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钱海兵 翟海英 田维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3期
作者:钱海兵 翟海英 田维毅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23期
[摘 要] 该文认为,贵州高等教育在全国目前属于相对落后状态,国家高校建设实施的“双一流”战略,为贵州高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贵州可以在经费投入、高校定位、分类发展、对外交流、人才引进等方面,在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让贵州高校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又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高校建设发展路径。
[关键词] 贵州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GZY-JG〔2018〕19号);贵中医教改合字(2016)27号
[作者简介] 钱海兵(1977—),男,河南卫辉人,博士,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
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3-0118-03; ; [收稿日期] 2019-12-20
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同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确立了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等5项建设任务和以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等5项改革任务的共10项重点任务,中国高校建设进入了“双一流”建设时代。贵州这次也仅有贵州大学植物保护(自定)進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为了引导和支持贵州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差别化发展,贵州省按照一流大学和
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贵州高校,贵州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民生急需,按照分层分类建设原则,共立项28个贵州省一流学科,其中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15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4个。同时贵州省人民政府还出台《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指导贵州“双一流”建设。与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其他省份相比,贵州面临一些大的客观难题。
首先是经费建设问题。在“双一流”建设的10项重点任务中,特别是以一流师资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才能实现一流人才的建设目标,为一流高校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撑和智力产出。而贵州属于经济落后地区,虽然近年来GDP增长率领跑全国,但经济总量相对较小,能够投入到双一流建设中的经费相对较少,与经济发达省市或是中部省份有相当差距,这给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比较劣势。据相关资料显示,如经济发达省市北京计划投入经费100亿,广东、山东计划投入50亿,上海计划36亿,中部省份如河南31亿、河北25亿、湖北以每年1-20亿投入,而贵州计划为5亿。因此,如何在相对经费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吸引人才,组建一流师资进而培养一流人才就值得深入思考,以实现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产出,实现经费投入的利益最大化[1]。
其次是人才吸引力问题。人才的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解决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引进,一是自我培养,二者看似可以单独解决,其实是密不可分。一方面,如果当地有很好的人才资源,可以“以人才引人才”,产生热点效应,引进人才就好解决,人才种类与层次就可以在较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相反,如果当地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在人才引进时候就缺乏吸引优势,也缺乏自我培养的基础,起点也低,很难实现超越。而这些人才基础,往往是由于当地教育基础特别是高等教育现状决定的。贵州历史上就属于比较偏远之地,教育和人文环境氛围比较薄弱,近代的高等教育状况也大体如此。在“985”工程高校中贵州高校无一入选,在“211”工程中也仅有贵州大学在2005年才入选,这其实正是贵州高等教育、甚至是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真实反映,也就导致贵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很难入选,而这也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给人才建设与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改变人才基础薄弱的落后局面,实现在人才建设方面的弯道超车,建设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高校,成了困扰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最大问题所在。
再次是地理环境的制约。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中,西南地区也就是四川高校入选较多以外,云南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西藏大学和贵州大学各有一个自定学科入选,西北地方高校也较少入选。一般认为,贵州远处西南,自然条件落后,经济社会不发达,被认为“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贫瘠之地,相对江南、沿海及东部平原等地,缺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对经济发展、人文积累的自然条件支撑。但从目前发展态势看,这些不利因素恰恰给贵州留下了丰富的、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后发赶超的快速发展的空间。如何改变外部对贵州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将贵州作为西南的交通枢纽和优质环境变成吸引人才的一个优势,吸引人才为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服务,也是一个亟待解决和正确看待的问题。
实现贵州高校建设“双一流”建设,路径的探索要结合贵州高校的实际,走具有贵州特点的,不同于东部、也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高校建设之路,探索贵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一、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经费管理
高校“双一流”建设遴选实行的是有进有出,实行动态调整的“滚动淘汰机制”,因此吸引高层次人才、配备高端设备、建设高水平平台、改善办学环境,这些对于“双一流”建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经费投入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必要物质基础。
贵州在”双一流”下阶段建设中如何争取更好的表现,实现内涵式建设的突飞猛进,经费保障就一定是重中之重。“双一流”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成果都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然而,由于中央财政的投入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背景下相对具有选择性,地方匹配投入在提高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本地区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就显得非常重要,是支撑、加快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贵州省计划5年双一流建设投入5亿冲刺建设,但相对国内其他省份明显不足,要实现贵州高校的突破式发展,经费投入也显得不足,今后应在经费投入渠道、投入力度和经费分配中加强投入,促进多元化经费投入[2]。在保障经费投入的同时,如何规范、合理使用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提高使用效率,也是在经费投入中应该加强的一个方面,贵州省已经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保证了增加经费投入,强化经费管理,特别是经费预算管理。在经费使用的实施中,加强管理与督导,自立项以来,每年进行建设经费、建设进度、建设推进的检查與汇报,做到有效控制过程,坚持及时督导及时反馈,确保贵州省“双一流”建设的成效。
