基地。而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不仅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更有敢于冒险和开放的移民文化和创新生态。如果通过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形成科创共同体,实现强强联合,完全有可能带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湾区指的是哪些地区
      硅谷创新与深圳创新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低成本下的应用型创新,硅谷的创新有人总结为“车库”创新。总结深圳的创新,我认为应该叫“城中村”创新,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都是出自于城中村。但是硅谷还有另一类创新,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周边高校和研究机构云集,这是波士顿能够取得科技创新成就的奥秘。深圳如果要更上一层楼,需要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科技队伍和一流的科学研究体制来支撑。
      香港正在出台2030远景规划,依托香港的大学和实验室优势建设东部知识走廊和科技产业,我们要主动对接,关键在于“共建”。可以打造一个“点、线、面”的全面对接空间布局。所谓“点”,就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个点的重点是要探索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共建的共赢制度。所谓“线”,可以沿深圳东西双向建设两条纵向科技发展轴带。在东部,依托新建设的莲塘口岸和沙头角区域为连接点,推动龙岗、坪山、盐田、大鹏等东部城区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形成与香港东部知识走廊的无缝对接。在西部,我们要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所布局。所谓“面
”,可以依托前海、大运、东莞松山湖形成一个科学创新的黄金三角,从前海到大运,重点依托华为、南山高新园区、前海等形成科技产业带;从前海到松山湖以及从大运到松山湖,可以依托大空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中心;将三解区域的中间地带光明新区和西丽建设成为深港合作的大科学中心,支持“黄金三角”的科技创新产业共建共赢。
    要形成“共建”的体制机制,就要理清政府和企业的边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如果把体制创新共同体这个概念做好的话,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能够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且还有可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申勇,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