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作者:***
来源:《新西部》2022年第09期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西部地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大机遇,
“新工科”建设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目前西部高校存在“双一流”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和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产教融合,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設,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高校的合作交流,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联盟等措施,提高西部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
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提出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深层次综合改革,提升中国教育综合质量和竞争力创造了重大的战略机遇。[1]2016年,我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该文件作为落实《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落地方案,为“一带一路”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加强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大势所趋。“一带一路”为我国和沿线国家高校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既有力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也促使我国的来华留学事业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针对未来工程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中“工程国际化”这一特征,“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全球胜任力——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交流、竞争和合作”的人才培养标准。“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求人才培养以完成“全球视野”为基础的目标,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以英语为主的各类国际语言,通过积极努力学习外语和广泛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等知识,努力开阔思路和丰富眼界,能够进一步理解、认识和尊重世界各国家、地区和民族间不同类型文化传统、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能够实现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相关专业同行、不同学科专业的外籍人士相互尊重、沟通交流、合作共事、平等竞争,在多语言和跨文化环境下共同完成国际合作工程项目,协同解决复杂国际工程问题,提升中国工程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和全球胜任力。[2]“新工科”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国际化工程人才。
(三)西部地区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
西部地区包括了陕西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中国西部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幅员比较辽阔,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70.6%。地理位置上,西部地区分别与包括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在内的13个亚欧国家和地区接壤,其中多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此可见,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优势。2020年5月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支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支持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促进西部高校国际人才交流,相关人才引进平台建设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部委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订单式”培养西部地区专业化人才等一系列意见,为西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
(四)产业转型对“新工科”人才需求十分迫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多年来,西部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各项经济指标的增幅同比超过全国增幅水平,尤其是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经济增速位居前茅。近些年,中国西
部地区第一产业投入的总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投入的比重相对在增加。同时,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大数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取得骄人成绩,这说明西部地区重视高质量发展,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发展转型、优化升级技术和相关新兴的产业领域发展对西部高校培养引领未来新技术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要积极培养具有引领未来技术方向和产业发展水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求情况调研,掌握当前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最新需求和高校未来人才培养发展方向,优化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3]如何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新工科”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都是当前以及未来西部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西部地区高校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相对滞后
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公布我国第二轮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第二轮全国一流高校建设点共147个,一流学科数量共331个(不含自定学科)。其中,工程类一流学科共180
个。[4]名单中归属于西部地区的一流建设高校共28所,约占全国比例的19%;一流建设学科55个,约占全国比例的16.6%(不含自定学科);25个工程类一流建设学科,约占全国的13.9%。总体上看,西部高校在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和工程类一流建设学科数量上都不足全国的五分之一,“双一流”建设相对滞后。
(二)高层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20年期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专任教师数量约为183.3万,其中我国西部12省(区、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45.4万,仅占全国的24.8%。同时,西部地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无法满足西部高校的高水平发展需要。资料中显示,除陕西省表现较好外,西部其他地区高校目前仍存在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尤其西藏、青海、宁夏等省份高层次师资数量上更为困难,而新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最低。[5]
(三)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有待提高
近些年,西部高校已逐渐重视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与诸多海外高水平高
校和国际科研组织机构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互派等举措开展合作交流,但是除“985”“211”等部分高校表现较好外,多数高校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国际合作经费投入不足。外事经费来源单一,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偏低,高校在外籍教师引进、中方教师派遣和学生出国交流等方面经费不足。(2)国际合作渠道有待拓宽。多数项目局限于学术交流、访问、学生工作交换、举行学术国际会议交流等,在开展中外合作与办学、开展高水平科研教学合作、师生出国进修、外籍师资引进方面尚有欠缺。[5](3)生源质量偏低。相比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高校水平上对这些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来华留学生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生源质量偏低。(4)教学建设滞后。现有专业和课程设置面向留学生缺乏针对性和国际性,教材水平无法满足留学生的学习要求。(5)师资国际化水平较低。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较少,多语言教学水平一般,注册的外籍教师多为语言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聘用形式不稳定,国际化授课能力不足。
(四)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有待提高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27日,全国范围内现有
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730个,其中西部地区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约115个,仅占目前全国总规模的15.8%,而东部10省 (区、市)占比为65.1%。数据表明,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有效提高与境(国)外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但在机构和项目规模方面依然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尚有差距。从地域空间分布特点上来看,西部地区中重庆市共有28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合作项目,数量相对较多;宁夏、青海和西藏数量则为0。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中西部高校合作的外方高校在国家和地区上较局限,合作的外方高校多集中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与中东欧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尚待发展。[6]
西部高校“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措施与建议
(一)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产教融合
西部高校应在利用好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科研项目导向、中外合作办学审批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应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从人才的需求端入手,促进西部高校与区域内外优势企业联合办学,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国际化工程人才。还应通过扩大国际交流吸引“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中的先进企业,
鼓励其扩大对华投资力度、加强科技合作,将中国西部地区的行业资源优势转换升级为区域学科优势,捕捉产业升级发展领域最新的科技人才需求,摸清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未来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深入扎实推进沿线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建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
(二)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正式名单2022 西部高校应努力建设适合自身办学定位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把国际化师资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是要重视外籍高水平师资引进,重点引进具有高水平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外籍教师,通过为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学生以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授课,开展国际前沿技术的学术讲座,与中方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上的交流合作,完善中方和外方教师的“双导师”制度等措施努力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在现有基础上为国内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问提供更多支持,包括提供更多出国项目机会和资金支持,提供免费的语言培训等。除此之外,西部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工程资格培训和认证,以提高其国际化科研教学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高校的合作交流
中外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来华接受高等教育是我国西部高校目前开展跨境国际教育和交流办学的主要形式。西部高校应着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关系:增加授予“双学位”类型的合作办学形式;向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新兴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倾斜;引进对方高校的课程体系并加以改进,以适应中方办学条件;引进对方高校外籍教师进行授课,提高外籍教师的授课比例。随着近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平稳地递增,留学生层次逐年提高,西部高校不仅要更好地吸引留学生,更要将留学生的培养与本校学生的培养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由于各国高校的成绩评定体系区别较大,西部高校应尽快完善与沿线国家各高校间课程互认、学分互认等制度,为各国学生来华留学打开通道。针对留学生的语言培训方面,西部高校应加强对外汉语师资人才的培训,加强英语和小语种师资力量,搭建汉语培训分级课程体系,编写高水平教材,将语言培训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四)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联盟
分阶段开展国际化人才培養联盟建设。第一阶段,以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的高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高校,形成西部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小联盟”:着重发挥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
牵头作用;建立“共享体系,共享课程,共享师资”为主要内容的联盟主体;发挥各院校优势,围绕工程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共建学院、专业,例如工科院校着重工程类专业培养,文科、师范类院校着重工程管理、语言文化培养,综合类大学全方位发挥支撑作用等。第二阶段,“小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企业合作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联盟”:重点将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发展相结合,形成核心产业人才培养标准;产学研一体化,打造面向“新工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高校集等。
参考文献
[1]白鹭.“一带一路”倡议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121+12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