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更替中的人口变动_以静安_普陀两区为例
2007年1月第23卷 第1期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jing College f or Populati on Pr ogra mme M anage ment
Jan .,2007
Vol .23 No .1
  [收稿日期]2006-11-27;[修订日期]2006-12-27
  [作者简介]李冬梅(1961-),女,上海人,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口与计划生育。查波
(1954-),男,上海人,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人口与计划生育。
  ①指上海浦西地区的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闸北、虹口、杨浦等9个中心行政区,面积289.44平方公里。  ②指上海市户籍人口与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的总和。
人口研究
上海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更替中的人口变动
———以静安、普陀两区为例
李冬梅,查 波
(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040)
  [摘要]以上海市相关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为依据,以同属中心城区的静安和普陀两区为例,就新旧住宅区更替过程中的人口变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源于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购房迁入;新建住宅区容积率偏高,从而使得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继续升高;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更替过程中人口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置换、优化现象;新建住宅区居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户均居住人口数高于旧宅区。据此认为,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的更替是推动该区域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更替也促进了该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素质的改善。  [关键词]中心城区;住宅区更替;人口变动;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2X (2007)01-0025-03
Abstract:Based on a relevant sa mp l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data,taking J ingan and Putuo districts as the exa m 2p le,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opulati on change with the transfor mati on
of ne w and old dwellings in Shanghai’s central areas .The findings shows that the unceasingly expanding of per manent populati on scale in the center city resulted fr om the separati on bet w een the populati on and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 on since they moved int o the ne wly purchased houses;the higher capacity of the ne wly -built residential areas p r omoted the populati on density;in the change of ne w and old residential areas the populati on structure is obvi ously rep laced and op ti m ized;the housing conditi on is distinctly i m p r oved in the ne w housing areas,but the average populati on in per household is bigger than the old areas .It is thus evident that the change of the housing areas is the main reas on t o i m pel the regi onal populati on change,and als o i m p r oves the populati 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populati on quality .
Key W ords:City Center;Transf or mati on of Ne w and O ld Housing A reas;Populati on Change;Shanghai City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房地产
业的迅猛发展和旧城区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上海
市中心城区①
新建住宅区成片拔地而起。这使该区域的人口迁移变动日趋剧烈,人口规模和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静安区和普陀区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相邻,静安已改造的旧城区多与普陀旧城区的居住类型相近似,因此本文以静安新建住宅区和普陀旧宅区为例,就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更替过程中的人口变动作具体分析。
一、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源于本市人户分离人口的购房迁入
自1993年以来,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已连续11年出现负增长。但受人口机械变动和外来
流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影响,全市常住人口②
总量规模却日益增大,由1993年的1349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1641万人,进而又增加到2003年的
1711万人[1]
,2003年较2000年增长4.3%;户籍人口总量在机械变动的带动下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52・
由1993年的1294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322万人,再到2003年的1341万人,2003年较2000年增长1.4%;而流动人口(包括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则由1993年的251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387万人,再到2003年的499万人,①2003年较2000年增长28.9%。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也呈现增长
趋势,由1990年的638万上升到2000年的693万,再到2003年的718万人(根据200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中2003年户籍人口数和2003年流动人口调查得出的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计算)。据2003年数据推算,与2000年比较,9个中心城区3年来常住人口增长3.6%,流动人口增长0.15%,而登记户籍人口减少1.6%。可见,与全
市情况不大相同的是,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变
动更多的是受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的推动和房地产住宅业开发的吸引,大批在中心城区购房的本市人户分离人口迁入和少量外来流动人口流入所致。以静安区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静安区