二、明确高校定位,突出建设重点
“双一流”是有重点、有选择、突出优势的建设。贵州省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是在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发展,争创一流;分步推进,整体提升”为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地方优势特和省情的有效结合。贵州省在“双一流”建设中,结合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和贵州产业发展升级的“五张名片”确立了8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5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4个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其中植物保护、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学科、药学、中药学、生态学等国内一流学科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远期规划密切相关,将这些学科作为一流建设的基础构成部分,做到既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与现状,避免同质化建设,也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到特发展、错位发展。同时,根据“滚动发展”的特点,确立以民族学、中医学、临床医学等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区域一流学科以及生态学一流建设培育学科,很好实现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有秩序的整体推进与提高,为提升贵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增强在国家“双一流”滚动建设中的竞争力做好了前期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样的“双一流”布局将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3]。
第二轮双一流大学正式名单2022 三、实施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
“双一流”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是光有“钱”一定也不行,其本质上是要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实现高校体现基本职能的层次和能力,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学科又需要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师资,也才能产生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学生,高校也才能做出一流的贡献,产生一流的社会影响,这些一流的基本要素最终构成了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整体优势。鉴于此,贵州省在“双一流”建设中,推进了一系列完整的一流建设项目,设立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平台和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等各类各层次的双一流建设项目,以点带面,以重点带全面,从高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近两年来,又积极吸取双一流建设中的好的经验,对高校建设的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也采取了如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开放课程并逐步推进“金课”建设,提升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建设能力和竞争力。
四、鼓励对外交流,创建共赢局面
“双一流”没有现成的经验,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开放的双一流,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思想上就要有开放的胸怀,要跳出本地思维,放开眼界。对待对国内高校和学科要有开放的心态,在双一流建设中,各高校、学科确实相互存在竞争,但也存在相互促进,特别是
贵州本来就是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在双一流建设中需要和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借鉴和学习,且在交流中也会产生新的交叉优势学科。因此,近些年来贵州参与的“西部之光”人才项目、国内高校的对口支援项目如浙江大学-贵州大学对口支援与合作建设项目等就是典型的加强贵州高校与国内强势高校交流合作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我们的双一流建设还应该加强对海外高校的交流,一些世界名校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中积累了较好的经验,要积极和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要走出去,毕竟我们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也是着眼世界范围建设一流学科,要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学科评比排名前列的高质量学科。贵阳作为中国-东盟教育周永久会址,贵州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同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对外交流,增强贵州高校借鉴国外经验的能力和利用外界经验促进自身建设的能力。
五、踏实回归本源,加强人才培养
大学最初和最本质的职能是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双一流”建设最核心和最具有标志性的评价标准也是人才培养,特别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其他考核目标也只能为这一目标服务。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还要回归这一初衷,做好一流人才的
培养。贵州高校发展和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最需要的也是人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该改革或纠正一些偏见,回归初心抓人才培养。首先,对高校教师评价应该转变唯科研、唯成果论,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应将中心放在教育教学中,认真对待人并真正落实在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其次,避免教师队伍建设中过多的“借鸡生蛋”和过度强调“外来和尚会念经”,不要“招来女婿,气走儿子”,在加大引进优质师资同时,也要重视自身师资培养与建设。再次,纠正教育教学改革为改革而改革、重改革轻反馈,特别是轻视学生毕业后的反馈,忽略培养的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评价。为此,贵州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强调人才培养作用,特别重视创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视高校在服务社会中的重要职能,在贵州确立的几所双一流大学的推进会上,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牢固树立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加快内涵发展”的双一流建设思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