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
机电实验班11 陆勤超 2011339930118
二十一世纪,美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次贷危机,由次贷证券化资产急剧贬值和全面的流动性短缺,标志了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学术界对本次危机有着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成为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人梦想的一部分。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贷款的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并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种观点:美国长期执行低利率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刺激美国国内金融资产泡沫,而且还溢出到国际,导致世界流动性过剩,引起世界各国出现资产泡沫,以及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高涨。美国的金融危机,本质上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这引起了美国流动性的紧缩,信贷紧张,并导致其他国家受到影响。
第三种观点:次贷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以及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重大缺陷,没有及时跟上金融形势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从而导致金融资产泡沫越来越大,最终引发危机。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利用其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可以起到规避风险的效果;但如果投机过度,则金融衍生品又会带来莫大风险。近年来,由于监管不力,次贷等相关衍生产品明显存在投机过度现象。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国人的消费主义和贪婪,是金融危机的根源。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奉行的消费主义,美国更是一个超前消费盛行的社会。人人手里都有信用卡,人人都靠借钱过日子。结果全国债台高筑,整个经济的金字塔是建立在寅吃卯粮的基础上。如果有一天债多得还不了,就宣布破产了事。对于个人而言,唯一的惩罚性措施就是数年内不能买房和办信用卡。这使得许多人更加有恃无恐。而这一切的缘由,追根溯源,就是人性的贪婪。人们在对物欲的疯狂追逐中助长了人性的贪婪。
第五种观点: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任者为了赢得连任或退休时的声誉,倾向于在当权时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此时有效需求受到刺激,产出就业得以扩张,但由此导致的物价和泡沫通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而当通胀真正来临或泡沫真正破灭时,执政者已
经成功连任或已退休。格林斯潘在他回忆录《动荡岁月:一个新世界里的历险》(在次贷爆发之前)说:当时“我们想排除出现破坏性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我们可能因通过降低利率而催生出我们最终必须承担的某种通胀泡沫,不过我们愿意这样做,那是正确的决策。可见他已预见后果;但当宽松货币政策所造成的乱象出现时,他自己已荣归故里。
第六种观点:这场金融危机主要源于中国长期的低汇率政策和贸易顺差。这是西方个别学者嫁祸于中国的观点。他们认为是中国人民币汇率定价有问题,从而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然后大量投资美国债券市场,导致了美国次级债券等在内的债券产品发展过度。数据和资料:截至2007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大约为金融危机爆发时间9万亿美元(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总额大约在2.5万亿左右),其中中国持有5000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美国国债投资国(仅次于日本的6000亿)。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分析框架的一致性和辩证性:
一、马克思早就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这使商业导致危机有了可能;(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从而加深了危机。
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其特点是综合内因和外因的理论分析框架。(1)生产力因素。即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它显然包括了科技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外因论的冲击。从商品内在矛盾来说,则是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过多。在危机阶段,固定资本大规模投资,包含技术创新,既是走出危机的前提,又是下轮危机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2)生产关系因素。即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和人民大众有限的消费需求矛盾。这属于经济周期内因论。前者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通过盲目的投资和生产,推动了供给的无限增加,而后者使得生产相对过剩。同时,由于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这使得投资需求不足,则进一步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其必然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从理论逻辑框架上来看,该理论做得很漂亮,因为它在理论逻辑上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矛盾深化发展的结果。
三、从马克思理论视角看本次金融危机的逻辑。美国1990年代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的高科技
创新,带动了美国10年的新经济繁荣(即使是在1998年世界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下降一半的情况下,美国经济仍保持了4.3%的强劲增长势头。在美国经济连续大幅增长的同时,其通货膨胀率却在下降,1999年只有1.9%,2000年6月份的全美失业率下降到4%的低点),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和技术革命因素的作用,或如外因论所说是技术创新冲击的结果。
但是,相对来说美国大多数民众并没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收入持续增长的益处,也就是说随着美国经济繁荣,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1988年至1998年间,美国最贫困的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增长不到1%。根据美国一家民意调查公司调查结果显示,75%的美国人认为“新经济”带来的利益是分配不均,有多达37%的美国人认为“新经济”没有使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所以,在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众的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新经济增长的步伐,这就导致进入本世纪以来,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困境。
本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政府采取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大众借贷消费,这虽然延缓了危机爆发,但显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危机的阴影并没有消失。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的国内家庭消费支出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又创新
高,达到0.469,报告显示,美国家庭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此外报告还显示,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排除在外的话,美国仍未从2001年的衰退中完全复苏。
既然美国经济没有从衰退中走出来,那么这几年的美国人的收入增长来于何处?如果我们的判断没有错的话,那么只有一个解释,就是美国凭借它在国际上的美元霸权地位,滥用了全球资源,或者说运用了其他国家的财富。我们知道,二次大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通过其强大的产业创新、金融市场和军事实力,引领全球产业升级和金融创新,主导国际资本流动与配置。近十多年来,美国更加扩张地支配全球资源,美国的贸易逆差上升至GDP的7%,美国资本净输入占全球比重由1995年的33%上升到2007年70%。这种贸易赤字的基础,显然是跟其他贸易顺差国家不得不通过大量持有以美元为基础的资产分不开的。由此导致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也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美国居民主要依据房产、股票、金融资产等财产升值而不是收入增加来相应地扩大消费。这种消费模式最终必将因资产泡沫破灭而崩溃。
那么,从马克思的货币支付手段危机的理论来说,美国政府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了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以及金融资产价格的上升,虽然延缓了危机的爆发,但由于治本不治根,相反通过这种债务链条的延长,更加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爆发。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5.
[2]程启智.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范式革命[J].当代经济研究,2007,(2):45—48.
[3]程启智.经济的生态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R].北京: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三届论坛,2008年.
[4]傅勇.次贷危机原因的新解释:政治因素?[EB/OL].2007-11-05.
[5]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背景、原因与发展[J].中国信用卡,2009,(2):65-73.
[6]张明,付立春.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J].中国金融,2009,(8):14-2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