“双高区”(高品位商业区、高品质居住区)发展战
略的全面实施,人口迁移加剧,常住人口规模变化剧烈。2003年常住人口总量较2000年减少30089人,而同期户籍人口减少37345人,流动人口增加7458人,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总量的比重由2000
年的93.87%下降到2003年的91.28%,流动人口
占常住人口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43%上升到2003年的9.10%。2003年对“静安区新建住宅区人口变动与小区建设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有25.2%的人是户籍为上海其他区县的人户分离人口,上述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动主要源于本市人户分离人口购房迁入和少量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
二、新建住宅区容积率偏高,过度的人口集聚使得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继续升高
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上海2003年
常住人口已达1711万,人口密度为2699人/k m 2
,
较2000年“五普”时2588人/k m 2
的人口密度增加111人。同期,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密度由23944
人/k m 2增加到24807人/k m 2
尽管2003年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新增流动人口只有0.2%进入中心城区,②但该区域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增加了3.6%。究其原因,与近年来新建住宅容积率过高有关。2003年对“静安区新建住宅区人口变动与小区建设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建住宅区的容积率,一半以上超过4,1/3高达5以上,最高的达到6.94,由此导致这些新建小区的人口密度不降反升,甚至高达6万~9万人/km 2
三、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更替过程中,人口结构表现出明显的置换现象
伴随旧城区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受中心城区功能规划定位的影响,中心城区新住宅区入住人口构成有了明显变化。上文提及的2003年静安区新建住宅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即显示,在新建住宅入住者中,户籍原属静安区的只有31%,人口的年龄、素质等构成也表现出明显的置换现象。
1.年龄结构:新建住宅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
旧宅区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2003年分别进行的“静安区新建住宅区人口
变动与小区建设状况抽样调查”和“普陀区旧宅区
人口构成情况抽样调查”
③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旧宅区人口年龄结构则趋向老龄化。
从纵向上看,2000年“五普”时静安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已占常住人口的2116%,2003年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
比重为22123%,而同年,被调查的静安新建住宅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只占全部居住人口的13193%,人口年龄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从横向上看,比较同时开展的上述两项调查结
果(表1)可知,静安新建住宅区14岁以下和59岁以下人口的比重分别比旧宅区高8.9和9.7个百
表1 新旧住宅区居住人口年龄结构比较 单位:%   
静安新建住宅区
普陀旧宅区
≤14岁
15-59岁≥60岁其中≥80
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庭
15.4979.425.090.003.4
6.5869.7623.664.221
7.9
  说明:本次调查未抽到
80岁及以上人。
62・①②③引自《上海市来沪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汇编》,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口办)编,2005年,第1页。
见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市2003年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手册》。
2003年“静安区新建住宅区人口变动与小区建设状况抽样调查”采取分层等比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静安区2000年-2003年6月新建成的16个住宅区的1026家住户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抽样户数占样本点实际居住户的18.5%,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开展的“普陀区旧宅区人口构成情况抽样调查”采取分层整、定额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普陀区五个街道(镇)各抽取一个居委或村,每个居委(村)抽取500个居住户,共计抽样2500个居住户,涉及的居住人口比重占旧宅区居住人口的3%左右。下文中所引数据除另作说明的以外,均取自这两次调查。
分点,而旧宅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占到2719%,比新建住宅区高出22.8个百分点,同时,旧宅区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家庭的比重也大大高于新建住宅区。由此可见,新建住宅区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而旧宅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高于新建住宅区。
  2.人口素质:新建住宅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显著高于旧宅区
人们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经济收入,特别是购房消费更须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或潜在的高经济收入能力。而能够谋得较高经济收入职业的前提之一是要具有较高的学历,即较高的受教育水平。目前,上海市房屋价格的高低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使其新建住宅区的房价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较高的房价客观上限制了购买人,也使得入住人口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特点彰显出来。以下数据比较可以说明这一点。一是从每10万人口中受高等教育者所占比例看, 2003年静安区新建住宅区
人口中这一比例达到了41066人/10万,远远高于“五普”时全区的18981人/10万。二是从同期新旧住宅区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构成看,新建住宅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到了68.7%,而旧宅区这一人只占到319%。两者差距十分显著(见表2)。
表2 新旧住宅区居住人口受教育水平比较 单位:% 
静安新建住宅区普陀旧宅区
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5.9
25.5
24.7
44.0
56.4
39.6
2.8
1.1
  3.户籍地:新建住宅区人口户籍地构成呈多元化,旧宅区则相对单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来沪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上海籍居民脱离其户籍所在地异地而居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而随着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户籍制度所伴随的福利也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注重居住环境和条件,而不再看重市场经济推行中不断被淡化的户籍所产生的微弱的、小区域的福利差异,从而使得新建住宅区居住户的户籍构成呈现较明显的多元状态:既有本区域户籍人口,也有本市其他区县户籍人口,还有外省市、港澳台和外籍人口。2003年上海其他区县户籍跨区购房居住者已占新建住宅区居住人口的1/4,而外省市、港澳台及外籍居住者比重也已占到近1/6。相对于新建住宅区,旧宅区居住人口绝大多数仍为本区域户籍人口,显得较为单纯(表3)。
