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重点中学中考试题猜想语文试卷含解析_百度文 ...
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应推动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对话,兼容并蓄,共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元宵之夜,我们登楼远眺,只见整个城市灯火阑珊,真可谓不夜城。
C.面对加拿大政府的刁难,华为集团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创造出新的神话。
D.法国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的消息传来,所有爱好艺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fǒu)),不宜异同。(《出师表》诸葛亮)
B.便 (yà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陶渊明)
C.当余之从师也,负qiè)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D.“往之)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富贵不能淫》)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由于自负,忘记了刘备“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计策,与孙吴结仇,被乔装为商人的陆逊入了城,导致“大意失荆州”。
B.《简·爱》中罗切斯特虽富有显赫,却是一个精神上的苦闷者,情感的渴求者。
C.“风景悄然无声地孕育了美感”, 《草房子》以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中国传统农村的田园生活。
D.《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精神内涵。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古诗文中常有用某一词来指代某一现象、某一形象或某一场景的情况,如“丝竹”指代“音乐”,“寸管”指代“笔”,“三尺”指代“法律”,“簪缨”指代“官位”。
B.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称杜甫为杜工部,柳宗元为柳柳州,韩愈为韩昌黎,都是这种情况。
C.“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宋仁宗是庙号。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草书名家有张旭、怀素等。
5.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_______________,千
丈贼。游鱼细石,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自己高远的志向。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默写完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阿长是“我”家的一个女工,她行为粗俗,睡觉时常在床上摆“大”字,又有太多的规矩礼节,让“我”对她烦不胜烦;可是后来,她千方百计为“我”寻买来《山海经》(她把它叫做“三哼经”),于是“我”就原谅了她的粗俗。
B.《朝花夕拾》中有许多理性的批判,如《二十四孝图》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虚伪性,《狗·猫·鼠》讽刺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的不公平性,《琐记》用看似平稳的笔调陈述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班级差异,批判了新式学堂的乌烟瘴气。
C.“父亲”在《朝花夕拾》中也屡屡被作者提及,在文中,“父亲”总是强悍而专制的,“我”对“父亲”是又怨又惧。
D.“冷嘲”是《朝花夕拾》中经常出现的笔法,它能在不动声中给人、事、物以冷峻的讽刺,如《父亲的病》开篇写庸医误人性命之后开第二张药方,讽刺庸医草菅人命酿成恶果后被迫赔偿的实质。
(2)“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以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这位先生是指谁?这里突出他的什么品质?我对他怀着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①享国:指帝王在位时间。②海瑞:明朝清官,百姓称其海青天,谥号中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在洞庭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
③大怒,之地
④此人有痴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深西苑
B.予尝求古仁人心      趣执
C.进亦忧,退亦忧      不遁也
D.则何时而乐耶        帝默
3.用“/给下面语句断句,段两处。
少 顷 复 取 读 之 日 三  再 为 感 动 太 息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考时间2022年具体时间山东
②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5.甲乙两文中所涉及的人物﹣﹣范仲淹、海瑞堪称“古仁人”,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
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借于藏书之家  假:________
(2)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_______
(3)于是遂书        就:________
(4)吾相教          徒: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3.宋濂和邴原都是小时候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9.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邹平李进士匡九,居官颇廉明。尝有富民为人罗织,门役吓之曰:“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富民惧,诺备半数。役摇手不可,富民苦哀之,役曰:“我无不极力,但恐不允耳。待听鞫时,汝目睹我为白之,其允与否,亦可明我意之无他也。”少间,公按是事。役知李戒烟,近问:“饮烟否?”李摇其首。役即趋下曰:“适言其数,官摇首不许,汝见之耶?”富民信之,惧,许如数。役知李茶,近问:“饮茶否?”李之。役托烹茶,趋下曰:“谐矣!适首肯,汝见之耶?”既而审结,富民果获免,役即收其苞苴,且索谢金。
呜呼!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此又纵狼而不自知者矣。世之如此类者更多,可为居官者备一鉴也。①邹平:地名。②罗织:虚构罪名,加以诬陷。③听鞫:接受审问。④按:审问,审查。⑤适:刚才。⑥谐:和谐,融洽,这里是“成功了”的意思。⑦苞苴:蒲包,此指馈赠的礼物。⑧鉴:镜子。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官/颇廉明
B.汝/见之耶
C.富民/果获免
D.世/之如此类者更多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若_____
②嗜_____
③颔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
②官自以为廉,而骂其贪者载道焉。
4.请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并说说讽刺了哪一类人。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
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