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中的科技创新素材
北京冬奥会中的科技创新素材
场馆篇:“科技美学”的综合彰显
场馆是举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广泛应用新技术,同时加强气象预测、运行指挥、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冬奥会的场馆设计蕴含了鲜明的中国元素,既不失体育建筑的动感,又富有中国文化的意趣,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兼容。
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如意”。从跳台环形顶端,再到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如意”的 S 形曲线完美契合,被称为“雪如意”。
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创意取自古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远看飘逸,近看宏伟。赛道结构总长 164 米,赛道宽度由上至下 10 米到 30 米不等,造型最高点为 60 米。这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大跳台主体结构为钢构架,用钢约 4100 吨,均采用首钢自产钢材。
百度智能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大跳台进行了三维重建与虚拟还原。
国家速滑馆:是本届赛事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这个场馆又称“冰丝带”,由 22 条晶莹的丝带造型曲面玻璃幕墙环绕。结构上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同时,“冰丝带”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这里将产生 14 块金牌,是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个场馆.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又名“雪游龙”,赛道全长 1975 米,垂直落差 121 米,共由 16 个角度、倾斜度都不同的弯道组成。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 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
此外,“水立方”和“鸟巢”也迎来了从夏奥到冬奥的大变身。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20 天内完成水冰场地转换;“鸟巢”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如今已蜕变为低碳、智能的体育场馆。
赛会篇:5G 全覆盖,AI 出“奇兵”
中国冬奥会金牌
在场馆运行和赛事保障方面,5G 信号已覆盖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和连接场馆的道路,包括高速行驶的京张高铁,也有稳定、连续的 5G 信号覆盖,为超高清视频、智能服务等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的网络连接。
在赛会服务中,人工智能也开始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用技术跨越声音的障碍。首位“AI 手语主播”的亮相是本届冬奥会的一个亮点,这一项目由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AI 手语主播的出现将真切地照顾到听障人士的观赛感受。
百度智能云采用百度自研的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出套复杂而精确的手语翻译引擎,实现了文字及音视频内容到手语的翻译;再通过专为手语优化的自然动作引擎,进行虚拟形象的驱动,将手语实时演绎为数字人的表情动作。这使得 AI 手语主播具备高可懂度的手语表达能力和精准连贯的手语呈现效果。另外,AI 手语主播掌握的手语词汇规范都来自《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标准,经过长时间的智能学习,能够提供专业、准确的手语解说,让听障人士即时感受到冬奥赛事的精彩。
助力精准疫情防控。疫情当下,赛场的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冬奥会的各大场馆均启用了 AI 消毒机器人,来完成智能化无接触的消毒工作。消毒机器人能够自动避障、自动充电,同时能够做到将场馆内消毒情况传递到总控室,通过 AI 大数据构建的智能化消毒系统将场馆消毒做到可视化、数据化、可追踪溯源化。
而对于个人的体温监测,一枚小小的“腋下创可贴”即可成为防疫利器。这种“腋下创可贴”实际是一种可穿戴式的智能体温计。需要测试的人员只需将手指肚大小的体温计用创可贴贴在腋下或上臂,并在手机 App 端绑定设备,受测者的体温数据变化就会在手机页面清晰展现,并可自动测量、自动上报后台。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智能体温计的测温芯片只有米粒大小,但测温精度可达到 0.05 摄氏度,充电一次能连续使用 10 天,完全可以满足冬奥会这种大型赛事的疫情防控需求。
观赛篇:“子弹时间”定格高能瞬间,云转播创新赛事报道体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