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觉察:认识自己的5个误区和5种方法
自我觉察:认识自己的5个误区和5种方法
美国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的新书《洞察力(insight)》。我向你保证,这篇文章里有你从没想过的,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知识和方法。
“了解自己的能力”指的是什么?
自我觉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Tasha将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p.24)。
Tasha指出,自我觉察是21世纪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研究表明,对自己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的人能够作出更明智的决策(Ridley et al., 1992),建立更高质的、满意的亲密关系(Franzoi,Davis & Young,1985)和职业关系(Fletcher & Bailey,2003),有更好的职业发展(Brown,George-Curran & Smith,2004),并且更加自信(Sutton,Williams& Allinson,2015)。
作者的研究发现,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你需要具备以下7个方面的洞察,她将它们命名为“洞察七柱“(SevenPillars of Insight)(p.25):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
明了指引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 对自我热情的觉察
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到自己的热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接近它。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
抱负与目标、成就略有不同。定目标不难,但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与其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我们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但抱负是持续的,它永远无法被完全实现,我们可以每天醒来都再次感觉被它激励。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
自知的人了解对自己而言最理想的环境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最开心,最有动力,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并在一天结束后觉得没有虚度。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
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比如,如果我某天
突然在与同事交流时话中带刺,那我可能只是太累了。但如果我总对同事冷嘲热讽,那我可能是具有这样一种行为模式。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
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批判思想,会变得暴躁,会通过运动抒发。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在许多人看来,自我觉察是一个纯粹的向内的过程——我们思考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各种洞察也都是来自于自己的。但Tasha提出,真正的自我觉察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还需要知道我们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因此,她将自我觉察又进一步分成了内部自我觉察(internal self-awareness)外部自我觉察(external self-awareness)
志愿一般几天出结果
顾名思义,内部自我觉察指的是我们内心对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内部自我觉察水平高的人通常能够作出与“我是谁”一致的选择,这些选择会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
而外部自我觉察则是由外向内陆了解自己——明白他人是如何看待你的,借此增加对自我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外部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因此他们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更加坚实且值得信赖的关系。
我们容易认为内部与外部自我觉察能力是息息相关的——能够向内了解自己的人也更能看清他人眼中自己的模样。但事实上,从Tasha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两者之间并无相关关系。
我们的自我觉察能力究竟有多差?
错觉1:优于平均效应(Better than average effect)
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在与一般同僚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Taylor & Brown, 1988; Sedikides &Gregg, 20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