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新区2015年初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
济南高新区2015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说明:
    l.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用o5黑中性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考试结束,本试题收回。
    3.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选择题栏目中,主观题答案写在主观题栏目中。
一、(每小题3分,共1 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枯涸(hé)    剽悍(biāo)    气吞斗牛端午节祝福成语(dǒu)
    B.倔强(juè)    和煦(xù)    萦绕(yíng)    面面相觑(qù)
    C.荫(yìn)    (qǐ)    (jí)    鲜为人知(xiǎn)
    D.炽痛(zhì)    狡黠(xié)    星宿(xiù)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闻名遐迩    略胜一畴    粗制滥造
    B.急躁    再接再励    万籁俱寂    妇孺皆知
    C.招徕    无动于衷    觥筹交错    迫不及待
    D.浩瀚    轻飞漫舞    获益匪浅    众目睽睽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D.这栋建筑门窗的设计简洁却别具匠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B.社会上愈来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广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C.通过阅读《红高粱》《檀香刑》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D.我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减少人口增长速度。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曹操亲自率军四十万来到汉中督战。赵云采用法正的计策以逸待劳,打败了曹军名将夏侯渊。
    B.《老人与海》描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经过重重艰险,最终只带回一副鱼的骨架的故事。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性的小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
C.《简·爱》是一本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诗意与哲理的笔触,描写了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的女性简爱的成长经历及情感历程。
D.“身材高高的,非常匀称,只是背已驼了,浑身上下穿得千干净净,粽子大的小脚,拄着拐杖,一头银发。”这句话描述的是《草房子》里的秦大奶奶。
二、(25)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佘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B.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C.右备容臭    臭:形容味道不好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    其真无马耶
B.弗之怠    当余之从师也
C.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8.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本文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序。
B.作者从得书之难、求师之难、道路之难、生活之难等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C.文章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句收拢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D.作者在讲述读书和求师之难的时候,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突出当时遇到的艰苦与困难。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①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②令我目愈,谢一豚③。”目痛乃小疾,亦行④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⑤,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④。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小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o2分)
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
11.说说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分)
(三)诗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13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呜。
[]①饶节(10651120),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③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2.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分)
13.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上句或者下句o(每小题1分,共7分)
(1)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醉花阴》)
(2)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锦江春来天地,                  (杜甫《登楼》)
(4)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5              ,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7)月光淡淡,                  (郭沫若《静夜》)
三、(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 5 --18题。(12分)
(一)端午风情
①宋人杨无咎,写有一首《齐天乐》词,词的上阙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词虽短,但却写尽了宋人端午的风情。
②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③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④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⑤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合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贴对联虽然不如贴春联那么引人注目,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端午联作也不在少数,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要食粽子,于是有人创作一则短联:“九子粽;五彩丝。”此联虽仅有六宇,但反映了端午节的两大风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幅描述节令的对联:“端午午时人赏午;立春春日客游春。”上联道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气氛,下联则描述了民间立春以后人们纷纷外出踏青寻春游春的情景,上联中的“三午”对下联中的“三春”,可谓严
丝合缝,自然流畅,读来的确是兴趣盎然。
⑦在民间,端午之日还有在门上悬艾草、插菖蒲的习俗,以避邪禳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