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期期中考试试卷带解析及答案(2023年江苏)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宋词是唐诗的‘ ’,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木心的文意就是这样 又切中肯繁。也许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样表达未必严谨。但他 的笔法,不落窠臼的现代思维,还是激起一大批年轻人读其书便想拜谒其人的热情。
A. 兴尽悲来 循循善诱 炉火纯青 B. 兴尽悲来 娓娓道来 炉火纯青
C. 兴之所至 循循善诱 登峰造极 D. 兴之所至 娓娓道来 登峰造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核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
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兴尽悲来: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比喻任何事都不能过分。兴之所至:人心里突然或偶然对某事产生了兴趣。根据后文“心态转入颓废”,选填“兴尽悲来”更恰当。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此处的主语是“文意”,若用“娓娓道来”,搭配不当,故此处选填“循循善诱”更恰当。炉火纯青: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登峰造极: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的造诣。登峰造极表达的程度要比炉火纯青表达的深,根据语境“也许在严谨的学者眼里这样表达未必严谨”,选填“炉火纯青”更恰当。故选A。
选择题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B.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C.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端午节祝福成语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修辞手法作出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拟、比喻、衬托、对比、对偶、反复、夸张、排比、双关、通感等。其中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A项“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主体是人,站在人的角度直接表述,没有当成他物来写,所以既不是比拟。B项,“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一句,译为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可见将荷花比作人。C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句,译为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可见将菊比作人。D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句,译为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可见将桃花比作人。故选A。
选择题
下面四首古诗所表现的传统节日对应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②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③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④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A. 元宵 清明 重阳 春节 B. 春节 中秋 端阳 除夕
C. 元宵 端午 中秋 重阳 D. 元宵 七夕 重阳 元宵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相关常识的考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弄清诗句的含义,然后再结合节日的时间、习俗等常识作出判断。“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
罗袖欲生寒。”一句,由“火树”“清辉映月阑”可以看出此句描写的是元宵佳节燃放烟火的热闹场景,故该句对应元宵节。“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一句,由“只留离骚”可推测此节日为纪念屈原,故应为端午节。“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一句,由“玉蟾”“桂花”可以推测此为中秋佳节。“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一句,由“登高”,可以推测此为重阳节。故选C。
选择题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A. 中国书法的忘言之境,主要由笔画、线条等要件营造产生。
B. 不能领悟中国书法纯粹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就难获欣赏自由。
C. 中国人欣赏书法多喜欢关注全神于形式而无暇顾及其内容。
D. 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中心,打枝削叶,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本题的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强调中国书法的美在于忘言之境。第二句指出中国书法的笔画、结构之美存在于不可言传的意境里。第三句对第二句进行具体解释说明。因此判断语段的中心句为前两句,然后进行压缩概括。经比较,“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一句的表述更准确简洁。故选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