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成了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类诗歌的感情有的是谢别之意如李白的《赠汪伦》;有的是离愁之感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的是劝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规律总结]
宋词是一种
常见标题
标题中往往有”“”“”“等字眼。
链接教材
常见
意象
”“”“”“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具体可分为4类。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
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王勃)
《雨霖铃》
(柳永)
《芙蓉楼
送辛渐》
(王昌龄)
常见
情感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用
技法
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高考]
7.(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 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选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
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读懂训练]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注] 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此词为词人闲居瓢泉之作。:《离骚补注》说:、杜鹃实两种。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做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解析:选D D项手法错误错在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原文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是诗人凌空驰骋
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结尾句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故选D。
(2)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6分)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所以这两处在情感基调上是相同的都是沉重悲壮、慷慨激昂。不同的地方是作者愤慨的原因不同:《别茂嘉十二弟》中是因为族弟因事被贬官,并且也有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中荆轲的愤慨是因为燕太子丹的迟之辞决的愤慨、悲壮。另外,本词句还表达了词人自己与族弟分别时的同情与不舍之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回答本题时,要先回答相同,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参考答案:同: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
异:《别茂嘉十二弟》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的失败表达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抒发荆轲因燕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