表3 新旧住宅区居住人口户籍地构成 单位:%   
静安新建住宅区普陀旧宅区本区
上海其他区县
外省市
港澳台外籍
其他或未填
57.3
25.2
11.4
3.7
2.4
91.7
4.3
3.8
0.00
0.2
  说明:本次调查未抽到港澳台籍人。
  四、新建住宅区居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户均居住人口数高于旧宅区
居民的住房面积是衡量人们居住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上海中心城区的居民住房狭小、拥挤不堪的状况十分突出。以静安区为例,2000年,全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3.76平方米,比全市平均住房水平低10.24平方米。近年来,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中心城区新住宅区居民居住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
1.住房面积:新建住宅区户均面积大于旧宅区
2003年静安新建住宅区的户住房面积从40m2到大于400m2不等,其中9013%的住房建筑面积在90m2以上,户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26.26m2。以每户3114人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24m2,为2000年全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2.92倍。这表明,新建住宅区住户的住房条件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与此相对比,同一时期普陀旧宅区户住房面积超过60m2的仅占3.3%,大部分居民仍生活于较为狭小的空间(表4)。
表4 新旧住宅区户住房建筑面积  单位:%   
静安新建住宅区普陀旧宅区20-40m2
40-60m2
60-80m2
80-100m2
100-120m2
120-140m2
140m2以上
未填
0.1
1.9
1.9
9.5
35.1
33.0
17.4
1.1
48.4
48.2
1.6
1.2
0.1
0.4
0.00
  说明:普陀区调查的是居住面积,此处建筑面积按(居住面积×2)计算。
2.居住时间:旧宅区居民现房居住时间长,人口置换现象不明显
随着中心城区住宅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原住人口被动迁,又因经济能力的限制很少回迁,所以新建住宅区入住居民中新购房居住者占相当比重。2003年新建住宅区居民在现住房(下转第35页)
7
2
之社会变迁迅速,男性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这也加大了女性在认知方面的难度。
总之,高知女性作为女性中的一个特殊体,在面对婚恋问题时遇到了一些不利因素。但“高知”本身并不是过错,而恰恰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关键在于,高知女性对于自身观念与社会期望的不一致能否在一
定程度上做出调适。因此,纠正婚恋中的认知偏差,克服认知过程中的刻板印象,适当降低对爱情的期望,理性认识自我和他人,这些是高知女性获得认知平衡,成功把握自己婚姻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7.[2]魏琳,陈娟.军医大学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J].重庆大
学学报,2005(2).
[3]科耐尔.论爱情———聪明的女人,笨选择[M].南京:译
林出版社,1989.
[4]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
学研究,2000(6).
[5]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7.
[6]费孝通.我看人看我[J].读书,1983(3).
[7]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8]胡赳赳,林翔.高知女性:学位证不敌结婚证[J].中国
青年研究,2005(8).
[责任编辑:孟丹青]
(上接第27页)
的居住时间全部在6年以内,这表明原地块上出现了明显的人口置换现象。而同期旧宅区居民在现住房居住超过10年的占到6911%,4611%的住户居住时间甚至超过20年。这说明,新旧住宅区的更替对人口变动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是导致该区域人口置换、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
  3.居住人口数:新建住宅区户均数高于旧宅区
新建住宅区居民在其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的同时,其户均居住人口数却高于旧宅区。2003年静安新建
住宅区户均居住人数为3114人,普陀旧宅区则为216人。只是,新建小区户均人数的上升是在住房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的前提下发生的,与过去户均人数增加、居住就更加拥挤的情况有着本质的差别。
五、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上海市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的更替是推动该区域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变动所包括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都受到了新建住宅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影响。这一影响导致的结果从某些方面讲给中心城区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人口规模的日趋扩大、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高、人户分离人口的大量增加等。为此,2004年上海城市建设已开始执行“双增双减”的方针,即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建筑容量和控制高层建筑,以此遏制高层建筑的无序开发。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措施的推行,可使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
其次,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的更替也促进了该区域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素质的改善,新建住宅区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凡此种种,都给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利用的潜在资源。
第三,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的更替使该区域居住人口户籍地构成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也使该区域的本
浦西属于上海哪个区市人户分离人口大量增加并长期存在,这将给未来的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带来极大的挑战,应当引起重视,全面推行常住人口的现居住地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第四,中心城区新旧住宅区的更替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无论是动迁出去的老居民,还是新入住的新居民,其住房状况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也随之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上海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编辑委员会.上海人口与计
划生育年鉴[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李宁生]
5
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